水井坊:洋东家能否酿出中国老酒?

参与评论
导读帝亚吉欧花费七年时间,终于将水井坊全部纳入怀中。但是变身为洋品牌后的水井坊将面临本地高管无心管理,外资人员尚未进入等多重困难,然而何时才能解决这样的困难呢?

从2006年初涉水井坊,帝亚吉欧一路坎坷走来,经过七年时间终于修成正果,将水井坊纳入旗下,水井坊变身成为地地道道的外资企业。然而在历史上,每次企业并购后,人事上的变动和调整在所难免,水井坊也难以幸免。

新老班子交替 本土高管纷纷减持

帝亚吉欧与原来全兴集团的高管在水井坊管理问题上虽然有着七年的磨合,但一路走来并不顺畅。

在没有受让全兴集团原控股股东成都盈盛4%股权之前,帝亚吉欧在水井坊的话语权相对薄弱,在水井坊董事会中的席位只有两席,很难在决策方面获得决定权。于是,帝亚吉欧为争夺控股权加快了脚步,之后,帝亚吉欧从全兴工会手中收购了6%股权。

可以预见的是,帝亚吉欧一旦取得控制权,原全兴的高管将面临更多的变动,所以在成婚前,本土高管开始密集减持水井坊股票。

资料显示,2009年初,水井坊董秘张宗俊将其所持的12704股水井坊在16元/股附近分两次通过二级市场转卖,2010年1月15日,他再次以22.95元/股转卖9750股。另外,包括薛常有、朱国英在内的近十名水井坊高管,在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前曾多次通过二级市场卖出其手中的水井坊股票。

同时帝亚吉欧为了加强自身的话语权并没有闲着。2012年06月29日,水井坊新一届董事会新添了3张洋面孔。而2013年在9月17日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经过投票,黄永利、Vinod Rao等3名外籍高管被选举为公司新董事,监事会的席位也从3名扩充至5名,表明帝亚吉欧在水井坊中的话语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任洋掌门暗淡辞职 外国高管纷纷离职

随着水井坊第一任“洋掌门”柯明思因个人工作变动原因离开后,公司董事Jeffrey Huang和监事Annabel Moore也相继辞去了其担任的职务。可以说水井坊的国际化道路走得并不顺利。

帝亚吉欧入主前的2009年,水井坊的出口业务大幅下降近70%,柯明思上任之后,水井坊出口业务恢复增长。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水井坊出口业务分别实现收入4507.83万元、6841.85万元和7350.89万,同比增长分别为389.45%、51.78%和7.44%。

在维持了两年的高速增长后,水井坊的出口业务在2012年已经出现明显的增速下滑。在2012年上半年,水井坊出口实现收入3816.74元,同比下滑了2.84%。国际化步伐开始放缓。

第二任洋高管为白酒“门外汉” 水井坊能否有春天

在水井坊送走了英国掌门人后又迎来了美国掌门人James Michael Rice(中文译名:大米) 。但是新的掌门人大米对于白酒的认识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这与有着20年多年白酒经验的柯明思相比就稍显逊色,然而这位新掌门人是否能够胜任呢?能否给水井坊带来春天呢?

资料显示,大米20多年的履历中并没有酒类企业工作的背景。他过去仅先后担任过上海达能饼干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美国泰森食品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荷兰CSM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等职务。从其履历来看,可以说大米对于白酒绝对是个“门外汉”。

更何况,目前白酒行业正处于限制“三公消费”的大背景下,行业集体转冷,高端白酒进入“寒冬”,三线白酒在2013年上半年全线“溃败”。这对于想要翻身的水井坊更是难上加难。

2013年8月29日公布的半年报从侧面反应了水井坊的艰难。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亿元,同比下降53.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滑41.69%。

结语:对于水井坊来说,虽然换了个洋“婆婆”,但是它本身的发展还是令人担忧。而帝亚吉欧的全球销售一直做得风生水起,但入主中国自主品牌水井坊,却也一直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两者如何相生相伴,也是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问题所在。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