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远洋:“断臂”之后能否“求生”?

参与评论
导读连续两年获得“A股亏损王”的*ST远洋2013年的中期业绩显示其净利润亏损幅度已经大幅缩小,但仍报亏9.9亿。如果今年不能扭亏为盈,*ST远洋将有退市风险。而这一艘“巨轮”的未来也被投资者们密切关注,而*ST远洋“瘦身”后能否顺利起航再创以往辉煌,仍然是值得商榷的一个问题。

中国远洋新任董事长马泽华今年最大的任务应该是,如何避免中国远洋的退市命运。

中报显示,中国远洋2013年净利润为-9.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亏损48.72亿元已减少38.82亿。而此前有分析指出,从中国远洋采取的出售资产、缩减船队、减薪控成本的情况看,2013年扭亏仍有希望。

不过留给投资者的问题还有,短时间内的扭亏,是否等于可以打开未来的发展空间?

卖子之困:优质资产出售之后将如何发展?

从中报公布的消息数据来看,上半年对中集集团和中远物流股权的处置无疑是对业绩最大的功臣。

今年一季度,中国远洋公布,中远总公司计划溢价36亿元买入中国远洋旗下盈利性最强的资产中远物流;5月20日,中国远洋继续公告,称将出售所持有的全部21.8%中集集团股权。合计来看,这两笔交易合计贡献为中国远洋的中期净利贡献48.06亿。

尽管中国远洋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但卖子的步伐却并未停止。8月31日,中国远洋发布公告称,拟出售青岛远洋的子公司青岛远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 股权和中远集运的子公司上海天宏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 股权。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公司将优质资产卖出,未来又如何才能实现盈利?

分业务来看,除了干散货和集装箱之外,中国远洋旗下贡献利润的板块主要是物流、码头业务和股权投资,其中物流和码头业务被看做是中国远洋对抗航运周期的布局之一,而且是少数几个盈利的板块之一。

实际上,业内人士对远洋这种断臂求生的方式并不看好。这种“甩卖”资产的行为只能是短期的,能否扭亏为盈还存在很大的未知数。并且上市公司“甩货”,母公司接盘还有玩数字游戏的“嫌疑”。

国金证券分析称,采用一次性剥离散货业务给集团的方式,国家将成为承担亏损的主体,行政上存在一定难度。其他可选的资产还有物流、码头、集装箱管理租赁和制造业务,但由于中国远洋是通过香港上市平台中远太平洋经营这些业务,因此一旦出售将涉及两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实际操作性存在不小阻力。

布局大船之困:不进则处于被动 进则增加负担

就算是通过“卖子”的方式来实现短暂性的扭亏,但中国远洋即将要面临的问题是,这艘昔日的“巨轮”如何能在寒冬下生存。

在欧美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全球航运业运力过剩、造船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船舶工业在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后步入了“困难期”。

而集运和散运市场下半年也前景渺茫。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上半年运价基数较低、运力增速全年前高后低,下半年散货运价可能有小幅的回升,预计市场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但在集运方面,上半年运营情况环比明显恶化,欧美经济复苏缓慢致使需求难以迎来实质性好转,虽然主流航线陆续推出提价措施,但集运业务仍然难逃大幅度亏损的命运。

更让中国远洋无奈的是,在国际航运巨头纷纷转向“大船”的态势下,中国远洋也只能被迫跟随。有分析认为,如果远洋现在不“跟风”,其在未来的航运市场中将处于被动的地位。

早在2011年,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就订造了1.8万标箱的3E级大船,使得万箱船舶订单激增,大船之战也由此而生。今年4月末,中海集运也宣布将订造5艘1.84万标箱型船,成为继马士基之后第二家订造1.8万标箱型船的班轮公司。

实际上,中国远洋也一直在做着“大船”梦。在其中期策略会上,远洋就提出了“优化运力结构,淘汰落后船型”的工作重点,而大船计划也是其中之一。并且透露该计划正在进行中,所涉及型号在1.8万标箱,而未来可能会造更大的船,但对于这一计划,远洋方面并未透露具体的数量及投入。有分析人士指出,超大船可能带来的成本缩减,或许就是中远急于启动计划的原因。

不过,这一布局的效果仍待考察。分析人士认为,大船的成本优势在这段时间内并不能体现出来。再加上大船还需要一定的制造期,很显然,其在中远的扭亏工作上,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

而更大的隐忧在于,中远现在进军大船制造的行业,可能会给它带来更大的负担。业内人士表示,中远正处在扭亏的关键期,正想方设法获得资金,然而巨资造船可能会为其带来成本压力。如大船集中投入市场,同时还会加重行业的运力过剩,远洋承受更大的压力。

结语:一顶“A股亏损王”的大帽子让中国远洋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远洋为了扭亏,采取了包括卖子、提前终结干散货船舶租赁的各种措施,甚至还用上了减薪的招数,使得2012年中国远洋总体人工费用降低了3.4%,但是减薪所带来的成效依旧很小。而中国远洋需要考虑的是,在航运业回暖迹象尚未出现,如何在扭亏的情况下进行突破而再度扬帆起航。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