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周年回顾:象征性大于实际作用
资料来源:安信证券 |
从2011年9月开始,有关温州民间借贷崩盘、企业家跳楼或者跑路的新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温州金融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国务院批复的方案赋予温州民间融资合法地位并促进民间融资发展,实现资产管理专业化,并发展本地资本市场,以确保温州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年过去了,温州金改围绕民间融资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的“两多两难”问题展开了不少改革实践,但目前看效果一般。
温州金改中,对外影响力最大的可能就是“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这个中心将借贷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高,另一方面也让资金借贷更阳光。
2012年全年该中心一共成交的借贷交易金额在4亿多人民币,平均每天不足200万人民币。这对于温州这个民间借贷一年万亿规模的市场来说,这个数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力。
温州管理科学院院长周德文表示,金改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中小企业钱荒的困境不但没解决,还加重了。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则表示,温州金改在地方金融监管合法化与民资参与设立金融机构方面遭遇到了“玻璃门”,在小贷、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税收优惠等方面,也有不少法律政策障碍亟待突破。
而“两会”期间,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则辩解,金融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将温州经济问题直接归于温州金融改革,“解决经济问题必须是金融改革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相配合。”
中央和地方对温州金改的进程和结果都不满意,是什么阻碍了温州金改的进程?
维稳基调下 地方政府难推动金改
数据来源:央行、安信证券 |
温州金融改革实施效果有赖于地方政府与各部委进一步沟通的进展。政府推出的部分政策短期内避免了民间金融风波事件的扩大,但中长期来看,改革政策缺少细节上的转换措施,小贷公司转型村镇银行的内外条件仍不成熟,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实施效果也有待考察。
目前,温州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发展支农支小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这三大创新机构是银监会管辖),其中村镇银行可由民企、自然人发起,也可以由小额贷款公司转换而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转换办法的制定是难题。
由于吸储和利率方面不具有优势,小额贷款公司的转换意愿并不强,而且民营企业作为控股人并不具有优势,因为银行的贷前审查平台和贷后风险跟踪平台都是民间所不具备的,民间需要与银行合作。
而且按照制度设计,如果小贷公司转换为村镇银行,则需要符合银行资本的各项监管政策,反而使得小贷公司经营的自由和灵活度降低。
同时,中小企业整体质素不高,如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缺陷很难符合银行贷款的要求。
此外,温州金改的进程较慢,还与在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相继召开的情况下,当地对金改的基调还是以维稳为主,强调对风险的控制有关。因此,政府并未出台非常具体而有力的措施,没有让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更多的授信以及资金。另一方面,金融改革的监管权控制在中央,与金改配套法律的立法权又在省级以上,单靠温州市的力量存在极大的推进难度。
在这场“自下而上”式的金融改革示范中,无论是温州自身,还是上级政府,都难以迈出实质性的创新步伐。未能突破现有金融体制框架,亦未提及利率市场化有关内容。温州金改更多的只是来自政策上的呵护,而技术上的创新却不见踪影。
金改下一步:利率市场化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安信证券 |
温州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解决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温州金融改革若要取得成功,最终离不开全国范围内金融改革中的一系列工程,包括金融法律的基础建设、实质上的利率市场化和机构市场化。
其中,利率市场化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金融脱媒的倒逼下,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一方面储户存款流向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工具;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通过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与此同时,各类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也层出不穷,实际上形成多样化的利率“多轨制”。
然而,更大范围的利率市场化与机构准入始终是实现资金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途径。在利率管制保证银行稳定差的环境下,银行以规模来竞争,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国有大型企业。
在利率趋向市场化过程中,虽然民营企业、中小相对于国有大企业仍然会有更高的风险溢价,因而会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借贷利率。
但即使如此,把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还是能够为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更多合法的资金渠道,相比起现时动辄年率高达50%的高利贷,这些资金渠道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在边际上仍然可以为它们降低资金的成本。
结语
温州金融改革不能仅仅定位于一场“自下而上”的示范,而是需要全国范围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