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费用高企 负债率上升
今年上半年,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负债最多的就是中原高速,负债总额达244.7亿。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违规收费大部分流入公司之后去向不明,为何还会负债如此高呢?
高负债致使融资成本上升
随着公司负债的不断高企,高速公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融资维系发展,这导致公司的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这在财务费用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中原高速的财务费用为5.8亿元,居同类公司第一,而同期主营业务成本约为5.84亿元,公司的财务费用堪比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今年以来,国家对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情已不像2008年那样高涨,银行对相关贷款也比较谨慎。中国当前的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已经过了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全国路网已基本建成贯通,再建公路已不能获得丰厚和稳健的回报。
主营业务祸不单行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自1986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并开始收取通行费至今,至2000年8月属收费还贷性公路;2000年8月至今,经批准转为经营性收费公路,属于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资产。
超期收费大桥停止收费
中原高速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4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13.68%。其中郑州黄河大桥营业收入为1.35亿元,营业利润率达55.83%,同比增加11.64%。由此可见,郑州黄河大桥是中原高速的重要优质资产之一。在债务高企的时候,突然遭遇旗下优质资产停止收费,每年将少收入2亿元以上,这必将对公司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公司如何健康持续运营将考验管理层的能力。
1984年国务院为解决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批准实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即在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或企业资本金投入之外,利用银行贷款或社会集资建设公路(含桥梁、隧道),建成后收取合理的车辆通行费,偿还贷款或集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早在上世纪就已还清银行贷款,路桥作为公共设施,贷款修路收费民众能够理解,但不能超过民众承受限度,更不应成为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摇钱树”。还清贷款的大桥继续收费就属违规收费。这不仅不利于降低当地的物流成本,增加民众出行负担,还会损害国家信用。
节假日免费雪上加霜
绿色通道免费政策将影响公司收入。2011年公司累计免收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通行费约 1.85亿元,约占通行费总收入的7.3%。此项政策的执行将对公司通行费收入带来持续影响。
今年8月初交通部发布《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高速路重大节假日将对小型客车实施免费通行,这对负债率高企的中原高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业内人士分析,高速公路行业上市公司收入会相应降低2%-3%左右,利润下降1%-2%左右。中原高速等运营公路中小汽车占比较高的公司所受影响将会更大。
搞金融地产是不务正业
按理说,负债和财务费用高的企业一般都会尽力做好熟悉的主营业务,减少业务扩张,以规避不必要的经营风险。但中原高速近年来购买理财产品、参股金融机构和进军地产的多元化经营策略让人不太好理解。
雅戈尔前车之鉴
今年公司出资4675万元新增认购2500万股河南新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本次出资后,中原高速持有新乡银行股份为1亿股,占新乡银行本次增资扩股后总股份的9.92%。此外公司还进军投资领域。
知名服装企业雅戈尔此前就在主营业务未受影响的情况下进军金融地产,但最终效果不甚理想,目前已经表示将减少金融投资,专注主营业务。同样走上多元化道路的中原高速未来也很难令人乐观。
债多不愁
财报显示,中原高速今年以来先后16次购买了招商银行及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累计达6亿元之巨。与此同时,公司2011年末资产负债率为77.92%,今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为79.07%。一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公司“不差钱”,有钱去买理财产品。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却在上升,给人留下“债多不愁”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负债率过高的公司会被认为偿债能力堪忧、财务不健康,此类公司再融资将面临种种限制,尤其是债务融资。而路桥公司是重资产行业,先期投入资金比较高,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建设。金融地产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果公司融资受限,资产价格上升将造成债务超出自身财力和资源承受能力,增大偿债风险和资源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不能让纳税人替公司埋单
媒体称,关于因取消收费涉及中原高速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等问题,河南省财政厅也正在研究确认收购价格等,以保证股民权益。的确大桥作为上市公司的资产,产权和股民权益都应该得到保障。纳税人的利益同样也需要得到保障,首先应该将过去多收的账算清楚,以前超期违规收费有不少已经进入公司,这些钱在此次结算的时候应该予以确认明晰,否则民众不仅此前多交过桥费,现在纳税之外又要另外再花钱收购已经还清贷款的大桥。
结语
今年中原高速的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股价跌至历史低位。这代表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处于看空状态。此次郑州黄河大桥永久停止收费和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将使公司主营业务进一步承压。债务高企的当下,公司大举进军金融地产前途不被看好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