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炼地沟油或难逃亏损命运
地沟油大规模变成航油“飞上天”,不再回流到餐桌,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举措,但是如今它的价格高出普通飞机燃油数倍,前景不被看好。
荷兰航空曾表示,由于原料成本和技术问题,该公司由地沟油转化的航空生物煤油价格是普通飞机燃油的3倍多。如今,荷兰航空进口大量废弃油原料,和合作方共同努力降低成本,但成本也仍在传统燃油之上。因为价格原因,目前荷航采取了50%地沟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
价格高企 国内航企不用
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均表示,暂时没有市场化使用生物燃料的计划,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油成本过高,航空公司不会为了循环利用资源而增加自身成本。
由于地沟油比较分散,地沟油的收集、储运、技术处理、污染控制等成本加起来,已经远远高于当前的成品油价格。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大面积推广。
即便研发成熟,“地沟油”也很可能不会被大规模使用在航空领域。与非法收购者的收购价格相比,生物柴油处置企业收购原料的价格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一些小餐饮企业更愿意将废弃油倒卖给非法收购者,正规企业反而找不到收购市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说,未来要推广使用生物质航空煤油至少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国家补贴;另一种就是通过航空公司直接由乘客为生物质航油买单。
中石化作为一家拥有巨额盈利的企业,拓展新业务需要靠自己内化降低运营成本,赢取利润,而非寄望于向政府索要纳税人的钱做补贴或者增加消费者本来已经很沉重的负担。
外销比自己炼制更划算
中石化镇海炼化计划采用的原料主要是餐饮废油,也就是“地沟油”。采用餐饮废油作为原料生产航空煤油在国际上已经有成功案例。2011年10月,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的“地沟油航班”波音757客机首航成功。
今年7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与上海绿铭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计划从中国购买超过1万吨的地沟油,其中首批2000吨已经发货。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将把这些来自中国的地沟油变为生物质航空煤油。政府或者消费者可以不用再投入巨资补贴中石化研发相关技术。创新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对未来预期好,有利可图企业自然会做,哪怕没有补贴。政府只要管住地沟油,不让它流入民众的餐桌即可。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商品、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中国地沟油出口荷兰能比补贴中石化自己炼制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既然无论是自己炼制还是外销都是可行出路,目前出口不仅不用自己花钱,在处理地沟油的情况下还能略有收获,何乐而不为?
油价高企 炼油业务仍亏损
今年一季度,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板块共亏损近200亿元,其中,中石化炼油业务经营亏损91.72亿元。即使中石化最赚钱的炼厂镇海炼化分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炼油业务也亏损4亿元。
油价高过美国
国家发改委曾表示,目前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确实比美国高。众所周知,美国作为全球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水平非常发达,民众的收入也远远高于中国,但油价却比中国还要低,这不是因为美国的油价太低,而是中国的油价太高。由此可见,中国石化作为垄断企业,盈利应该巨大,不应出现亏损问题。
但是在油价高企,民众负担重的情况下,中石化的炼化业务居然处于亏损状态,这让民众感到非常不解。公司对于亏损的解释是,国内油价上涨幅度低于国际油价涨幅。
石化巨头总是将“国际油价上涨”列为油价上调的第一项依据。油价上涨正不断为炼油亏损买单,也逐渐为公众所熟悉。但是,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刚超过50%,还有差不多一半的油与国际油价涨跌无直接联系,所有油却同样搭车“涨价”。这对普通民众来说非常不公平。
员工工资增幅跑赢GDP
中石化炼油板块巨额亏损,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中石化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中石化职工去年费用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中国去年GDP的增幅。
根据常识,如果企业亏损,一般会选择节省开支来扭亏增盈,度过难关,员工降薪甚至裁员。作为大型垄断企业的中石化,在亏损几百亿的情况下,员工收入不但没有降,反而大幅上升。
根据中石化去年的年报,2011年中石化职工费用高达41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79亿元。这意味着,中石化职工费用去年增幅超过23%。2011年中国GDP增速为9.2%。
炼油亏损成为拿政府补贴的借口
长期以来,中石化等国企的税后利润没有全民共享,2011年上缴红利为企业税后利润的15%,国企利润分配的不规范、不透明成为导致民众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之一。
中石化是最赚钱的央企之一,日进数亿元利润,却多年来向国家伸手要财政补贴。根据年报显示,中石化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50亿元、123亿元、503亿元财政补贴。要补贴的理由是,炼油板块政策性亏损。炼地沟油难度更大,由此猜想,亏损几乎是必然的,从此中石化又多了一个要补贴或者涨价的借口。
结语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在于分工合作,地沟油问题的解决不能寄望于中石化这样垄断企业的所谓技术创新,而是依赖政府的持续有效地综合治理。民众对中石化最大的期待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供价格更低的成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