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模式难担北京解压重任

在一片“政治副中心”传言中,河北正谋划将保定打造成分担北京部分功能的卫星城。但保定与北京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为北京“减负”恐有心无力。 …[详细]

“政治副中心”风波凸显北京城市压力

因一场“政治副中心”传言风波,保定这个以“驴肉火烧”闻名的地级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事件源于河北省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其中提到,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将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这被外界认为是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的信号,但官方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

不过,传言也凸显了北京的压力。目前北京人口已超过2100万,面临缺水、极其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保定距北京约150公里,乘坐高铁只需40分钟,将保定打造成分担北京部分功能的卫星城,有助于缓解首都承受的巨大压力。

卫星城是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

事实上,河北省已开始积极行动。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该省将做大保定城市规模,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但这可能只是河北省自己的一厢情愿。

保定难担北京解压重任

从国际经验看,卫星城市的成功模式主要是通过发展工业,从中心城市吸引大量就业,再以人员聚集产生的各种需求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但对于保定来说,目前还不具备成功发展卫星城的条件。

与河北其他一些城市相比,保定几乎没有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最大的工业来自光伏等新能源行业。保定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680亿元,在河北省排名第五,人均GDP更低,在11个地级市中仅排名第10。随着光伏业陷入困境,该市的经济也表现低迷,无法创造足够就业机会。

保定在发达程度上更远远落后于北京。保定人均工资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人口约为北京的一半,机动车保有量却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再加上悬殊的教育和医疗差距,很难留住人才。

2005年,首钢启动向河北唐山的搬迁工程,首钢原有职工超过8万人,搬迁后剩余不足3万人。唐山是河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级市,如果搬迁至保定,人员流失可能更加严重。

此前,北京尝试过在老城区周边规划新城缓解压力,北京回龙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回龙观虽然依靠低房价吸引了30万人口,但是却很少有就业岗位,大部分人只是晚上在这里睡觉,其白天的活动,仍需要占用城区的资源。近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直言不讳的指出,像北京回龙观这样的新城区是失败的。区划内的减压规划尚难以成功,身处河北的保定更难担重任。

东京都市圈经验或可借鉴

北京常住人口与上海不相上下,面积是上海的两倍多,但北京的交通、污染等城市问题却大于上海,背后的原因就是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上海城区的产值与郊区相当,而且比较分散。北京的城区产值约为郊区的三倍,且相对集中,城区经济产出效率约是郊区的30倍。这造成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城区,导致中心城区压力大增。

东京的情况曾与北京类似,其减压方案或许值得借鉴。东京通过规划城市圈分散城市功能,形成不同层次的圈层结构。除东京都核心圈外,在中间圈层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在外部圈层发展制造业和农业。从东京都的单一极向首都圈多极分散型发展,形成区域内的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

在产业迁移过程中,政府也并非采用强硬的行政手段。而是通过政策激励、基础设施以及道路网络建设,引导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合理地向外拓展。

对于北京来说,如果只是将部分产业和行政机构转移到河北,指望从北京“摊大饼”变成河北“摊大饼”降低人口密度,缓解交通拥堵和污染,只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又一个误区。通过发挥首都优势,缩小地区差异,实现整体发展才是缓解城市压力的关键。

结语

靠卫星城模式难以缓解北京城市压力,通过都市圈规划引导城市之间功能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才是改革应有之义。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