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2期

邯郸论语:完整准确理解金融回归本源

脱实向虚的危害:一是资金空转,长此以往,实体经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血液灌注而衰竭萎缩;二是实体衰萎,必致金融衰萎,二者恶性循环,后果严重;三是风险积聚,终有一时再也不可继续下去,甚而崩溃。

作者: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 杨再平作者: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 杨再平

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我党及政府官方正式文件对金融业的根本要求。但对“回归本源”的理解,似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或片面性。因此,有必要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回归本源,以正视听。

针对脱实向虚而言

回归本源,首先是针对金融脱实向虚而言的。据统计,本世纪初,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流动量是2万亿左右,大约为世界日平均贸易额的50倍。

金融脱实向虚,极端情况为庞氏骗局。即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依此类推使卷入的人和资金越来越多,直至骤然崩溃。庞氏骗局既非起源于那个叫庞兹(Charles Ponzi)的美籍意大利金融骗子,也未止于庞兹,而是广泛而长久存在的。屡禁不止的非法集资,多属庞氏骗局。据统计,2016年全国新发生非法集资案件5197起,涉案金额2511亿元。被查处的“e租宝”更是假互联网金融之名的典型庞氏骗局。从其2014年7月上线至2015年12月被查封,相关犯罪嫌疑人以高额利息为诱饵,虚构融资租赁项目,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交易发生额达700多亿元,实际吸收资金500余亿元,涉及投资人约90万人。

其次为市场套利。即资金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上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的炒作套利行为。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的定义,“套利”是一种投资策略,其保证在某些情况下获取正报酬,而不存在负报酬的可能性,也无需净投资。其存在的前提即市场不均衡。换言之,只要市场非均衡状态存在,就难免市场套利。

其三为衍生套利。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security)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本身即超越再超越实体经济“形而上”的东西。购买金融衍生品,或套期保值,还与实体经济相关;或纯粹投机套利,作为套期保值的交易对手,有必要,但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自娱自乐,自我循环。

其四为追涨炒作。以为或盲信某些标的物价格会上涨,自觉或不自觉将资金用于追涨炒作,炒大泡沫,直至泡沫破灭,是为追涨炒作。金融史上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英国南海公司泡沫、日本房地产泡沫等,看似荒唐,实则长期普遍存在。

其五为监管套利。即市场参与主体或通过注册地转换等途径,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低的市场去,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规避监管、牟取额外利益的行为;或金融集团通过内部业务转换从而全部或部分地规避金融管制,谋取额外收益的行为;或提供相同产品的不同金融机构因受到不同监管者的监管,造成规则、标准和执法实践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尝试改变其类属,以便将自己置于监管标准最宽松或者监管手段最平和的监管机构管辖之下。从本质上看,金融机构监管套利行为的目的无外乎寻找更为宽松的市场监管环境,降低机构为满足监管要求而付出的成本,从而提高自身利润。而监管套利行为的前提是,金融机构可以实现自身业务在不同监管环境中的转移。比如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很大程度即属监管套利。券商向银行发行资管产品吸纳银行资金,再用于购买银行票据,帮助银行曲线完成信托贷款,并将相关资产转移到表外。在这个过程中,券商向银行提供通道,收取一定的过桥费用。通道业务的主要形态曾经是银信合作,因为银监会叫停,银行转而与证券公司开展银证合作。

其六为体制套利。比如,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相对容易,其融到资金后并不用于生产经营,而是转融给其他类型企业,收取息差,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至少增加一个环节,我们姑且称之为体制套利。

脱实向虚的危害:一是资金空转,长此以往,实体经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血液灌注而衰竭萎缩;二是实体衰萎,必致金融衰萎,二者恶性循环,后果严重;三是风险积聚,终有一时再也不可继续下去,甚而崩溃。

须厘清虚实关系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实体为本,虚拟为末。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脱本悬末。但也不可忽视末的积极作用。就树木类比,末的光合作用,能量吸收与转化,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金融,反复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所以我不赞同“强实抑虚”的提法。这方面,应从我国历史上“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及其政策导致的对经济发展的压抑效应吸取教训。“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思想与政策。《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金融在其中。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如此“重本抑末”,严重压抑了工商业及金融业进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我们怎可重蹈覆辙,以“强实抑虚”之名,再来个现代版“重本抑末”?

实体经济要做强做大,金融或虚拟经济也要做强做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两者皆不可偏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如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客观辩证法,同样须得到主观认知与遵守,同样顺之者昌,逆之者衰。

回归本源与回归本性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是为回归本源。但同时也要讲清楚说明白:金融须回归本性,即回归其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该事物的本质,使某一事物之所以成为它自己的最低限度,并把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种最低限度所包含的性质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事物本质的规定性。

金融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不同于财政,不同于慈善,而是基于信用的跨时空资金循环运用。何为信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25章引用图克的一段话,阐述“信用”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信任性,即信用是以借贷双方的信任为前提的;二是偿还性,即有借有还,到期归还:三是报偿性,即借用者归还贷款时必须付给所有者一定的报酬。正是这三性决定了金融资金不同于财政资金的特殊性,即其资金不能被白用,而必须基于信任,必须偿还,且必须给予一定报偿。

所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必须能回收有回报,且覆盖成本之后同样可获得平均利润。否则,就不可持续。

此外,由于是跨时空资金循环运用,跨时空必充满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金融的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为高风险行业。所以,管控风险,尤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样是金融业者的天职。而管控金融风险与支持实体经济,又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同样不可重视一方而偏废另一方,如何寻求两者平衡或对立统一,是金融业者必备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

前纽交所副总裁乔治·乌杜博士新著《金融的背叛》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家们对金融的背叛,抨击他们“监守自盗”,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共鸣。我们不妨推而论之:金融家既不能背叛实体经济本源,也不能背叛金融本质属性。

完整准确理解要义即做好金融工作四原则

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第四,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以上做好金融工作四原则,即“完整准确理解金融回归本源”之要义。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杨再平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