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0期

金砖机制发展战略报告(2017)

2017年,中国接过金砖机制建设的“接力棒”。这一接棒时机与众不同,它既是金砖机制建设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金砖机制建设遭遇全球化逆流漫溢、本土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升的挑战之年,更是金砖机制建设深化合作和再次转型的机遇之年。

第一章:金砖“中国年”的亮点与突破

2017年,中国接过金砖机制建设的“接力棒”。这一接棒时机与众不同,它既是金砖机制建设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也是金砖机制建设遭遇全球化逆流漫溢、本土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升的挑战之年,更是金砖机制建设深化合作和再次转型的机遇之年。中国以全球视野的广度、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规划金砖未来发展方向,以“新起点、新动力、新举措”深化金砖伙伴关系,以“中国担当”、“中国智慧”扩大金砖“朋友圈”,全力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金字招牌”。

一、启动首次金砖国家外长正式会晤,实现合作机制新突破

迄今,金砖国家外长虽然实行多次会晤,但尚未形成正式会晤机制。在俄罗斯的倡议下,2006年9月,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期间,金砖国家外长举行第一次会晤。此后金砖国家外长几乎每年举行会晤。会晤地点除2008年5月和8月均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外,其余多在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每年召开联大会议期间进行。联大期间的外长会晤除了讨论金砖机制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议题外,金砖国家还借此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相互“对表”,以及支持各自在联大的提案。外长非正式会晤为金砖国家协调立场,在国际事务上共同发声以及为领导人峰会做准备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非正式会晤大多在每年联大期间进行,时间和地点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加之当前正处于国际形势大变化、国际秩序大变革、国际格局大转型之际,这种非正式会晤已跟不上全球形势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全球化羁绊日益增多、发展中国家诉求复杂化、多样化的背景下,金砖国家外长需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换彼此想法,随时应对各种新挑战,为金砖机制的纵深发展提出新方案、新计划、新举措。因此,金砖外长升级会晤机制当属顺势而为之举、正当其时之为。2017年6月18日至19日,金砖国家外长首次正式会晤在北京举行。外长会晤正式机制的启动不但实现了金砖合作机制的新突破,也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晤机制”一起成为金砖峰会之下最高层次的金砖合作机制。自此,金砖形成了以峰会为引领、高官会晤为支柱、其他会晤机制为辅助的立体合作架构,从而向国际社会展现了金砖合作强大而完备的机制体系。

二、突破地域概念,扩大朋友圈 ,打造“金砖+”合作新模式

金砖机制一路砥砺前行十多年,成果丰硕,其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其中的兴趣和愿望。它们既有南美大陆的阿根廷,也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更有身兼中东、非洲、阿拉伯国家三重身份的埃及,还有横跨亚欧大陆的土耳其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大国,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金砖国家的一些基本属性,如:均属发展中国家,地区“大块头”,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后发优势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要角”等等。

对于是否吸收这些国家加入金砖“大家庭”,金砖成员国的意见不一而足。有的认为,当前不应急于扩围,而应在纵深方向上将金砖做深、做实;有的认为,金砖应以规模效应取胜,需要及时扩员。有的金砖国家学者认为,金砖还是要“船小好调头”,应维持金砖的现有规模,重点落实已有合作倡议。对于如何解决那些迫切希望加入金砖机制国家的愿望,有学者建议应区别对待申请国,对于条件基本成熟的,应予以其观察员国资格;对于尚未成熟的,可给予其对话伙伴国的资格。

事实上,不仅地区发展中大国希望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其他发展国家也想借金砖平台实现经济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金砖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金砖机制不仅要承担成员国的意志,还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担当,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充分反映其政治、经济诉求。为此,金砖国家每年召开峰会期间,必定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与举办地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如:巴西“福塔莱萨峰会”举行了金砖国家同南美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俄罗斯“乌法峰会”召开了金砖国家领导人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对话会;南非“德班峰会”召开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话会;印度“果阿峰会”举行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国领导人对话会等等。

在金砖领导人峰会期间召开金砖领导人同召开地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的基础上,中国突破地域局限,提出了扩大朋友圈的设想,即打造“金砖+”的构想。中国邀请了全球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新兴市场国家领导人与会,还邀请了同样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和高级代表团与会,并将首次举办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共同诉求和愿望,此举表明金砖机制已经突破新兴大国耕作“自家小路”的狭隘框架,而是放眼整个发展中国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

“金砖+”的开放合作模式,推动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共享、共建、共赢”,既扩大了金砖的“朋友圈”,增加了金砖的含金量,又充分反映金砖机制在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体系合理化、国际秩序法制化进程中的代表性,也将有效增加全体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抓牢经济合作主线,提出财金合作新构想

金砖建设十年的成功归功于成员国始终抓住经济合作这条主线,金砖之所以成为金砖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一核心要义,为此,金砖成员国并未追求“大而全”和包罗万象的机制建设,而是将经济合作作为务实合作的本质内涵。

当前,世界经济虽重回复苏轨道,但仍很脆弱;金砖成员国的经济困境虽有所缓解,但经济下行压力仍不容小觑;世界经济在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冲击下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金砖经济伙伴关系战略的推动下,金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现有的合作水平与金砖国家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并不相称。在此背景下,金砖深化合作的外在压力因素和内在动力因素均等量齐升。

为此,金砖“中国年”抓牢经济合作这一主线做文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面挖掘经济合作新内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涌现。在宏观政策方面,中国提出金砖国家需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沟通与协调,强调在当前全球新形势下金砖国家尤需对接彼此的重大发展战略,聚合更多利益融合点。在拓宽金砖合作空间方面,中国提出,可探索在电子商务和创新领域上扩大利益汇合面;在财金合作方面,中国财政部长肖捷提出,金砖“中国年”将探讨三大领域的全新合作,力争将金砖财金合作提升至新阶段:一是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二是推动债券发行领域会计准则趋同和审计监管;三是加强税收合作,力争有新成果。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新主张,他建议,为了提升金砖经济合作水平,金砖国家可以探讨推动彼此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以及进一步推动金砖国家在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领域的合作,从而为金砖国家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创造有利条件。他还主张,金砖国家尤其要在国际金融架构、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这三大领域深挖合作潜力,不断增添金砖合作的新亮点。

2017年6月,在第二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成员国在建立PPP合作框架、推进金砖国家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九大领域展开合作达成共识。6月6日,第七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在南京举行,会后发表共同宣言,明确金砖国家农业合作方向,决定拓宽金砖国家农业贸易,扩大农牧业和农用工业领域投资。7月,在中国天津举行的金砖国家卫生部长和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上,成员国一致通过《金砖国家加强传统医药合作联合宣言》,进一步扩大卫生和健康产业的合作。

2017年8月,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达成包括《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金砖国家经济技术合作框架》等八项重要经贸合作成果,其中,《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是全球投资便利化领域达成的第一份专门文件。

四、挖掘民心相通“新渠道”,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

金砖国家合作除了相互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与金砖体量不相称外,金砖国家间人文交流也与金砖机制发展的迅猛势头并不相称。囿于地缘、政体、语言、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金砖国家的人文交流近年来虽有起色,但远未跟上金砖国家发展经济伙伴关系的需求,也远未达到“民心相通”的要求,一些国家间因历史、领土纠纷等因素,民众之间存在的隔阂较大,芥蒂较深。从中国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讲,金砖的概念仅存在领导人峰会期间的报道上,对于其他成员国的了解泛善可陈,始终停留在“俄罗斯太冷,南非太乱,巴西太远、印度太穷”的旧有印象,对成员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格和丰厚的资源禀赋缺乏全面了解。以南非为例,有专家认为,中国与南非关系的一个很大挑战在于“软的方面”,不缺项目、不缺资金,而是缺乏相互了解,民众之间充满了误解。【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面对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赤字”,金砖“中国年”全方位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多渠道挖掘金砖国家民心相通的新渠道,着力夯实金砖合作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金砖中国年期间,在东道主大力推动下,首届“金砖国家国际象棋大师赛”在中国陕西省扶风县举行,反响超出预期,有效地增进了民众对彼此体育文化的了解。2017年6月,中国新华社联手金砖国家主要媒体共同举办“金砖国家媒体联合摄影展”,展示金砖国家各自独特的历史承袭、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6月17日,“金砖国家运动会”在中国广州举行,运动会不但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普及传统体育项目,而且促进了金砖国家人民友谊,夯实金砖合作的民意基础。7月6日,第二届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在天津召开,大会通过《落实“金砖国家政府间文化协定”行动计划(2017-2021)》,并成立金砖国家图书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美术馆联盟、青少年儿童戏剧联盟四大专业机构联盟,金砖文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随着厦门峰会日近,中国刮起“金砖热”,多家知名大学和智库纷纷召开金砖研讨会,来自成成员国的专家学者、青年学会上踊跃发言,会下尽情沟通,开启了彼此“沟通之窗”。与此同时,金砖电影节、文化节接连召开,诸多文艺团体的演出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成员国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其中成员国合拍的电影《时间去哪儿了》成为亮点。金砖人文大交流的局面初步展现。

金砖“中国年”好戏连台,精彩纷呈,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金砖政党、智库、民间组织“三合一论坛”相继召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一定会用前瞻性、创造性思维将金砖“厦门峰会”打造成金砖机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峰会。

第二章:金砖机制建设进入第三次转型期

与全球化浪潮相伴而生的是全球治理体系主体的多样化,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多边机制不断涌现,成为活跃在全球治理舞台上的重要国际行为主体。然而,这些国际多边机制大多因功能泛化、效率低下而成为“清谈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金砖机制力避既往多边机制因循守旧、缺乏行动力的固化模式,而是顺应国际形势变化不断革新机制,适时转型,从而源源不断地激发活力,使得金砖机制的行动力和创新力始终处于国际多边机制的领先位置,产生了新型多边机制的标杆性效应。

一、金砖机制已成功实现两次转型

金砖机制的第一次转型实现了代表性的拓展,从新兴经济体转向整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机制创立伊始,其角色定位和机制建设的目标对象大体锁定于新兴经济体范畴。这种定位既源于其概念创始者对于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变革中作用的局限性认识,也囿于金砖成员国一些学者主张在国际秩序大变革时期金砖专注于自身利益的融合和联动。然而,在金砖机制举行第一次首脑峰会并取得国际社会瞩目效应的同时,杂音和噪音甚嚣尘上,它不仅来自西方世界,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诟病金砖机制的代笔性,他们抱怨金砖几个新兴大国抱团与西方大国讨价还价实现了自身利益,但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国际体系变革进程中因无人问津而被边缘化。金砖成员国领导人意识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及时进行金砖机制的角色定位和机制转型,将金砖机制的角色定位于为全体发展中国国家发声,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争取更大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而实现金砖机制建设的第一次转型。

金砖的第二次转型实现了合作内涵的扩大,从经济合作转向塑造全球新秩序。金砖机制创立伊始仅是少数几个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的应对机制,然而,金砖成员国领导人深刻地意识到,当今的全球治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现实,也与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相距甚远。金砖国家领导人还敏锐地觉察出,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全球规则制定权和全球治理话语权密不可分,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仍然不能分享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和主动权,那么金砖国家的利益还是不能实现根本性突破。相反,如果金砖成员国能够在国际事务的最高议事场所中与发达国家平等商议和制定全球规则,那么发展中国家才能扭转被种种发展羁绊所束缚的被动局面。因此,金砖机制的建设很快地从单纯的经济合作迈向全方位地参与全球治理,日后每次金砖峰会均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参与全球治理进行布局和规划,从而成功地实现金砖机制的第二次转型。

二、金砖机制有必要进行第三次转型

金砖机制的第三次转型需要实现全球治理的角色转变,即从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金砖机制的每次转型都与其时代背景转圜密切相关,当国际形势和全球治理生态发生带有方向性和本质性的转变时,多边机制如若不与时俱进地及时调适自身机制建设的角色、目标和手段,势必因落后于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性变革大势而与时代脱节。

当前,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界大多认为,当前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的变革已经进入“后西方”和“后秩序”时代。“后西方”显然是指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已从大西洋沿岸的西方世界转向以太平洋为中心的后西方世界。“后秩序”则指国际秩序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国际权力体系进入新兴大国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力争分享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新秩序时代。

正当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秩序进入“后秩序”之际,全球化新一轮浪潮发生了重大变故,美国特朗普以非建制派角色、逆全球化思维当选美国总统,他将美经济衰退、中产阶级失意、社会矛盾冲突等诸多国内问题归结于全球化,肆意诟病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积极推行名为“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实为“惟有美国”(America only)的新民粹主义,鼓吹名为“公平贸易”,实为贸易保护主义。大洋彼岸的英国“脱欧”则进一步助推反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逆风”。与全球化逆流并行的是全球治理体系也遭遇重大挑战。被公认为全球治理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巴黎气候协定”遭遇不测,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兑现竞选诺言,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称此举旨在挽救美国制造业和美国煤炭业,符合美国利益,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倒退风险。

众所周知,全球化并非全球不平等和国内阶层失衡和冲突的罪魁祸首,却被当成一切社会动荡和利益对撞的“替罪羊”,明明是全球化“受益对象”的美英民粹主义者却号称自己是“受害者”。当初,全球化浪潮肇始于西方世界,正是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规则垄断权、金融霸权和经济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竭力推行以“自由化、私有化、民主化”为内涵的“华盛顿共识”。因此,全球化一度又称“美国化”。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人力资源,开发全球市场,几乎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令西方国家没想到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在被动卷入全球化浪潮中,主动革新政治经济旧体制,积极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群体性崛起,在第二波全球化浪潮中根本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引发对上层建筑权力体系的变革诉求,随着新兴经济体全面冲击西方把持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时,西方国家的舒适度日益递减。在此背景下,全球化日益成为西方大国抨击对象,也成为西方国家权力斗争的工具,西方一些国家由全球化的“推手”变成“开倒车者”。

面对西方“妖魔化”全球化、全球治理破坏性力量上升时,金砖国家作为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参与者、受益者,有必要对金砖机制的角色进一步转型,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转变成为引领者。一是还原全球化的本来面貌,为全球化正名,从而成为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正能量,引领全球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二是当欧美主要国家“内顾”而推行“孤立主义”和本位主义时,金砖国家有必要扛起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大旗,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联手倡导开放型经济的发达国家,共同抵御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潮流。三是金砖国家有必要在全球化发展历史的关键节点,扮演国际事务的“主角”或“要角”,针对美英成为逆全球化的“领头羊”,金砖国家有必要成为全球化新阶段的“领军者”,主动出击,制定新的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制定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规则,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三、金砖国家有能力实现第三次转型

西方政学界人士甚至金砖国家一些政学界人士对于金砖国家是否有能力充当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引领者从而实现金砖机制建设的第三次转型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尽管金砖国家的经济实力今非昔比,但尚无充当全球化“旗手”的实力和经验。即便主要欧美国家“内顾”而孤立、保守,但一旦金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时,欧美国家无疑会联手加以抵制,分化和阻遏金砖国家在全球化中充当领导者角色。尽管非议和争议不断,但是,金砖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实力层面,还是在全球治理规则制定层面和全球治理感召力方面,均具备引领全球化走向新阶段的能力。

从经济实力层面,金砖国家无疑能够担当引领者的角色。经济规模及其实力优势是决定能否引领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在第一波和第二波全球化浪潮中,欧美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排头兵”,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如今,世界经济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金砖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近年来,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西方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2】 当前,金砖一些成员国出现经济困境和下行压力,但金砖国家发展巨大潜力并未减弱,未来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全球自由贸易的“优等生”。因此,以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而言,金砖国家完全可以实现从全球化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从全球治理的创新能力层面来讲,金砖国家已成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源泉和新动力。金砖机制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迸发了巨大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以金砖银行为例,从成立至首笔贷款项目落地,时间短,节奏快,简洁而高效,强烈反衬了西方把持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旧有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繁冗和低效,金砖银行犹如从国际多边金融体系刮来一缕“新风”,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和好评。2017年,金砖银行意欲“大干快上”,金砖银行行长卡马特表示,银行将大幅扩充对成员国的资助项目,未来两年将在俄罗斯实施十多个项目;在中国两年内将投资16亿美元致力于绿色发展,优先投资风能、环保等领域。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金砖国家完全有能力创新全球治理新机制,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制定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规则的能力层面,金砖国家业已展露锋芒,近年来每届金砖峰会均提出了针对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的建设性意见,探索制定全球治理新规则。金砖国家在这方面所表现的全球视野、战略高度和历史眼光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以中国为例,中国在杭州举办G20峰会,出色地展现了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制定能力,在中国和参会国的共同努力下,峰会制定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投资指导原则”,后者是世界第一份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全球投资治理的空白,在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7年8月,在中国举行的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达成的《金砖国家投资便利化合作纲要》是全球投资便利化领域达成的第一份专门文件。对此,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称,中国正在大力向世界经济推广新的全球化理论与规则,正成为全球“时尚的引领者”【3】 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发表演讲,主张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一主张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认同。

在全球治理理念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层面,金砖国家毫不逊色。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格外需要较强的“人脉网”和广泛的“朋友圈”。在过往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的“民主化、自由化、市场化”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这些主宰全球化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上扎根。如今,一些西方国家为一己私利诟病全球化,以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开全球化的“倒车”,诬称全球化“开始象征一个新的怪物、一套超越国家控制的贪婪的权力、”【4】 这种行径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不满,认为全球化让欧美主要国家富足后遭到无情抛弃,企图关门让自己“再次伟大”,这种实用主义遭到发展中国家鄙夷。相比之下,金砖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引起许多国家的好评和赞赏,其中,中国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共商、共建”等理念所倡导的自由、公正、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更是饱受赞誉,即使在美国,中国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也备受欢迎。此外,当全球治理遭遇制度性障碍时,金砖国家发出的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机构从而公正、公平配置全球资源的理念和主张,更是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和欢迎,金砖国家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感召力与日俱增。诸多学界人士认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成为未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领导者。

第三章:金砖国家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顶层设计的国家层面的重大世纪性战略,是迄今为止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其全球规模效应、早期收获的成果已引发广泛关注。金砖国家对之态度至关重要,成员国是否支持该战略不但直接影响金砖机制建设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金砖国家间的合作效果。目前,金砖国家总体上积极评价该战略,力争使各自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实行战略对接,实现彼此利益的融合和深化。

一、俄罗斯正面看待“一带一路”战略

俄罗斯对于“一带一路”经历了由“猜忌---观望---理解---主动对接”的过程。中俄地缘战略利益不尽相同,“一带一路”穿越广袤的中亚大地,中亚作为俄的重要地缘依托和战略屏障,中国因素在其中迅猛增加自然会引起俄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的担忧和猜忌。他们担忧中亚国家倒向中国以摆脱俄的掣肘,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日益清晰,尤其是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两国战略互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俄意识到“一带一路”战略并无不可告人的意图,亦非扩张战略,俄完全可以实现其“欧亚战略联盟”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接,建立俄、中亚、中国三方利益“共享之路”。2015年,中俄签署“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声明,普京总统称两大战略的对接对双方都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如此,普京多次公开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力挺强邻的重大战略,他称,“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我们认为,他的倡议非常及时,令人感兴趣,并拥有广阔前景,其目的是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合作。 【5】普京又称,中国的“一带一路”有利于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该战略中的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有助于协调亚太区域一体化倡议的落实。【6】 2017年5月,中国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普京亲自参会,彰显俄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与支持。

二、印度复杂看待“一带一路”

金砖国家中,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最为复杂。印度媒体和学界对该倡议的争论呈分化和极化的态势。一些“疑华派”、“仇华派”官员和学者对于中国的任何动作都存有戒心,他们对该战略的认识角度超越了经济经纬,直接指向军事范畴。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直言,“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贸易协议,而是中国对“珍珠链”战略的新包装。据报道,这些对华“强硬”派多为中印1962年边境冲突中印方阵亡官兵的后代,这些人进入媒体和强力部门成为精英后一直充当反华的先锋角色。

印对中国重大战略的抵制和排斥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既有历史上两国曾发生战争而种下芥蒂的因素。至今,印度一些人士对其交战失败的结果耿耿于怀,大有不对华示强就不能挽回面子的架势;也有现实中“一带一路”战略与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布局重叠的因素,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旨在将印度洋打造成“印度的洋”的战略在地缘上重叠和碰撞;还有地缘政治中的领土争端至今尚未解决的因素,更有地缘经济利益竞争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印巴争议领土克什米尔地区,印“仇华人士”指责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帮助已经到了“无原则”的地步,特别是中国再次搁置印度提出的将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的头目马苏德列入安理会制裁名单的申请后,这些人士的反应格外强烈。加之,此前中国反对印度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这些反华人士更加坚定地认为,中国无处不在掣肘印度,声称中国既往一贯坚定地阻遏印度“入常”,现在变本加厉地多举措打压印度,因此,他们主张,作为回击,印度必须明确地向中国的“一带一路”说“不”。

尽管如此,在印度国内有相当一批人士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一带一路”战略,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显然已经在南亚和中亚国家产生良好效应,印度对此不作回应,无疑是自我边缘化,印不妨以积极心态,自我松绑,尽早回应并参与该倡议,从中找到发展机遇。这些学者建议那些攻击“一带一路”的人士不要过分夸大该战略对印度的负面和消极作用,应多从“机遇”和“合作”的层面去理解。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斯里纳特·拉加万在《印度斯坦时报》撰文称,“新德里应重新考虑在‘一带一路’中倡议中的姿态,如果拒绝面对现实,印度会丧失改写亚洲格局的机会”。【7】他们认为,中印之间存在竞争是事实,但是两国更存在广泛合作的基础,对印度而言,积极回应中国的“一带一路”是符合印度利益的,尤其是在产业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印度亟需经验和投资。“投资印度”公司负责中国和东南亚业务的印度商人逸书认为,“印度应该更加积极地评估‘一带一路’,印度产业界应该更加仔细地观察‘一带一路’,在近邻寻找商业机遇,中国开始着手为各个项目展开国际招标”。【8】

与此同时,印度学者和商人也建议中国多与印度沟通,主动向印方阐明“一带一路”战略具体内涵、目标、手段及其对环境、就业的影响。印度总理莫迪也曾公开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印度也有意在南亚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双方完全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南亚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尽管印度一些学者和媒体人建议莫迪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但最终印未派任何官员参会,只是一些派一些学者参加了智库论坛平行会议。莫迪此举遭到印国内广泛批评,印度外交官、前驻土耳其大使巴德拉库马尔撰文对莫迪政府抵制“一带一路”论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莫迪在对华政策上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三、南非希望成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南非各界就密切关注,学界举办讨论会,探讨该战略的实质内涵以及对南非的影响。学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该战略非同寻常,认为该战略提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中国帮助非洲建立“三网一化”(铁路、公路、航空的网络和工业化)有异曲同工之处,被认为是非洲版的“一带一路”。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以及早期收获的呈现,南非更是对该战略充满了期待,认为南非应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一带一路”战略将给南非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经济领域大有可为。南非驻港澳总领事谷拉称,南非虽然三面被海洋包围,享有丰富海洋资源,但对于海洋的利用仍远远不够,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与中国在海洋运输、石油勘探等领域加强合作,发展‘蓝色经济’”。【9】

目前,非洲各国都在争做“一带一路”战略版图上的支点国家,力图将中国的优质产业和富裕产能同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相对接。作为非洲的“桥头堡”和领头羊,南非自然不甘落后,率先与中国签署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并率先加入亚投行而成为创始成员国,希冀顺势成为“一带一路”的重点获益国家。对此,祖马总统表示,借力“一带一路”,加快南非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扩大双方经贸、科技、能源等领域合作。一些中国地方省市也从中看到了机遇,纷纷派出考察团赴南非调研,发掘“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南非加强产能合作。以河北省为例,钢铁、水泥、玻璃是该省的三大产业和优势产能,而这些正是南非所需。目前,双方有意加强产能合作,在南非建立钢厂。【10】

四、巴西希望搭乘“一带一路”顺风车

远在南半球的巴西并未对“一带一路”无动于衷,而是积极把握这一难得契机,深度对接中国的发展战略。事实上,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地理概念层面,“一带一路”并未涵盖拉美国家,但拉美一直密切关注“一带一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快速推进和壮大的进程。他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继建立经济开发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第三个大开放战略”,而拉美未能参与其中,拉美各界深感遗憾。他们认为,如果拉美不能及时融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拉美则错失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升温,尤其是早期收获的诱人成果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拉美国家希望加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一带一路”不断推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项目,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这更加激发基础设施落后、亟需投资的拉美国家的兴趣。

巴西成为金砖银行成员国后,率先在拉美国家中加入亚投行,此举受到巴朝野政党普遍好评。据西班牙《国家报》称,中国近年来向巴西的基础设施和能源提供了大量投资,巴西成为拉美国家中最大受益国。巴西圣保罗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托马斯称,非常感谢“一带一路”有亚投行这样的创意和创举,相信在该创举的引领下,中巴之间的贸易壁垒将逐步减少,双方将会开放更大的合作空间。【11】 巴西总统特梅尔称,目前中国是巴西最需要的合作伙伴,基础设施是两国合作最有潜力的领域。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称,为了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巴西付出了很多努力。

2017年5月,特梅尔总统派其战略事务特别秘书卡洛特参加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卡会后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推动中巴关系更上新台阶,夯实中巴贸易合作关系。

第四章 : 金砖国家政治经济新态势

2017年,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不一而足。中印继续领跑世界经济。俄罗斯经济虽未完全走出危机,但度过了危机的最高峰。巴西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新政改革处于阵痛期。南非经济阴霾未散,但正从谷底缓慢爬升。

一、巴西经济复苏明显,诸多指标均有上佳表现

(一)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巴西地理统计局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0.6%,环比上升0.7%,系2013年首次实现增长。一季度GDP总值环比上涨1.0%,系8个季度以来首次增长。其中,农业生产总值环比上涨13.4%,为此次GDP回升的最大积极因素。巴外贸也屡创佳绩,2017年前4个月累计实现外贸顺差213.87亿美元,同比增长61.4%,创历史最高纪录。基于外贸强劲表现,巴西就业水平稳步复苏,失业状况环比大幅改善,第一季度巴工业共创造1.35万个就业岗位。同时,素来制约巴经济增长的外来投资也有不俗表现。第一季度,巴共吸引外资239.43亿美元,同比显著增长。与此同时,2017年4月,巴西通胀率上升0.14%,系1994年来的月度最佳表现。由于出口上升,巴石油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额为44亿雷亚尔,油气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9%。巴央行预计,全年外来投资将达750亿美元。特梅尔总统在其上任一周年发表演讲称,巴过去一年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尤其是公共财政赤字减缓、通胀率下降,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目前巴经济已摆脱了1930年以来最大幅度衰退。IMF预测称,2017年巴西经济将增长0.2%。巴西央行预测称,巴今年经济增长0.5%,明年经济增长2.5%。2017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巴西2017年经济增长率为0.3%。

(二)改革“组合拳”取得初效,“新政”阵痛期反应剧烈。

巴西经济复苏既得益于世界经济环境相对改善,也得益于特梅尔政府诸多新政。特上台后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竭力推动巴西经济尽早走出低谷。如:巴出台“前进计划”替代罗塞芙前政府的“加速增长计划”,希望在2018年底前吸引590亿雷亚尔投资。新政府成立“工业4.0跨部委”工作组,出台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工业发展战略。新政府向国会提交企业司法重组修订法案,希望通过修订相关法律为企业松绑减负,以此提振经济。新政府将签署港口特许经营权新法令,以此提高港口项目的外资吸引力。新政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充分调动生产力各种要素,为巴经济复苏注入活力。

但是,在种种改革新举中,巴西新政府提出的劳工法改革提案,尤其是养老金改革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反对党、部分执政联盟党派和工会组织的激烈反对。提案规定,纳税25年以上的男性最低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2岁,方案一出,引发全国震荡,“巴西工人统一工会”、“工会力量”等九大工会组织在超过25个州发起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90多个行业的大罢工、大游行,成为21年以来巴最大规模罢工,罢工引发骚乱和警民冲突。工会组织表示,若政府不妥协,将继续罢工施压,而特梅尔总统表示,为控制政府开支,养老金改革不能再出现“根本性变动”,罢工不会影响养老金改革进程。7月,巴西国会通过养老金改革方案。

(三)“洗车行动”扩大化,左右角斗掣肘经济复苏进程。

大规模反腐“洗车行动”,尤其是奥德布莱斯集团贪腐案进一步发酵。“洗车行动”进一步扩大化,涉及众多前政要。前总统卢拉、前总议长库尼亚、前外长塞拉、社民党主席内维斯等政要。库尼亚的“封口费”新闻将现任总统特梅尔推至风口浪尖。受“洗车行动”影响,巴诸多建筑企业面临融资困难。标准普尔将巴列入降级观察名单,巴信用评级或再度降低。不仅如此,巴西左右对决均想借题发挥,新近执政的右翼执政党试图乘胜追击,阻止左翼东山再起,左翼不甘失败,希望将右翼政要卷入“洗车行动”,左右政治较量以及执政联盟内部分歧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新政的顺利实施,当局如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巴经济复苏进程。

二、南非经济艰难爬升,衰退风险仍存

南非经济阴霾未散,但重霾间透出一丝光亮。据南非央行储备银行4月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2月,南非商业周期指标环比增长1.1%,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南非生产的大宗商品出口价格指数上升,其次是制造业产量提升。该指标常用于预测南非未来6至12个月的经济增长周期,这意味着南非2017年经济增长仍有望超过1%。然而,南非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南经济还是下滑0.7%。【12】 为推进南非经济改革和复苏进程,2017年5月,南非发布第9次工业政策行动计划(Ipap),该计划旨在在不稳定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建立一个集中化程度更低、竞争力更高的经济和制造业框架,通过降低南非经济对大宗商品出口和进口产品的依赖,实现南非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13】 据南非每日商报网站5月19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高其对南非经济增长预期,将4月所做0.8%的预测上调至1%。【14】 2017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南非2017年经济增速预计为0.6%,2018年将升至1.1%。

尽管南非有望避免滑入“衰退”,但并非高枕无忧。祖玛总统控局不力,其将财政部长戈登(Pravin Gordhan)革职一事,竟引起轩然大波,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标普为此在4月下调南非的主权信用评级至“BB+”级,即垃圾级,不建议投资人对该国进行投资。惠誉随后也下调南非评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南非主权评级,主要原因是该财政部长被西方认为是南非改革的风云人物,祖玛更变重要内阁将威胁南非的财政政策的连贯性。受到评级的影响,南非兰特对美元的汇率一路狂跌,从1美元兑换13.36兰特跌到了13.74。降级削弱本地货币,进一步推高借贷成本,投资者对南非政府的违约风险担忧日益增加。南非政府对评级机构的下调行为表示抗议,称南非新财长吉加巴无意改变南非的政策方向,评级机构不应过度反应。

财长更换一事仅是南非政斗冰山一角。目前南非朝野缠斗,国大党内部分歧明显,主要反对党民主联盟和自由经济斗士更是意欲在8月发动对祖玛的不信任投票。【15】 不仅如此,南非商工总会(Sacci)表示,目前南非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营商环境不佳,如若不及时改善,会拖累南非经济复苏,必须使更多经济活跃人口能参与创造价值,使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惟其如此才能支持更多就业。【16】

三、莫迪威权上升,印度经济低开高走

印度总理莫迪发动“废币革命”,引起国内轩然大波,此举虽褒贬不一,效果未定,但强推“废币令”并未削弱莫迪的民意基础,莫迪所在的人民党赢得中央和地方选举“双丰收”,形成“一党独大”的政治架构,莫迪威权度提升,经济发展的政党斗争与掣肘减少,无疑对莫迪政府的进一步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印度政治学家桑迪普·夏斯特里称,莫迪将大胆推进改革政策,实施重要结构性改革以助推印度经济增长,如大力推进“商品与服务税”等致力于统一全国税收。【17】 经过类似币制改革的执政风险洗礼后,莫迪信心爆棚,踌躇满志,誓言振兴印度力争使其经济赶超中国,成为亚洲经济巨头,最终实现“印度梦”。

尽管政治形势向好,但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速放缓,GDP仅为6.1%,远低于去年第三季度的7.5%和第四季度的7%,也远低于中国同期的6.7%。按印度的经济增长计算方式,印度经济已连续三年超越中国,此次季度增速逊于中国,不少专家认为根源在于莫迪废钞令削弱了民众的消费能力,“因为废钞,各种数字都下跌了。【18】

但更多专家和机构预测,失速只是暂时现象,2016-2017财年以后的经济增速将加快。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称,未来3个季度,印经济增速将持续增长,涨幅接近1%。报告预测,印经济将从第二季度开始回升,增速将从目前的7%,跃升至12月份的7.9%。【19】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称,预计印度2017财年(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增速加快至7.2%,下一财年达到7.5%。【20】

四、俄美关系改善尚需时日,俄经济进入恢复期

特朗普上台后,俄美关系并未迎来“艳阳天”,相反,围绕俄“干扰”美选举、通俄门、特朗普打击叙利亚、特朗普签署制裁俄新法案等事件,美俄关系不但未改善,反而笼罩迷雾甚至降至冰点,如普京所称,“虽然两国尚能在多边框架下保持对话,但相互合作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两国关系已经降至冷战以来的最低点。”【21】 目前,无论是美俄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均对美俄关系转圜均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双方基于全球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碰撞和对立,短期内大幅改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受此影响,欧洲大国如法国、德国与俄关系改善幅度有限,普京虽与法新任总统马克龙实现会晤,旨在缓和双方关系,但法德等欧洲大国对俄不信任感依旧,彼此利益分歧大于融合,克里米亚问题、乌克兰危机、北约东扩等事件将成为彼此改善关系难以突破的藩篱。

尽管与西方关系尚未融冰,但俄罗斯经济确有好转,普京称,俄罗斯的GDP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增长,外国对俄投资增长已经超过俄GDP增长水平,俄经济已经度过“危机期”,进入“恢复期”。俄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外国对俄投资达70亿美元,达到三年来的最高值。2017年一季度俄出口821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47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2017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在消费强劲拉动下,俄罗斯经济2017年将增长1.3%,2018年增长1.4%。

尽管如此,俄罗斯负责经济事务的高级官员称,俄经济虽复苏迹象明显,但一些经济领域仍未脱离危机状态,未来三年实现年均1.5—2%的增速绝不能掉以轻心,实现普京总统提出的到2020年俄经济增速超越世界经济平均水平更非轻而易举。

第五章 : 深化金砖合作的新机制和新倡议

金砖合作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新阶段,现有对话与合作机制已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但与国际形势发展和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尚存较大完善空间,离引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浪潮所需要的成熟多边机制仍有一定距离,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借鉴他山之石。金砖机制是新兴经济体第一个最重要的合作机制,没有先例可循,更需“大胆设想、扎实探索”的思路,创新思维,集思广益,为建立符合金砖国情、具有金砖特色、适应国际形势大变化、多种对话机制相互支撑的立体化合作架构建言献策。金砖的成功要素之一正是在于大胆吸收新建议,不断创新金砖合作机制。金砖国家经济智库成立三年多来,每年汲取和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提出诸如“设立金砖评级机构”、成立“金砖绿色发展论坛”、“金砖网络安全专家小组”、全面实施“金砖国家签证免签”等建议,这些主张力图为金砖合作注入新元素、新活力,共同推动金砖合作坐实、走深。2017年的新倡议如下。

一、设立“金砖文化学院”,建立“金砖文化交流基金”

金砖机制的阶段性目标是建立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金砖建设第一个十年的实践显示,金砖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硬实力”的建设上,大步迈向既定目标,但在“软实力”的建设上存在两大“短板”:一是彼此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短腿”日益呛目,民众对彼此文化了解的“赤字”长期存在。专家学者多认为,并不担心金砖未来合作缺项目、缺资金,但最担心的是民众缺乏了解、彼此隔阂、疏离而拖金砖合作的后退。二是在国际层面上,金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金砖经济体量明显不相称,西方文化价值观体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事实上,在金砖国家层面上,金砖国家民众对彼此文化认知的缺失,已经影响了金砖国家的经贸与投资合作。以“企业文化”为例,中国企业在金砖国家经常遭遇水土不服,中资企业的“加班”被误解为“血汗工厂”行为;中国工人的辛勤劳作被喻为“苦行僧”,甚至中国工人在当地很少参加娱乐活动竟然被非洲、拉美民众误传为出国前打了“避孕针”。同样,中国企业也缺乏了解他国的企业文化,常抱怨外籍工人“难管理、难伺候”:不理解印度一年多达千个节日的悠闲生活节奏;看不惯非洲工人一天在工厂里洗三遍澡;搞不懂拉美工人动辄去咖啡厅、娱乐场所的“月光”消费习惯。同样,金砖“软实力”的短板也制约了金砖在国际事务上作用的充分发挥,金砖提出的一些主张和价值观很难被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常被西方媒体曲解为“站在椅子上说话”,虽然“高大上”,但不如他们西方的主张那样脚踏实地。

为此,应建立“金砖文化学院”,借助既有的“金砖大学联盟”合作机制,每个加入联盟的金砖国家大学均可设立金砖文化学院。学院以招生本科交流生为主,时长一年,学院宗旨在于介绍成员国文化特色,熟悉彼此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了解彼此文化价值观,增进彼此文化认同;还在于在国际层面上,大力弘扬金砖国家精品文化,着力提升金砖文化的说服力、影响力和穿透力。课程涵盖成员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企业文化等。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多种媒体介绍彼此的思想大家、文化巨匠和文学精品,深入探析彼此文化内涵。学院可辅助设立“金砖文化节”和“金砖文化交流基金”以进一步推广文化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展示金砖文化魅力。

二、成立“金砖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

随着多边机制方兴未艾,论坛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论坛汇聚政府高层、企业精英、顶级学者,各种观点在此激辩、碰撞和交流,犹如“智慧大熔炉”和“观点角力场”。论坛不拘一格,既有政府层面的“规定动作”,也有民营企业、非政府组织与智库的“自由动作”。“香格里拉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高端论坛脱颖而出,声名鹊起,吸引全球目光。金砖机制建设也有诸多论坛,但多是政府部长级和工商界对话等类似规定动作的论坛,尚无综合性、全体会议与平行会议相结合的立体型论坛。在金砖机制面临从参与全球治理向全面引领全球化的第三次转型之际,可成立“金砖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论坛”。

该论坛应区别于金砖首脑峰会和业已成立的金砖单项专门论坛,应为大型综合性高端论坛,论坛参会人员不局限于金砖成员国,可放眼全球范围,邀请东西方国家参与论坛,探索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思维、新主张和新策略。可发展成为以政府高官(如总理级)会晤为引领、经贸、环境、科技论坛、智库论坛、企业家论坛、青年领袖论坛等专门论坛为支撑的“多位一体”型论坛,论坛除辩论、反驳各种歪曲全球化论调、为全球化正名外,金砖国家还需全面阐释其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主张,着重宣扬金砖国家已达成一致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主张,如金砖国家均主张多极化,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文化多元化的道路,均赞成应以联合国宪章和宗旨为原则的全球治理观,均赞成以和平与对话的形式应对各种全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均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以及主张全球治理应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和诉求等等,以此共识和主张引导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设立“金砖绿色经济研究奖”

绿色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又一全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消费、智慧经济等现代经济行为和理念是绿色经济的应有之义。发展绿色经济是新世纪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如何实现自身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金砖国家已经或即将进入经济粗放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绿色经济开始成为金砖国家顶层设计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方式,然而,金砖国家在绿色经济的理论研究上鲜有建树,可设立“金砖绿色经济研究奖”鼓励经济学家投入更多精力研究与探索这一全新经济生产方式,以推动新兴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走在新世纪发展新经济的前列。

绿色经济奖项需鼓励研究如何将金砖国家的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引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轨道;如何将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成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三位一体模式”;还需鼓励研究如何结合金砖国家发展阶段的国情,区别于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经济的方法和方式,发展既能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又能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还能保护环境的公平、包容、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以及研究如何分配财政资源、调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能力建设,建立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也要研究如何避免金砖国家间彼此低端产能倾销,实现旨在消除壁垒和逆差的绿色贸易;

一言概之,绿色经济研究奖既是一项具有宏观战略性、探索现代经济转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研究奖项,又是一项结合国情、以高科技发明为支撑的、创新具体经济活动的战术性研究奖项,该奖项应具有规格高、影响大、宁缺毋滥等特点,可每年评定一次,邀请全球经济界权威人士在金砖国家范围内甄选对绿色经济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杰出代表。

第六章 :“金砖新十年”需妥善处理的几组关系

金砖机制建设迈入第二个十年,这既是承上启下的十年,又是决定金砖机制在全球治理和全球化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能否实现深度转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十年。金砖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样,面对的挑战也层出不穷,需要金砖成员国齐心协力,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正确处理事关机制建设现实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几组关系。

一、虚与实的关系

从多边机制的建设架构和实现机制目标的约束性来看,多边机制可分为执行与协调机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组织和并无相关执行机构、且约束性不强的多边论坛机制。金砖机制显然属于后者。在金砖机制是否向机制化组织(如上合组织)迈进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格外需要处理好金砖机制建设的虚与实的关系,否则会与其他多边机制一样,成为“清谈馆”而非“行动队”。

机制建设的虚与实是相对而言,有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很难截然分开,也不能简单对立,对于多边机制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皆有益于机制建设。例如,有学者认为,金砖每年的峰会声明多达上百条,对成员国并无约束性,且无所不包,实属虚化性声明而意义不大。事实并非如此,表面看,金砖每年峰会热闹一时,且峰会宣言大而全,似乎隔靴搔痒,但峰会本身及其宣言的象征意义不容低估,它向外界传达新兴大国抱团联动的信号,也向国际社会传递新兴大国努力改变与其经济体量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体系,更是明确向西方社会表明,新兴经济体虽非铁板一块,亲如一家,但在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权力格局方面抱团抗争的决心。因此,金砖宣言和声明看似充满外交辞令且无约束性条款,但辞令内涵和深意力透纸背,金砖五国能够在诸多国际事务上发出“一个声音”,这给西方世界带来的震动和压力前所未有,宣言和声明反映出金砖国家不同于西方解决国际社会热点、难点的惯有主张和思路,也彰显金砖国家异于西方的引导全球化的原则和立场。

因此,这些看似虚化的声明其实质表明:在国际力量格局大转换过程中,一个不甘继续受旧秩序支配、立志要做国际事务“新主人”的声音在响起,它是一种力量的展现,一种诉求的表达。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新兴大国领导人能够坐在一起就是一种胜利,上百条主张用一个声音表达则是意义更大的成功,它带给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带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是不言自喻的。

当然,光有“虚化”声明传递团结和信心以及改变旧秩序的决心还远远不够,机制建设还需做实事,要有实打实的成果,因为只有“实业”,金砖才能走稳,只有在“实”上做文章,金砖才能走远。金砖银行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就是金砖“金光闪耀”的两大实业,它们是金砖得以区别与其他多边机制的标志性项目,它们成为金砖机制两大“金字招牌”,其成立和运转在IMF份额改革和国际金融治理改革中对某些西方大国的倒逼作用功不可没。金砖机制的当务之急在于将两大实业做好、做牢,不仅如此,还需根据形势需要和机制自身建设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金砖的“实体”建设,如成立“金砖评级机构”、“金砖通讯社”等实体机构,以此推动金砖在塑造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取得更大话语权和代表性。

一言概之,金砖机制建设,虚与实不可或缺,二者有机结合,以虚充实,以实补虚,二者良性互动,合力推动金砖机制建设走向深入、持久。

二、双边与多边的关系

双边、多边关系同样是多边机制建设中一对辩证互动、互制的关系,在多边机制中,一个优质的双多边关系格局是:以双边助多边,以多边促双边,二者联动、互助、互推,形成双多边“两轮齐驱、互促互进”的合作架构;相反,一个糟糕的双多边关系格局是:双边拖了多边的后腿,多边也未能为修复和改善双边关系提供机遇和平台,二者最终形成彼此掣肘、相互牵累的恶性态势。

金砖成员国几对双边关系中,中印关系的不确定性最大,复杂性最高,如处理不当,势必会成为影响金砖机制建设最大的制约性因素。近年来,中印关系虽非西方媒体唱衰金砖所宣称的那样“同床异梦”、“龙象恶斗”、“一山不容二虎”等等,但二者关系的确受历史恩怨、领土纠纷、利益竞争以及巴基斯坦第三方因素掣肘,双边关系龃龉不断,矛盾时有升级。为避免中印某个时段的恶化关系“绑架”金砖合作机制,必须正视双边矛盾对多边合作的恶劣影响,必须多管齐下优先解决双边关系,既不能将磕碰不断的双边关系的负面效应带进多边合作中,也要巧妙利用多边机制相互交叉的双边关系中的良性因素调解某对不睦的双边矛盾。例如,利用俄罗斯与中印双方均友好的优势,发挥俄罗斯的独特作用,针对印度在其重点关切的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和误判,俄可居中协调,化解矛盾。也可利用金砖峰会、各高官会晤机制搭建的多边平台,中印自身加强互动,大会期间开“小会”,开展“专项”谈判,重点解决诸如边境、入常、恐怖主义等棘手难点,将多边机制变成不可多得的双边互动的平台,双方深入交换意见,解疑释惑,亮明立场,摆明底线,管控危机。

一言概之,金砖并非亲如一家,但无论双边有多么复杂的利益纠葛,都需要为了多边机制的共同利益而积极化解双边矛盾,唯此,五根手指才能紧紧地捏在一起,攥起拳头,展示力量,抱团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终突破。

三、金砖五国与“七国集团”的关系

“三个世界”的划分因国际力量格局的转圜而难以清晰而准确地界定当今世界各国的属性。进入新世纪后,金砖五国和“西方七国”的世界属性日益明晰,前者作为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后者无疑是守成大国的代表,两大利益群体在国际舞台竞争而合作,时而聚合在“二十国集团”,风云际会,纵横捭阖国际大事;时而各自行动,谋划与设计自身机制的目标和手段。

金砖五国与“七国集团”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两个机制之间的整体合作与竞争,又有两大机制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交融与碰撞。整体而言,两大机制之间的碰撞、较量和竞争充斥整个机制建设进程,前者的诉求聚焦在不再甘受国际事务大权和国际规制制定权在新世纪继续旁落西方集团,而后者希望一如既往地垄断新世纪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金砖各国与西方七国亲疏不一。“七国集团”也并非铁板一块,美欧利益时有碰撞,欧盟内部诸国彼此也难聚合力,但七国集团并未如一些专家所称“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随着金砖五国内聚力上升而加强互动。由此可见,西方并不甘心轻易拱手让出新世纪国际秩序的主导权,虽然欧美之间有时为了争夺国际新秩序主导权时竞相拉拢金砖某些成员国为其所用,但是,当金砖五国要求与西方分享国际权益、冲击其把持的国际机构主导权时,西方七国又有默契和配合,联手阻遏“非我族类”与其“分羹”。

面对金砖五国与西方七国集团整体与个体交叉与错综复杂的关系,金砖五国必须厘清金砖机制的整体利益与成员国自身利益。既不要因为某个成员国的特殊利益诉求而影响金砖的整体合作效果,也不要单纯为了实现整合作目标,强硬要求某个成员国恶化或牺牲与西方七国的关系。事实上,绝大多数金砖成员国也无意利用金砖机制作为与西方对决的平台,它们拒绝金砖染上“抗衡西方”的色彩。印度与巴西的高层多次表示,如果将金砖变成与西方冲突的工具,两国宁愿退出金砖机制。尤其是印度,它不希望将金砖机制过度政治化,更不希望金砖机制“咄咄逼人”地挑战美欧国家,以免影响印度与西方关系。成员国的学者多认为,金砖五国聚合在一起,抱团与西方争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代表性,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将机制打造成与西方势不两立的利益集团或抗衡机制,则明显不符合金砖成员国的利益。即便是俄罗斯在饱受西方打压与遏制的阶段,当它发现其他成员国无意与西方闹翻时,也放弃了借助金砖平台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与安全联盟的想法,俄对金砖的角色定位的认识逐渐回归现实,因此,金砖成员国对于合作是否拓展至军事领域始终持谨慎态度。

金砖五国虽然要与西方七国在国际事务权上“争权夺利”,但金砖的诉求毕竟是争取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国际权力,并不是成心想“动了谁的奶酪”,西方无需将金砖视为“虎口夺食者”,因此,金砖五国与西方七国的关系不是对抗冲突,而是合作共赢。世界虽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组成,但并非要“两军对垒”,而是要同舟共济。尤其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之际,两者应聚焦合作,合力解围,破除贸易壁垒,攫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整体合作中实现自身利益的突破,而非以邻为壑,自筑围墙。西方七国更需照顾金砖五国的关切和诉求,在“让步”中求共赢,在“包容”中见担当。

注:

1. //world.people.com.cn/n/2015/0911/c1002-27569764-3.html

2. //www.fmprc.gov.cn/ce/cegv/chn/zywjyjh/t1444988.htm

3. //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70403/1843605.shtml

4. //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2049?full=y

5.//trb.mofcom.gov.cn/article/zuixindt/201606/20160601345450.shtml

6. //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4-11/5198415.html

7. //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4/10506622.html

8. //opinion.huanqiu.com/1152/2017-04/10467071.html

9. //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6/0506/3314982.html

10. //world.people.com.cn/n/2015/0911/c1002-27569764-2.html

11. //world.huanqiu.com/hot/2015-05/6491359.html

12. //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705/20170502568175.shtml

13.//z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5/20170502575255.shtml

14. //z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5/20170502579100.shtml

15. //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4_04_402005.shtml

16. //z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5/20170502575251.shtml

17. //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3/13/c_129508169.htm

18. 2017-06-02 13:36:27 参考消息, 印度一季度经济增速逊于中国 暂失增速最快标签

19. //in.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705/20170502578533.shtml

20. //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6-05/doc-ifyfuvpm7452727.shtml

21.俄罗斯卫星网站6月2日,“俄美关系处于冷战以来最低点 愿合作共赢”

本文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金砖国家经济智库发布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