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2期

隆国强:认识战略机遇期要用三种思维

“本世纪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央做出了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把握住了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重大机遇,使我国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多个台阶,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投资大国。” 在1月20日召开的“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新年论坛(2019)”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的主旨演讲,重点围绕战略机遇期展开。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在演讲中,隆国强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发生了深刻调整。全球化以及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做大馅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将收入差距扩大、劳动力结构调整、产业空洞化等一系列问题归咎于全球化。全球化从2008年之前的高歌猛进时期进入到了调整期。2008年后,全球跨境投资、全球贸易开始下跌或低速增长,占GDP比例下降。全球治理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涉外经济政策也在调整。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表述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隆国强表示,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回落,贸易保护在加剧,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增长格局在分化。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印度、越南等表现不错,但拉美、南部非洲等以资源出口为重要动力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全球经济蕴含的风险积累上升。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冲击,更对全球价值链的高效稳定运行产生威胁。从长期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产业技术变革呼之欲出、蓄势待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加速变革中,大国博弈日益激烈。这些变化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战略机遇期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

用三种思维认识和看待战略机遇期

究竟应如何理解战略机遇期?隆国强认为,要用三种思维来认识和看待。

第一,要有国别思维。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变化,对于不同国家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世纪之初,我们经历了一轮全球初级产品的价格暴涨。这样的变化对不同国家带来的影响无疑是不同的。对于那些初级产品的出口大国,比如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出口形势大幅改善,经济增长很是强劲。但对于那些初级商品的进口国来说,则面临着通胀和国际收支的压力。因此,对于战略机遇期的讨论,一定是基于不同的国别。我们讨论战略机遇期,一定是基于中国视角展开的。我们要基于中国的发展阶段、中国自身的优劣势、中国的发展目标来讨论,而不能笼统地判断世界的变化是机遇还是挑战。脱离了一个国家的实情去讨论战略机遇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要有动态思维。同样的世界变化,在过去可能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但随着我们自身在全球分工中地位的变化,曾经的机遇如今未必还是机遇,曾经的挑战如今可能变为新的机遇。举例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经贸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开放的经贸大国,我们把握住了一些国际上的重大机遇,其中有两个重大机遇:一是跨境产业转移的机遇,特别是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跨境产业转移。通过特区政策、加工贸易政策、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我们成为了地位重要的引资大国。二是全球经济繁荣的机遇。吸收出口型外资是解决供给侧的需求,全球经济繁荣则提供了需求侧的机会。如今,全球跨境产业转移,特别是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仍然存在,但对中国来说,它已经不再构成一个重要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说,随着我们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别是在中美贸易冲突的背景下,可能我们已经变成这些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方。同样的机遇还在,对我们的意义已经不同。因此,今天我们讨论战略机遇期,一定要用动态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

第三,要有辩证思维。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机遇与挑战。比如,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很多冲击,但这其中又蕴含着很多机遇。再比如,去年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引发的中兴通讯事件,打乱了我国重要企业的生产链,暴露了我们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窘境,面对这样的挑战,如果我们因此而奋起,充分认识自身不足,加大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可以将其转化成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很多机遇本身也可能会转化为挑战,这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如今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速调整,对于新兴大国而言,总体是一个机遇,能够让我们更多地参与到这种变革中,让我们的制度性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我们在新的制度变革与规则变革中贡献中国智慧,更多地体现我们的主张。但是,面临这样的大调整,多方博弈也在加剧。美欧日都在纷纷提出政策主张,其中很多对规则的诉求,恰恰是针对中国的。所以,在全球治理加速调整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软实力将大国硬实力发挥出来,在新一轮的全球规则变革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讨论战略机遇期,辩证的思维特别重要。我们既要把自身工作做好,努力把挑战变成机遇,也要特别警惕,稍不小心机遇就可能变为挑战。

战略机遇期内涵的几个重点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今天讲战略机遇期,有新的条件、新的内涵,其中有一些因素是在变化的,还有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内容没有变,这些内容同样不容忽视。” 谈及战略机遇期的主要内涵,隆国强表示,从国家层面看,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重视: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大国博弈会对全球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大国来说,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拥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非常重要。一是客观环境能否使我们保持和平发展,二是主观的判断。对于国际环境的主观判断会决定一国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入研判国际环境,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一重大判断,我们才有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大国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中美博弈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和结构性特征,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看到,在博弈过程中,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中央提出,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第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重大的技术变革是推动全球格局洗牌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从快速工业化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增长动力已经与过去不同。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靠结构升级,靠生产效率提升,这时我们幸运地遇到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很多新的产品、新的产业。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应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会深刻地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近两年特别火的共享经济等,更多地体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更多时候是分不开的,是深刻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2+2”战略,一个2就是重视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另一个2就是重视两个领域,新技术领域和对传统领域的改造提升。我们还看到,新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因为这些变化也会改变一些国家在全球的竞争优势。所以,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式增长,一定要把握好新技术革命的机遇。

第三,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角度看。在“引进来”方面,现在与过去二三十年不同,过去是大量的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引进来”的产业变了,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在“引进来”的产业中,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更大的变化是,人才开始加快向国内汇聚。从“走出去”的角度来说,过去由于我们外汇储备有限,企业规模化有限,所以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进来”,如今我们有了一个重大变化,一方面我们可以继续做好“引进来”的文章,另一方面,我们有足够多的外汇储备,我们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水平、经验都在提升,这使我们可以主动地到全球去整合资源。所以,讨论战略机遇期,要基于今天的发展阶段,即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更多地靠创新、靠结构升级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今天看到的这些机遇,恰恰主要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我们结构升级的机遇。事实上,中国是幸运的,我们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抓住了制造业跨境产业转移的机遇,到今天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又面对众多有利于创新的国际机遇,我们必须把握好。

今后,我们应如何更好地面对战略机遇期?隆国强指出,第一,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机遇从来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对机遇浑然不觉,机遇来临时根本抓不住,只能事后后悔。所以一定要事先预判,要谋定而后动。第二,要调整战略。在新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要求下,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把握好国际环境新机遇?既然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战略机遇的内涵条件发生了变化,当然就需要调整我们的开放战略,如果仍按照过去的老套路去做,未必能把握住新的机遇。所以,把握好新机遇,从预判到谋定,必须调整我们的开放战略。最后,谋之后要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一方面,要处理好大国关系,中美博弈根本上来看是实力的博弈。另一方面,我们还面临很多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战略机遇期最终落脚在哪儿?落脚在行动。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充满信心,不要一味沉溺于过去的成绩,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其转化为抓住机遇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