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无能造就基金鼠患频发

如果在一锅粥里有一粒老鼠屎,尚能闭着眼睛清除掉,那么面对几百只老鼠屎,这锅粥还能吃吗? …[详细]

为何基金硕鼠屡禁不止?

硕鼠肆意横行,再次惊动监管层。7月4日,证监会通告陈绍胜、黄春雨等5名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任或时任基金经理涉嫌犯罪。无独有偶,曾经辉煌一时的华夏基金也被媒体曝出3名基金经理被调查。或许海富通仅仅是本轮稽查风暴的冰山一角,市场在静待证监会公布的20家老鼠仓基金公司名单。

为何基金行业“鼠患”不断,屡禁不止?老鼠仓缘起于90年代初,泛滥于90年代末,这一过程也是伴随着基金公司扩容和股市复苏。1999年,股市的复苏给中国基金业带来新的生机,基金公司数量增加至10个,史称“老十家”。然而,“老十家”的起步并不“光彩”,通过“对倒”、“倒仓”等方式操作市场,进而达到获利目的。尔后,监管出台行业自律制度,2004年颁布《基金法》,边查边打。

直到2008年,上投摩根原基金经理唐建、南方基金原基金经理王黎敏利用父亲账户及他人账户,提前建仓,待公众资金拉升股票后,高位抛出获利数百万。该起事件也成为基金法公布后,首单被公开处罚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案件。

回顾基金业的发展,利益诱使是“鼠患”不断的直接驱动力;基金公司管理的“无为之治”是滋养硕鼠的温床;缺乏有效监管则是基金经理犯罪之本。由于不允许基金经理以自己账户买股票,而基金公司缺乏激励制度,无法形成个人与公司利益高度统一,在个人投资的路堵死后,只能迫使基金经理铤而走险。特别是深谙内幕信息的基金经理,职务之优势显著降低市场风险,从而快速获利。

新基金法虽然从2012年允许从业人员炒股,但仍需申报。基金经理一来嫌麻烦;二来找到化解监管有效方法,将操作账户避开监管硬性规定之外,延伸至更为隐蔽的朋友账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隐蔽的手法,往往使得监管不能通过常规的风控合规手段查出,导致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以身试法。此外,获利几千万,开出的罚单仅区区几十万,极大讽刺了违法成本。而一旦基金经理出事,所属公司动以辞职之由,迅速撇清关系。缺乏连带责任问责机制成就基金公司管理的“无为之治”,无形之中放纵了“鼠患”。

行业信任基石将受冲击

基金行业的基石本质上是信任。因为投资人把有价财产托付给基金公司管理,这意味着一份无价信任。然而,长达20年的捕鼠记,面对硕鼠不断破坏这个行业的信任时,为何这个行业依旧存在?

彼时,2000年10月财经杂志一篇《基金黑幕》的引爆整个基金行业,“老十家”的基金公司几乎全部卷入那场黑幕。但基金业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基金资产管理总体规模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发展到今天的5万亿元。之所以出现这种非正常逻辑,则在于监管的既爱又恨。

社保基金管理申请资格事件便是监管的矛盾心里最佳诠释。2001年12月18日,社保基金管理申请资格出台,明确限定若一家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在最近3年有重大违规行为便丧失申请资格。该“门槛”限定,在当时“老十家”中,大都不符合入围条件。虽挂上违规频频的黑名单,但超过百亿的“养命钱”又能交给谁呢?抚慰之下,“黑幕”后流于形式的监管往往如风一般逝去,未起到丝毫威慑、约束的作用。

此时,虽本轮打鼠风暴不及“黑幕”事件,但异曲同工的是,待发的基金黑名单又一次将基金行业推到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加重这种尴尬的则来自官方数据,5月9号证监会的官方通报称,2013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并已经陆续启动调查工作,而调查中案件已涉及基金公司十余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两家。十余家基金公司意味着中国相对活跃的基金公司中有五分之一的公司卷入丑闻。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把隐藏在水面以下的未曝光的案子都算上,这个数据将更惊人。

数据惊人的背后,还有基金公司离职潮,今年上半年,离职基金经理共计105人,较2013年上半年的73人增加44%。3家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5人,主要是大中型公司。而基金经理大规模出走,大都与担忧自己被调查有关。

与基金公司人才流失对应的是,基金行业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及股市低迷的背景下,其投资效益堪忧。数据显示,目前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共计633只,其中有334只的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这意味着53%的股票型基金都在为投资者亏钱。一旦投资者和基金公司信任被打破,那么投资者变卖基金,势必对基金公司的业绩形成拖累,也给基金公司发新产品造成阻碍。事实上,去年易方达基金马喜德违规涉案以及嘉实基金吴洪坚被调查,使得两家基金在二季度末总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减少了761.1亿元和296.91亿元,缩水幅度均超过10%。

而顺应资本市场市场化,当呵护的土壤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更为严厉的零容忍态度,可以预期的是,基金行业短期内将不可避免遭受冲击。

治理硕鼠根在监管

之所以大规模的老鼠仓被浮出水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去年以来,证监会提高监管技术,利用大数据检测交易波动。从目前来看,技术手段的发展完善和监管层的决心已经为杜绝“鼠患”带来了希望。利用大数据工具,监管层已经有能力发现不法分子“老鼠仓”的蛛丝马迹,一起起利用大数据查获的“老鼠仓”案件,无疑将打消基金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另外一个原因是,监管层加大人力投入。

不过,对于故意建立“老鼠仓”的“硕鼠”来说,仅仅凭借大数据技术手段以及加大人力投入恐怕还难以震摄。以往的经验表明,根治“老鼠仓”更多是要靠事后的核查,很难从风控制度上来有效预防。因为,在利益驱使下,空谈基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太过苍白。打鼠需要监管升级,除了监管层继续保持对“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政策,还要从严处罚,提高基金经理的违法成本。

此外,也应该追究同谋的责任,比如炒股账户提供者。同时,用监管之手纠正基金公司“无为之治”。通过连带问责制度,逼迫基金公司加强管理,完善风控制度,以对持有人负责的精神规范基金经理行为,不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结语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监管。如果缺乏监管动机、监管政策制订得不科学、贯彻落实得不彻底,最终倒霉只是普通投资者。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