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资评级机构遇信任难题

俄罗斯将与中国建立一家合资评级机构,借此抵御欧美经济制裁。此举实际效果如何?能否撼动三大评级机构地位? …[详细]

俄罗斯与中国合建评级机构抵御制裁

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日前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已同意共同建立一家合资评级机构,借此对抗欧美评级机构对资信评级的垄断地位。据报道,该计划的参与方可能包括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以及一家俄罗斯国有评级机构。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它们都是欧美公司。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入俄事件后,欧美对俄进行经济制裁,标普和惠誉将俄罗斯的主权信用级别降至负面,对此俄罗斯表现过不满。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大评级机构提供全球各主权国家、企业及相关资产的信用评估,它们给出的评级结果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评级越低意味着资产风险越高,受评对象融资成本较高。欧债危机时,三大评级机构一致给予希腊负面展望,造成希腊无法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窘境。

除俄罗斯外,巴西、印度、中国与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此前也计划成立自己的评级机构,以摆脱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的不利影响。

“合资”难以撼动三大评级机构地位

现代信用评级的前身是商业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9世纪的美国,当时成立目的是评估商人偿还贷款的能力。1909年穆迪公司发布了首份铁路债券评级报告,标志着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评级报告诞生。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方式的增多,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目前的信用评级包括对主权国家、企业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评级。

信任某一评级机构的投资者越多,其信用评级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越高,越能够成为各种资产的定价依据。但对俄罗斯和中国的评级公司来说,权威性很难与三大评级机构抗衡。

4月底,标普将俄罗斯长期及短期外币主权债信评级从BBB/A-2调降至BBB-/A-3,展望负面。下调当日,俄罗斯五年期信用违约掉期(CDS)升至2012年6月以来最高。显示出标普评级对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1年8月,中国的评级公司大公国际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但并未得到市场认同。当月,大公国际对铁道部债券评级给出AAA的评级,甚至高于中国的主权评级,大公国际评级的公正性也因此备受质疑。

权威性是评级机构的关键,主要依赖其能否做出专业、独立、公正的判断,而这些只有通过时间来验证。目前来看,中俄即使联合建立评级机构,也很难获得市场的信赖,无法撼动三大评级机构的地位。

国家背书降低评级机构公信力

评级服务本质是改善资产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而促成一个相对客观和公正的价格。三大评级公司是在美欧政府严格监管下,数十年市场竞争的结果。

2010、2011年评级机构市场占有率统计(按发行期数算)2010、2011年评级机构市场占有率统计(按发行期数算)

反观中国资信评估业,并不是市场推动产生的,而是在其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由政府部门推动开展起来的。

许多评级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自身声誉,通过相互压价、拔高评级等方法抢夺客户,导致评级结果缺乏公正性和公信力。而信用评级行业中监管主体不明确、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进一步滋长了这种恶性竞争。

中俄合资评级机构加重了评级背后的行政色彩,这种国家背书的做法不仅无益于增加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还可能产生反效果。

从欧美等发达市场经验看,为了培育良性的竞争格局,监管部门应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扩大信用评级需求,鼓励和扶持评级机构扩大评级业务范围,使其更加关注长远利益和自身声誉的累积。同时,明确监管主体,消除监管空白,建立评级机构的“退市”制度,对违规操作、评级结果违约率过高的评级机构实施强制的优胜劣汰。

结语

合资建立评级机构预示中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合资”之下的评级结果很难获得市场认可,难以撼动三大评级机构地位。

相关专题

本期作者
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