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增7.4% 是否需要刺激引猜想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创下20个季度以来新低。投资增速偏慢、房地产投资放缓以及工业增速不及预期,导致一季度整体经济增速不佳。
在今年的“两会”中,中央就已经将今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于“7.5%左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周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了这一目标。并强调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开局平稳,总体良好。经济是否仍在合理区间,除了看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就业和收入。而从就业、收入这些方面的指标来看,一季度情况还总体不错。
这使得市场对于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预期面临落空。但结合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流动性紧张持续、企业盈利不佳、需求没有回暖,接下来经济增幅或将继续放缓,刺激政策是否有出台的必要?
内需不足、信贷紧缩 经济下滑恐延续
此前公布的外贸数据和信贷数据都不乐观。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称,3月进口由1-2月平均同比增长10%转为同比大幅下跌11%,令人担心内需严重不足。
而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则指出,3月居民存款规模高于历史均值,但企业存款规模不及历史平均水平,显示经济增速放缓抑制居民消费支出,持有货币的预防性动机增加,企业经营环境恶化。
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则指出,主要工业品原料和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较大下跌,而消费品通胀相对温和,意味着企业利润率的上升更多来自于成本端价格的下滑。而这是一种衰退式盈利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盈利改善更多来源于成本端的下滑,而不是需求端的回暖,那么这种盈利回升就很难映射到未来盈利预期改善上。钟正生对腾讯财经如此表示。
一旦内需不足、企业经营环境持续恶化,而盈利预期又不佳,届时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再生产和雇佣的信心,到时候就业恐怕就不那么令人放心了。
钟正生表示,当前就业市场仍是波澜不惊的,这从“就业荒”还隔三差五地现诸媒体就可窥见一斑。
高盛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则直白地表示,当前总需求疲软,决策层需要并且将会在未来几周继续出台促进总需求增长的政策措施。
目前的争论点在于该不该出台刺激政策?又能出台哪些政策?
调结构未冲击就业 降低刺激政策必要性
事实上,3月底国务院刚刚宣布了一揽子微刺激措施,包括增加铁路建设和公共住房投资、延长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等,与去年推出的措施几乎相同。
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基本已经出尽。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有关“相比就业,通胀对于央行更重要”的言论则暗示在当前低通胀情况下,央行不会出台大的货币政策调整。
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此时也不宜出台刺激政策。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从中国经济的整体状态来看,目前的制造业景气指标下行是传统产业去产能的一种反应,在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走弱不等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疲软。
如果此时贸然出台过分的刺激政策,很可能让部分行业加剧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地方债、信托等金融风险也可能继续累积。
此外,从就业看,也没有立刻出台刺激政策的必要。
自2007年以来,GDP增速就已经与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背道而驰。这背后是由过往资本密集型第二产业为主向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主导转型成功的标志之一。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GDP增速持续下行,但新增就业持续走高。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即使经济增速降到7%,也能够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明显超过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0万的目标。由此可见,目前保就业的压力不大。
而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6%快于GDP增幅,农民人均收入快于城镇居民增幅,意味着收入增加而城乡差距缩小;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增加,都反映就业良好。
钟正生则认为,在中国潜在增长率下沉的背景下,经济下滑但就业稳定的情况是更可能出现的,即经济与就业的关系可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