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改版调查

北京地铁涨价背后:水电气将跟涨

北京地铁即将告别“2元时代”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背后的隐患。依靠地方财政补贴公共服务注定难以持续,地铁涨价或许只是开始,水、电、天然气价格有望跟涨 …[详细]

北京地铁调价暴露公共服务隐患

北京市日前公布的一份通知中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这意味着北京地铁“2元时代”将终结。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表面上看这是地铁票价问题,实际上折射出公共服务背后的隐患。

目前的公共服务大多是由垄断性行业提供,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降低企业向社会收取的费用,弥补相关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这种做法集中体现在自来水、煤气、电力、电信、交通运输等等城市发展基础产业上。

不可否认,财政补贴对一些公益性行业很有必要,但财政补贴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公开不透明,行政力量占据绝对主导,导致运行效率低、易滋生腐败等弊端。

近年来,部分公共服务企业在价格方面频频向市场和国际看齐,而在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服务质量方面,则往往以所谓“国情”作为托辞,拒绝或延缓“接轨”,导致公众普遍对公共服务涨价反感。

靠地方财政补贴公共服务难持续

数据显示,北京市每年都有巨额财政补贴专项投向公交、地铁。2008年至2012年,北京市对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补贴逐年递增,平均占政府财政收入的5.5%,远高于广州的1.3%、上海的2.1%。

北京对地铁公交的高额补贴必然挤占其他民生支出。以2012年为例,北京公交补贴占财政支出的11%,而当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7.6%。这种补贴政策是一种“普惠”政策,与“定向”补贴相比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也不利于公交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失业救助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大部分由政府低价提供,能源、电力、邮政、铁路等垄断性行业也基本由政府控制。之后,随着社会福利开支日益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同时,官僚作风、运行效率低下等由政府包办提供公共服务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未来北京财政支出将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而政府可调控的资金十分有限,在空气污染、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种靠高额财政支出补贴公共服务的模式难以持续。

地铁涨价只是开始?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

事实上,水、电价格改革已开始进行,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将水电资源按照用途、用户分类收费。天然气价格的改革也在进行中,建立了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 《政府定价目录》,北京市生产和销售的天然气、自来水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都是由北京市发改委来确定。电价虽是由国家发改委定价,但由于此前价格扭曲,未来上涨趋势已经可以预计。

2009年北京市财政收入结束连续14年的20%以上高增长,仅增长10%,而财政支出并未明显减少。当年北京先后上调水价、电价,同时天然气价改方案也浮出水面,掀起一轮涨价潮。

在不断增加的财政压力下,地铁涨价或许只是第一步,未来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价格调整也有望陆续跟进。

结语

北京地铁涨价只是开始,目前水、电、天然气等资源价格调整空间已经打开,距离涨价或许已为时不远。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相关专题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本期作者
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