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猛刹车 税收增速锐减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突然刹车,被外界普遍认为能代表经济实际发展状态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贷款总额等指标均持续保持低迷。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推出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方案偏向房地产开发和“铁公基”等公共事业,投资主导带来的经济增长弊端十分明显。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国务院此次选择将“结构性减税”作为一项重要应对措施。
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同时,由2008年所推行的超大规模刺激计划所带来的通胀压力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度使用货币调控工具,推行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虽然能够刺激促进经济增长,但会继续推高通胀,使普通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更合理。
减税不仅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扭转不景气的状况,还能减轻普通民众的负担,刺激国内消费、拉动内需,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减税还能降低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成本,进而降低商品价格,对于抑制物价上涨、平抑通胀有良好的效果。
收入压力催生“过头税”
今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增幅同比回落19.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长9.4%,增幅同比回落2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由于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即使财政和税收收入仍在增长,增幅却大为降低。
近几年财政和税收收入均是20%以上的增速,现在增速不到以前一半,财政和税收收支压力可见一斑。屋漏偏逢连夜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结构性减税被政策制定者选择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
每年地方财政预算在年初就已制定,在财政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存在收入压力。加上目前地方发债机制尚不完善,中央政府最近更是明确表示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通过加强征管的手段保证收入,甚至征收“过头税”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担不降反升。
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财政部长谢旭人近日表示要认真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特别是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确保税收应收尽收,但绝不收“过头税”,同时防止出现虚增非税收入等情况。
减税口惠而实不至
据媒体报道,各地已经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至2万元,即月营业额在2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无需纳税。这本应是践行减税减负承诺的一件好事,但因许多中小微型企业纳税额度都是税务部门估计的,部分税务部门就在起征点提高的前提下,将纳税定额随之估高。近日,部分盐城商户反映,这一政策执行后,税务部门在估算他们月营业额时,都提高到了2万元,原来每月只需缴纳180元的国税,现在提高到了600元。
这种不减反增的做法对结构性减税政策无疑是一大讽刺,对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经济无疑也是雪上加霜。从这种做法中可以看出,税收征稽中税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应尽快探讨缩小其自由裁量权,从制度上约束征稽人员的工作行为,也有利于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征税任务挂钩年底奖金
今年中国税收收入目标近9.7万亿,税务部门每年6月30日要实现征税过半,这是地方政府分配的硬任务。在地方税务部门,税收征收任务通常会被分解到每一个人的头上,然后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制,按照收入完成情况设计考核制度,完不成收入任务的公务员将遭受扣除奖金等惩罚。
“鸡脚上也要刮油”
中国的税收不是按照应纳税主体实际情况来计算税收,而是按照既定比例硬性规定征收,这样的弊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会显得尤为明显。由于过去几年税收的严征管、高增长,对于很多地方税务部门来说,“每年递增20%”的铁打的规律已经越来越无法承受。这样一来,今年各地在加强挖潜增收中,只得将“狠抓零散税”作为重点之一。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趋缓状态,结构性减税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如果实际操作当中税收不减反增,将会伤害经济结构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会透支国家信用。未来再出台惠民减负措施时,企业和民众往往还会担心这是另一个增负陷阱,最后只能使经济局面变得更复杂更困难。
挂羊头卖狗肉
近期国税总局响应国家决策为结构性减税做出了一些努力,而反响却出人意外。
国税总局近日发布公告称,自2012年8月1日起,免除1元以下应纳税额。不过,从网上的舆论反应可以看出,对于国税总局这一“减负”举措,民众的普遍反应平平,并没有感到惊喜,好像可有可无一样。
这项政策确实为纳税人减轻了负担,然而程度微乎其微;税务部门也承认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既然是为了节约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减轻税务征收人员的工作量,使税务机关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更加高效地征税,就请不要给自己戴上一顶所谓“惠民减税”的高帽子。
结语
针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状况,结构性减税措施是真正的良药之一。但是在执行中,由于部分征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硬性考核压力,使得减负变成了增负。不仅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对经济发展也可能是雪上加霜。只有认真执行结构性减税措施,让企业得到良好健康地发展才能避免经济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