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率离奇下降 资产质量成疑
建行已经把持国内第二大银行交椅多年,但从该行半年报来看,业绩增长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其资产质量也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建行的资产质量“被怀疑”
上半年建行净利润达1062.83亿元,同比增长14.57%,增速比去年同期的31.33%大幅放缓。
当然,业绩增速放缓并非建行一家的问题。由于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配合政府进行了大规模信贷投放,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因此银行的利息收入和佣金收入增速难以避免地放缓了,而这两项收入恰恰是中资银行的主要盈利点。
截至6月底,建行不良贷款余额704.1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9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0%,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尽管难得地实现了不良双降,但在16家上市银行中建行的不良贷款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农行的1.39%。
同期建行正常类贷款占贷款总额为96.21%,较去年底的95.87%上升了0.85个百分点。关注类和次级类贷款分别较去年底下降0.25、0.11个百分点,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仅微幅上升了0.03和0.0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因确认为不良的对公贷款发生逾期,建行逾期贷款增长较快,建行的逾期贷款较年初新增247.6亿元,增长43.44%。但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之间有没有交集,在建行的半年报中并未体现。
对于建行不良双降,市场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是因为不良资产的五级分类不严格,或者相对贷款总额增长的不良率下降。也有观点认为是贷款总额的增长稀释了建行的不良比例。
中江案只是冰山一角
上半年对于建行而言最大的负面莫过于中江集团30亿坏账事件,不过随着实体经济进一步放缓,中江集团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
对于建行资产质量打击最大的无疑来自长三角地区。据公开资料,建行在中江集团和江西赛维LDK两家企业上有共计74亿元的贷款损失,而对无锡尚德,其贷款数额也仅次于国开行。
以中江集团为例,在明知中江集团资金链已经有问题的情况下,仍然给中江贷款,还显示出建行内部风险控制上也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还值得注意的是,建行72%的新增逾期三个月以上贷款来自长三角地区,但除环渤海外的其他地区也都面临了逾期贷款上升的压力。其中浙江、江苏是重灾区。截至6月末,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248.1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
面对有可能恶化的信贷资产质量,建行也没有坐以待毙,6月末,该行拨备覆盖率为262.38%,较上年末提高20.94个百分点。不过这也从反面映衬了建行的风险——拨备覆盖率的上升意味着建行实际的不良贷款增加正处在一个上升周期,正在为潜在不良贷款风险提前做准备。
频遭大股东减持 股价创三年多新低
随着上半年银行业绩集体放缓,地方融资平台恶化、钢贸企业拖累银行资产质量以及利率市场化导致明年银行出现亏损的传闻闹得满城风雨,一场对银行股的“屠杀”悄然上演,建行也在血雨腥风中难以幸免。
沦为宝钢提款机
9月7日,宝钢集团以较建行H股7日收盘价折让1.9%的价格5.08港元/股,配售8.1亿股H股,套现约41.1亿港元。这不是宝钢集团第一次减持建行股份,据公开资料显示,宝钢集团还曾在去年四季度减持了建行4亿股H股。
不包括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宝钢集团目前是仅次于汇金、淡马锡的建行第三大股东。宝钢方面并未直接回应此次减持的原因,只称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尽管宝钢自身存在经营方面的资金压力,但考虑到建行近一年频繁遭前十大股东的减持,除了股东自身的因素外,不排除其中有不看好建行及至银行股的成份。
2005年建行在香港上市前夕,美国银行曾斥资30亿美元收购了建行10%股份。但美国银行已分别在去年8月和11月抛售了所持的大部分建行股份,目前仅持有建行约1%的股份。到2013年,美国银行将可随意出售剩余的1%建行股份。
市场担忧风险 股价一路走低
而根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工、农、中、建、交和民生银行做空金额分别约为43.17亿港元、37.7亿港元、50.68亿港元、58.39亿港元、12.11亿港元和54.43亿港元。
其中前四大行7月以来股价分别下跌约1.4%、11.3%、3.1%及4.7%。截至本周二,建行H股股价已跌至自2009年6月来新低。
来自券商的观点也印证了目前市场对建行业绩的担忧:中信证券认为,建行的逾期贷款以抵押和保证贷款居多,未来面临抵押物贬值和担保链断裂的风险。而且,建行五级分类调整滞后于实际资产质量变化,下半年不良双升概率较大。
结语
对建行而言,资产质量问题已不再是潜在风险,特别是在今年经济增长放缓之际,难保不会成为坏账接连浮出水面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