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封面
之所以能够每次幸运地抓住机会,正是由于刘积仁一直在守望未来,他能够洞见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布局,尽管这中间可能需要等待数年。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被迫弃教从商

  如同生活在5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刘积仁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充满坎坷。然而25岁时,命运突然开始垂青这个年轻人。作为从工厂上大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他先是获得了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五年之后,他远赴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完成博士论文后归国。

  终于,寒窗苦读多年的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仅在33岁便直接从讲师提升为教授,但归国后的他在面对简陋的实验室时心里却有了极大的落差。

  出国以前,他一直坚信,一个谈钱的教授永远不可能在学术上有发展,但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教授并不是这样,他们一边讲着课、做着顾问,还承担很多企业的研发项目。

  那是在1988年,以“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为口号的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刚从美国回来的刘积仁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现实令人绝望:一间半的实验室,三台破电脑,经费是一穷二白。

  直到现在,谈及创业的初衷,刘积仁还称是“被迫的曲线救国”,尽管面临舆论的压力,当时为了赚取科研经费支持研究,刘积仁用一篇论文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一转机源于世界著名的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彼时,他们专程来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而刘积仁的发言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由于内心里对于商业的排斥,刘积仁不忍心将研究所冠以“公司”的名字,但为了在工商局注册,不得已加上括号里的“有限公司”四字,于是,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

超越“中国的微软”

  在当时的环境下,刘积仁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那个教授不能与“铜臭味”沾边的年代,东软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

  而东软所在的沈阳市,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高科技包括软件业的土壤却相当贫瘠。与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沈阳并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没有如深圳般鼓励创业的人文环境。

  刚刚成立时,东软的梦想也和大多数中国的软件公司一样,希望成为“中国的微软”,但是经过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之后,东软走上了将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刘积仁向腾讯财经讲述,自己所做的第一个产品出来后便被无数小商贩制作成盗版充斥电子市场,这让他明白,如果在中国选择产品这条路,就是选择了不识时务地为人“抬花轿”。

 
 
 
关于腾讯|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1998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