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封面
王正华说,“我老王做事会把事情想得比较明白,可能的危机在哪里,都必须要想明白。”每一个地雷,每一个规则的打破,他都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学习与摸索。[详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创业:在摸索中“自我发现”

在下海创业前,王正华是一名现在仍被视为铁饭碗的公务员。他的仕途一度很顺利。1975年,为挑选团中央的储备干部,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亲自到上海来考察王正华和另一名干部。据王正华说,他因为对当时的造反派某个头头给出了“不得人心”的评价,而被这位中央下来的领导判断为缺乏政治敏感性,失去了这个坐上“直升机”的机会。

尽管如此,王正华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只在家呆不到一个小时,吃完母亲做的晚饭后,骑着车回到机关继续工作。

1980年,王正华接到了上级派给他的一个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的任务——为大批返城的知青们解决工作。他当时是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让知青们有一口饭吃,有一个生存的地方,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

王正华一口气创办了六家企业,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全国旅游业民营头牌的春秋国旅,而春秋国旅则为后来让王正华更被人所熟知的春秋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六家企业初步展现出了他对市场的判断力。他判断出行需求会越来越多,创办了一个汽车制造厂,紧接着是一个客运公司,然后是货运,然后是出租车,然后是旅行社。除了另一个刺绣厂,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的王正华,已经在实践今日被中粮等企业奉为圭臬的“全产业链”了。

也就是在这些企业的创办过程中,王正华通过摸索,逐渐地“自我发现”了——相比机关生活,自己更合适去商海中打拼。
1985年,要求辞职单干的他被告知,自己创办的六个企业中,只能带出去一个。王正华最终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旅行社。汽车厂、客运、货运,都需要很高的成本,只有硬件要求不高的旅行社,适合兜里没几块钱的他。

学习:两本书中摸索商业模式

春秋国旅最早是用知青们1元/人的报名费和培训费,2000块钱搭了一个铁皮的亭子,上面写上春秋旅行社,开一个小窗,要报名旅游的,手伸进去交款办手续。回顾自己的事业从这个铁皮屋起步,王正华感慨地说,“这个世界做事,你得去寻找、用心。”

王正华当时敏锐地感觉到,尽管那会儿中国人旅游基本都是靠的单位组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出游必将蓬勃发展起来。春秋国旅在国内率先打出了“散客游”的概念,并在脱离街道办十年后,1994年,坐上了国内民营旅游的“头把交椅”,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一领先的商业模式,要归功于王正华读书的习惯。他在思考中国旅游的时候,查到了一本浙江大学一位老师编写的教材——翻译的《世界旅游业及其哲学》,书中说世界旅游都是以散客为主,这让王正华如获至宝。

 
 
 
关于腾讯| About Tencent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腾讯招聘 | 腾讯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1998 - 2011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