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葆森
对“居住改变中国”命题的自觉探讨,表明中国房地产界已经开始了理性的自我反刍和梳理。这种现象令人欣喜。
在这场带有反思色彩的大讨论中,有人心态平和理性十足,当然也有人喜欢隔着“原罪论”的有色镜,去审视中国房地产业成长进程中特别是其成长初期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但不论哪种视角,有一点谁都不能漠视:发生在城市的这场居住革命,已经摧枯拉朽地改变了我们身边和脑子里的很多东西,从财产观念到消费结构,从居住模式到居住文化,从居民的安居乐业到都市的城市化进程,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很多层面,它都在发挥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
20多年前,中国城市居民,还住在以单位为领地的宿舍楼里。那个时候政府的一句流行口号是“安排人民生活”,被安排着的人们排着队分房子。而且,这种状态的“结实”程度一度让人不敢去想象没有了“单位”将会如何。
然而在1980年,住房制度开始出现松动。“住房要进行商品化”的呼声启动了长达18年的房改之旅。“房改”和土地政策的变化,在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打好根基的同时,也开启了20多年的城市居住革命。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史的机遇和市场的必然,将中国的房地产业推向了潮头浪尖。与以往不同,这一轮投资热潮第一次与个人的住房问题对接起来,虽然这种对接不免有些手忙脚乱。“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终于找到了可以属于自己的房子,住房的不动产形态,越来越刺激传统财产观的神经,进而改变了城市的文化形态,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财产观被慢慢撕破和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