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经济谁更需要谁?
一对内地夫妻约两岁的女孩在香港街头小便,被路过的香港男女青年阻止并拍照。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
这不是大陆和香港两地第一次产生争议和讨论,此前的“蝗虫”论、大陆产妇赴港产子、奶粉限购,甚至阿里巴巴弃港上市等事件,都曾引起两地巨大的争议。
而这背后,正是两地经济发展在融合过程中的一些冲突。表面看是香港需要内地巨大的消费力,而内地则青睐香港的服务水平。更深层次则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
香港自1983年起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元与美元挂钩,目前在1美元兑7.75-7.85港元之间窄幅波动。在这一汇率制度下,香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是惟美联储马首是瞻。
美元自2002年开始出现大跌,导致香港经济经历了显示通缩,然后长期低通胀,也导致了香港经济长期低迷。
与此同时过去几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屡受冲击。这种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的制度,一方面,使香港极易受到热钱侵扰,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进而对港币持续升值,也在深刻改变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形态,港人持人民币北上存款、陆客南下香港购物的现象持续升温。
多年来不少香港市民都习惯于将手中的港元换成人民币,然后再存入银行。除人民币存款利率较港元高很多外,还能享有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而更大的利益来自于两地汹涌的人民币无风险套利交易。由于大陆对人民币实行严格的管控,香港却可以开放交易。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时候,各国投机者都通过香港来购买人民币,供不应求的人民币成为香饽饽。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撰文称“香港是人民币套利的天堂”。
金融关系发生逆转?
而近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频频下跌,由于港元与美元间的联系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下跌也真切体现在香港人的生活中。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内地来港游客身上,人民币购物的优势已变得不那么明显。
与此同时,大陆监管层不断打击虚假贸易,对人民币无风险套利交易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旋即联汇制度是否还适合香港成为极大争议的话题。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早就提出香港形势与1983年不同,汇率在与弱势货币(指美元)挂钩,但经济依靠的却是强势货币(指人民币),因此要反思货币体制是否最符合大众的利益。
这也招来香港金管局现任总裁陈德霖,以及有“联汇之父”之称的景顺首席经济学家John Greenwood甚至IMF方面的反对。
IMF认为香港经济体系的灵活性,让实质汇率迅速及有效地调节,从而避免出现重大或持续的失衡。
安邦咨询则认为,在联汇制度争议的背后,其实是香港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分歧。在实体经济靠向中国内地的同时,香港仍然要保持金融中心的离岸特征,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给予最大方便。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所面对的其实是这样一道选择题:要民生,还是要经济?
金融与地产毋庸置疑是香港的支柱型产业,也是联系汇率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但与此同时,港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也使得香港物价存在上涨压力,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对香港民生构成了威胁。
但香港又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拓展,以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改革的推进,香港所面临的国际货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而中国内地正试图与香港建立起全面的金融联系,由于香港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这种联系也意味着,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也正沿着中国——深圳前海——香港——世界的路径,逐步与国际接轨。
两地经济关系如何发展?
在此意义下,香港的联汇制度,甚至于港币本身,都将命系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改革。当国际贸易越来越多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在香港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向美元看齐。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及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对香港货币制度的冲击也将大大增加。
当然,近年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交往日趋频繁,尤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作为现成的离岸中心,香港成为了中国企业、金融业以及人民币走出去的桥头堡。
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沪港通)。
农银国际研究部联席主管林樵基认为,沪港通为香港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国内股票的新渠道,同时也会带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而港交所CEO李小加则称,沪港通如果得以成功推出,它必将也会对中国内地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和香港未来商品发展的方向提供重要启示。
此外,李小加的目光还放在了商品期货 “互联互通”上面。有消息指称,港交所会首先争取与上期所产品互挂,之后再逐步实现两个市场的“商品通”,实现香港和内地双向买卖。李小加则表示,即将推出四只新的商品合约中,将有三只金属期货以人民币交易。
李小加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很多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如何让中国内地商品市场走向国际化,如何让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已经成为所有中国期货界人士追求的共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