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诚信托兑付危机
2013年12月20日,中诚信托旗下产品“诚至金开1号”,突然向投资者发布公告,称无法按照预期值兑付当期收益。
公开资料显示,中诚信托于2010年推出“2010年中诚·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管理期限为36个月,也就是2014年1月31日到期。经过先后两次募资,该产品募集总规模为30.3亿元,主要用于对山西振富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由振富能源公司将股权投资款用于煤矿收购价款、技改投入、洗煤厂建设、资源价款及受托人认可的其他支出,托管银行为工商银行。
30亿元(优先级信托受益权)由工商银行向社会投资者发售,3000万元(一般级信托受益权)由山西振富集团实际控制人王于锁、王平彦父子认购。但是在2012年5月11日,振富集团副董事长王平彦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立案当天被刑拘。
此前有报道称,中诚诚至金开1号项目将如期兑付,其中将会由担任该项目的资金托管和代销行的工行承担主要责任,中诚信托承担部分责任。但有消息称工行方面曾明确表示,只代为推介信托计划,风险化解的主要责任在信托公司,工行不会出面兜底。
相关机构是否有兑付能力?工商银行自不必说,中诚信托也完全有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中诚信托是直接受银监会监管的八家信托公司之一。此外还有消息称,中诚信托大股东是大央企背景的人保集团,而财政部也是中诚信托的间接持股股东。业内普遍认为,即使30亿元资金确实出现问题,中诚信托仍会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兑付。
2014金融风险大幕揭开
能不能兑付是一回事,但愿不愿意兑付是另一回事。
某种程度来说,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最不希望暴露风险的恰恰是机构自身。不兑付的成本和损失远远大于兑付的成本。即使是同行,也并不希望打破刚性兑付。机构是这个游戏的既得利益者,不兑付对信托公司和整个信托行业造成的损失,要远远大于兑付对其他同行的压力减轻的收益。
不过对于监管层来说,中诚信托违约是个改革的良机。美银美林指出,中诚信托很可能无法在合同到期时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进行支付,但对于监管层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去杠杆的时机。
美银美林认为,如果政府希望通过一例违约警告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那么富人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目标群体,因为政府无需担心他们到政府门口示威抗议。“诚至金开1号”每位投资者的平均投资为430万元,没有人是小额投资者。
对于监管层来说,去杠杆永远不会有所谓“最佳”时机,但美银美林却认为,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为政府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盾,来抵御违约和接下来的信贷收缩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数据显示,2013年,政府原计划增加900万个就业岗位,但截至11月已经创造了1200万个岗位。所以,整个系统有能力承担潜在的冲击。
无论如何,此事件都已揭开了2014年金融风险的序幕。2014年是信托和城投债兑付高峰。审计署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亦表明,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在2014年有接近22%到期。
一边是融资体系的持续膨胀和债务的不断累积,另一边是处于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持续放缓是大概率事件,而市场融资成本已经逐渐高过实体经济的收益率,这个游戏不能持续是共识。无论这个案例是否兑付,2014年的风险事件的频率和数量都会增加。
葫芦和瓢:央行的尴尬处境
现在选择很清楚,但做出选择很艰难。如果兑付,道德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击鼓传花的游戏以更快的速度往下传,风险收益率将维持高位甚至走高。
如果不能兑付,则市场的信用机制和风险定价开始重建,调整过程自然展开,无风险收益率将回落。不过维持一边监管加强,一边刚性兑付的融资扩张游戏,并不是在维持信用,而正是透支政府信用。
这给央行出了个大难题。如果维持较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那么风险越来越难以兜底,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发性风险;反之,如果要避免风险集中暴露,给风险的内化处置留出时间和空间,那么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就需要微调。
可是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售价连续第12个月同比上涨,其中一线大城市涨幅明显。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呈连续第11个月加速上涨的势头。
一旦放松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此前的房地产调控前功尽弃,还将继续推升金融风险。央行面对的按下葫芦起来瓢的两难境地。
近期央行陆续开了很多会议。2014年央行金融市场与信贷政策工作座谈会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前者重点在“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后者旨在“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方面,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促使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挥正面作用,不过面对的必将是阻力重重,甚至陷入孤军奋战的险境。另一方面,央行又难以脱离稳增长和守住风险底线的大局。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信贷周期波动仍然是今年宏观经济和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汪涛指出,随着利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信贷增速很可能会再次高于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或其他影子银行监管收紧、抑或是债券和信托市场发生了信用事件,都可能导致信贷出现意料外的紧缩。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中央银行》杂志刚刚把2013年的“年度央行”奖项颁给了中国央行,对中国央行对市场利率飙升作壁上观大加褒扬,称其遏制影子银行发展之用心良苦。而在国内,央行此举恰好遭致市场人士的广泛置疑。这也恰恰体现了央行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