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股市、房市,谁要“崩盘”?

香港大开发商降价、人民币贬值、股市堪忧,“崩盘”的字眼再度蔓延在各大媒体上。腾讯财经专栏作家宇文远认为,与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股市相比,香港楼市的危机更加紧迫。 …[详细]

最近一段时间,“崩盘”的字眼再度蔓延在各大媒体上。

1月份开始香港大开发商降价促销,打六折到七五折不等;1月中下旬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开始贬值,并于2月中下旬开始加速,一个月时间,中间价和即期汇率分别贬值了0.48%和1.44%,这个幅度并不算小,作为比较,2013年全年,中间价和即期汇率仅升值了约3%;上周,杭州个别楼盘打折促销和兴业银行暂停部分房贷业务,更是引发了房市“崩盘”的担忧;在上述背景下,一贯风声鹤唳的中国股市自然难以幸免,本周一和周二上证综指分别大跌1.75%和2.05%,其他指数的跌幅则更大。

从经验来看,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楼市兴衰的诱发因素,从这两点来看,目前香港楼市确实不容乐观。土地政策方面,近两年香港政府在加大土地供给上卓有成效,2010-2013年,香港地政总署卖地面积分别约为15万、26万、30万和38万平方米,不仅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2.5万和4.6万平方米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在历史上也处于高位。如同1994年那波土地供给潮一样,会在两三年后形成香港楼市放缓的驱动力量。从货币政策方面看,美联储QE退出已经有条不紊地在进行,加息周期也将在未来一两年开始,这意味着未来两三年香港楼市将受到土地因素和货币因素的双重打压,而2014年或许是转折点的开始。

但如同香港楼市在1996年和1997年经历的“垂死挣扎”一样,当前仍然宽松的货币条件并不支持香港楼市在2014年发生“崩盘”,香港目前的名义利率水平依然很低,而通货膨胀率却在4%以上的高位,实际负利率将对投机购房意愿构成支撑。

对于国内楼市的前景,可依此推理。长期来看,在土地垄断供给和土地财政模式下,地方政府没有加速扩大土地供给的激励,而未来10-15年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波婴儿潮将相继进入婚龄,所谓“刚需”依然强劲,这决定了楼市在此之前不大可能崩盘。此外,目前“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一旦楼市不妙,宽松货币政策可随时祭出。

目前包括杭州、常州等地的降价事件,更大的可能是开发商回笼资金的个案,不会成为行业趋势。因为如果一旦降价带来成交量的增大(这恰是目前杭州正在发生的),这意味着价格不会向无底洞的“崩盘”驶去,而此前人们担忧的高库存和低去化率也将迅速调整至正常水平。此外,随着限购政策的式微,以及债务危机和信用违约风险下货币政策不可能实质性收紧,国内楼市甚至连拐点都很难看到。这和目前香港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人民币进入长期贬值通道,也将会对包括国内楼市在内的人民币资产带来“崩盘”的压力,但随着外需的企稳和国际资本的流入,目前人民币实际上存在升值压力。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逆势上升(分别升值3%和8%)就是证明。中国央行此次通过“操控”中间价和干预外汇市场让人民币大幅贬值,就是主动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之举。这种主动贬值而非被动贬值(如2011年底那次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连续跌停时)的举措对实体经济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不应被夸大。

目前来看,央行的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12年9月以来,无论是在岸还是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一直都低于中间价(意味着市场认为央行低估了人民币汇率),但2月24日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迅速向中间价靠拢,这说明央行“驯服”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意味着央行主导的人民币贬值大戏或可告一段落。

对于股市而言,人民币贬值和楼市崩盘预期自然都是利空,但如果这个利空被证明是莫须有的,那么至少来自基本面的威胁会小一些,而是如外管局所认为的是由“自身规律”所决定。当然,对中国股市而言,实体经济表现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实体经济好,股市不一定好,但实体经济不好,股市一定不好。

如果非要将最近的“崩盘”主角分出个轻重缓急的话,“崩盘”或者前景堪忧的可能性从大到小的依次是香港楼市、中国股市、人民币汇率和中国楼市;如果非要加个期限的话,那么,香港楼市的危机更加紧迫。

结语

未来两三年香港楼市将受到土地因素和货币因素的双重打压,而2014年或许是转折点的开始。人民币和股市的风险不应被夸大。

登录后投票将分享到:

相关专题

查看所有评论 人参与评论

网友评论

本期作者
宇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