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助涨助跌 平抑市场作用何时现?

“两融”现实效应已显得异化:一是没有跳出“助涨助跌”的怪圈,二是投资者对于融资兴趣远大于融券,一旦牛市情形就此逆转,对整个市场造成的冲击将难以估量。

0 人评论

尽管两融规模依然在攀升,但软着陆正在进行。截至5月15日,两融市场的规模为19364.14亿元,环比扩大了2.89%,监管产生的效应其实已经有所体现,目前融资融券交易占A股的比例已从年初的20%逐步降至15%,实现了管理层去杠杆的软着陆过程。

实际上,两融降杠杆的接力赛已在这段牛市行情中持续上演。继中信、海通大面积调整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后,招商证券此前曾经发布公告称,公司自即日起下调1352只证券折算率,其中不乏多只标的股折算率降为0,虽未调出两融标的范围,但实质上已丧失了担保能力。而华泰、申万宏源、国金等券商则采用上提保证金比例的手法来加强两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加上证监会不久前表示将扩大融券交易和转融券交易的标的证券至1100只,两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已经为各方所聚焦。

客观的看,面对A股第一次杠杆上的牛市,整个市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投资者抑或券商,对两融业务在操作和心理上,都还未成熟,这一轮疯长的两融业务背后,不乏很多非理性因素的驱动。投资者或因前期踏空,或因自信满满,忽视信用交易本身风险已经比较大的事实,或融资追高前期涨幅巨大的热点题材大盘股,或融资购买公司经营风险和股价波动风险都比较大的中小版、创业板的小市值股票,那么风险则进一步放大。而快速增长的两融余额则让券商收入迅速提升,可观又来的份外容易的利益面前,部分券商明里暗里降低两融投资者准入门槛;部分券商“一鱼两吃”,用两融收益权作为抵押,向银行等其他机构融资来放大杠杆或做其他投资。无形中放大了整个两融链条的风险,一旦风险被引爆,便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之前监管机构的多次现场检查情况及处罚结果通报来看,加强合规管理和风险把控,已经成为两融业务的核心主线。

“两融收紧”一度成为大盘暴跌的元凶。“两融收紧”一度成为大盘暴跌的元凶。

两融业务放开,迄今不过五年,不过其初衷可能大多数人早已不能记起:标的物股价远低于价值,值得融资买进;标的物股价远高于其价值,可以融券做空。“杀涨平跌”,平抑市场噪音,帮助实现股票的价格发现。但是现实效应却已显得异化:一是没有跳出“助涨助跌”的怪圈,融资自然助涨,但砸起来夺路而逃的融资盘更加助跌。事与愿违,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平抑市场噪音,反而加厚了市场的迷雾。二是投资者对于融资兴趣远大于融券,在当前市场上万亿元规模的两融余额中,融资几乎占了全部,一旦牛市情形就此逆转,对整个市场造成的冲击将难以估量。后者又有着现实的外部客观原因,一是对A股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融资做多,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融券卖空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要一个从心理上到操作上逐渐适应的过程。二是在监管层此轮扩容融券标的之前,标的证券覆盖度明显偏低,严重地影响融券做空功能的发挥。投资者看到明显被高估的票,意欲做空,却被多家券商告知无券可融,并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何况这种体验几成常态。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融资与融券规模应保持在1:4左右,显然与境外一些成熟市场相比,A股的融资与融券规模之比,不在该范围内。

因而,这几日市场的持续大跌面前,我们更多听闻的是很多融资客户所面临的风险,而鲜闻有多少融券客户收益颇丰。待何日我们对融券客户的获利与融资客户的爆仓时有耳闻,并且丝毫不觉意外,那应该是一个更为合理和成熟的两融市场环境。另外,整个市场两融业务的参与者经过了这番折算率下调、保证金上浮,融券标的范围扩大等降温体验,两融业务在未来也将会走得更加稳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证券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蒋光祥
鑫元基金业务规划经理

专栏文章更多

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