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银与建行和平分手 四年获利150亿美元
日前,美国银行(简称:美银)出售了20亿股建设银行H股。至此,其所持建行股份已全部出清。建行随后称,经过沟通,美银表示减持完全不是由于对建行发展前景的担忧,而是迫于美国银行业对资本监管的要求更加严厉。双方将继续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初次结识要追溯到2005年,彼时,美银以境外战略投资者身份对建行进行原始投资。引入美银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了建行首次公开募股的议价能力。使得建行在港上市时定价达到净资产的1.96倍,超过了当时世界前10位最先进银行的平均股价水平。这些年美银与建行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09年至今已减持5次,前后共计获利近150亿美元。
外资投行抛售中资银行股早已不是新鲜事。过去十年中,包括高盛集团、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在内的金融机构相继入股中资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陆续退出。四个月前,高盛出售了手中最后一部分工行股权,七年内通过多次出售工行股权累计获利72亿美元。
外资投行流动性压力加大 套现离场无可厚非
从外资投行的角度看,出售中资银行股合理且必要。
一方面,外资投行对中资银行原始投资获利不菲,抛售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以美国的银行为例,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0年,美国银行业收购了总额至少148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国银行业出售的中资银行股份价值高达373亿美元,套现离场本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变为中资银行不良资产的概率正在加大,金融系统仍处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下降、业绩下滑将无法避免。外资投行抛售中资银行股也是出于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的担忧。
刚刚发布的上市银行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8家股份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增速为15.32%。但与过去几年动辄30%至40%的高速增长相比,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事实上,利润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银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83%,而去年上半年增速为23.3%。
此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都在对银行加强监管,银行流动性压力一直很大。新的资本规则即《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需要对所持其他金融机构的少数股权拨出额外的资本金,监管压力迫使银行纷纷抛售资产补充流动性,减持中资银行股只是经营手段之一。
目前来看,未来中资银行股仍有被抛售的可能。就在8月底,评级机构穆迪还警告称,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国、美银和花旗等美国六大银行存在降级可能。各银行为避免降级,有可能继续抛售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以求自保。
中国四大行垄断优势明显 淡马锡坚定看好
在众多国际投资机构中,淡马锡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坚定投资者。作为享有AAA评级的财富基金,淡马锡过去几年向中国大型银行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其中,2012年以来仅向工行就投入了约24亿美元。
淡马锡看好中国银行业并非没有道理。我国银行业的初始资本,几乎都来源于国家,而特许权制度则进一步确立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这种先天优势就决定了即便是再小的银行,利润率也不会太差。
而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这四大银行因其系统重要性更强,加之存在政府的隐含担保,抵御风险和盈利的能力较中小银行更强。
标普智汇数据显示,近几年四大行中建行和工行的股本回报率均超过20%,表现最差的农行过去5年里的平均股本回报率也达到16%。相比而言,日本大型银行的股本回报率仅为4%。
今年6月,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一度升至创纪录的13%,说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极为紧张。但四大行中报披露的数据则显示,工行、农行和建行在“钱荒”时不仅不缺钱,还向市场拆放了2.2万亿元,这笔交易为它们获取了近120亿元的利息收入。四大行的优势在“钱慌”中显露无遗。
甚至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凭借其良好的资本金状况,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整合一些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的中小型银行。
标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顶级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和地方大银行,可能引领大规模市场驱动的整合之势。”巴克莱分析师颜湄之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大银行收购小银行的想法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