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的罪与罚

美国将对我国光伏企业征收高达31%至250%倾销税。这将是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行业被征收的最高关税,中国企业将彻底被关在美国市场门外,国内光伏厂商面临关闭潮。这不仅仅只是中美贸易大战的一个片段。光伏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畸形发展的状况,严重依赖补贴、9成以上依靠出口、行业产能过剩……这些“原罪”导致了今天的产业困局。

背景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却有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无锡尚德“破产”阴影,江西赛维大幅裁员,中盛光电关闭硅片厂、多晶硅企业大批停产、国内主要光伏组件品牌报价下探至每瓦5元的低点……光伏产业“寒冬”漫漫。

我国光伏业被征高额反倾销税 存退出美国危险
2012-05-22 第 591期

光伏产业的原罪

中美这场关于光伏产业的制裁与反制裁,不仅仅只是中美贸易大战中的一个片段,中国光伏产业真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光伏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畸形发展的状况,严重依赖政府补贴、9成以上依靠出口、产能过剩企业难以为继。这些“原罪”导致了今天的产业困局。

原罪一: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很难说是否因为政府的过度溺爱,才导致了光伏产业的天生畸形。

由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因此各国对光伏发电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贴补,以弥补企业的亏损。今年国家仅金太阳项目一项需补贴94亿元人民币;此外,国家还需对4GW光伏发电补贴近20亿元人民币。

而2011年国家的财政收入是10万亿元 ,仅以上两项补贴就相当于国家财力的0.114%,且尚未将“光电建筑一体化”补贴、光伏发电输送补贴和往年已建成光伏电站发电补贴等计算在内。[详细]

补贴其实又是把“双刃剑”,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制约其按照市场规律“独立”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罪二:严重依赖出口海外

只靠出口一条腿走路,也难怪在美国制裁的时候,惹得全行业哭天喊地了。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却有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现在国内行光伏产业最担心的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应用市场——欧盟会不会紧随美国出台制裁措施。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的份额达70%,届时损失将无法承受。

原罪三: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严重

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也是导致寒冬期来临的重要原因。

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0MW以下。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截至目前,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不少小企业出现倒闭或者停产,一些早前规划的项目也被迫放缓。保利协鑫一位高管表示:“目前供过于求起码有一倍多,全球市场需求在20GW左右,产能却达到40GW至50GW,多余的20GW只能淘汰。”

宿命式惩罚:行业龙头的破产阴影

生存或死亡,在2011年,成为了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集体面临的艰难选择。在各国政府扶持政策转向、银行银根紧缩、产品价格暴跌、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能承受之重”情况下,全球的光伏企业开始相互厮杀,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这场全行业寒冬中得以存活?

无锡尚德遭遇生死迷局

成立于2001年的无锡尚德,仅用了10年时间就一跃而至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大龙头企业,同时也把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推上了2006年的中国首富位置。

但受到产业发展的桎梏,2011年持续不断地陷入了一系列的企业丑闻:公司高管相继离职、大型跨国合约提前终止、巨额亏损的尴尬财报以及8月份陷入“将中国慈善作为洗钱工具”的捐诈门事件,随后,便是破产以及董事长施正荣正准备资产转移的爆炸性丑闻……[详细]

赛维困境:20亿贷款难填亏损黑洞

而另一家行业巨头江西赛维也在2011年遭遇滑铁卢。全年公司大面积裁员9078人,占公司比例将近3成。赛维4月底公布的2011年四季报显示,公司总计亏损5.887亿美元,债务总额高达60亿美元,负债率高达87.7%,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最终还是江西省政府施以援手,提供了20亿贷款,方解了公司燃眉之急。

20亿元对赛维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但又无法将赛维直接拉出现今的资金短缺困局。[详细]

美国发起新一轮制裁 中国被迫应战

美国突然发难 国内光伏厂商面临关闭潮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这个冬天有点长。去年10月,美国宣布对华晶硅光伏电池产品开始“双反”调查,并于今年3月公布初裁结果,认定我国相关光伏企业接受了政府的“不公平补贴”。与此同时,作为世界光伏主要市场的欧洲各国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补贴也在大幅下降、甚至取消。国内光伏产业感觉到“寒风”阵阵,业界一片哀叹:“寒冬”来了。

然而就在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至249.96%。而该反倾销税将会叠加在之前因为接受中国政府不公平补贴而征收的4.73%的关税之上。

对于尚德这样的大企业可能还有表达愤怒的时间,但留给国内其他光伏厂商的时间却不多了。业内人士分析,全球光伏厂商都面临着糟糕的局面,海外多家厂商已经关闭工厂,中国光伏厂商近来以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光伏组件维持生存,但情形已经不乐观。现在双反税率累积达35%以上,中国光伏制造商成本优势丧失。预计未来3至6个月内将有大量光伏厂商退出市场。[详细]

中国被迫应战

是不战而败还是迎难而上?显然中国政府和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美国这个价值30亿美元的市场。

业内预计,尚德、天合、英利等企业将采用来自台湾、韩国和其他地方的部件,以求在快速增长的美国市场保持自己的地位。在美上市的昱辉阳光董事长李仙寿就建议:“中国企业可在海外建立电池片厂,或向台湾转单代工,成本或将增加6%-12%,但避开关税后仍有竞争力。”

对中国政府而言,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单靠行业出面,中国企业一般是要吃亏的。5月1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略带“威胁”的语气称,“我们已经做好了反制准备,但是希望不要出台,因为这对中美两国都没有好处。”有专家建议,中国政府大可学习奥巴马政府一样成立“贸易执行小组”,也专门用来处理国内外的“双方”调查,这样也可有备无患。[详细]

产业前景:“寒冬”并不全是坏事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解决依赖补贴的桎梏

然而,对于行情过火的光伏行业来说,“寒冬”也不是完全的坏事。好消息是,光伏产业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将彻底解决依赖补贴的发展桎梏。

我国前不久公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门提出“光伏发电成本目标”,到2015年,每度电的成本降到0.8元,用户侧能达到“平价上网”;到2020年,每度电成本降到0.6元,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届时发电站那一侧也不用国家补贴了。[详细]

政策扶持为国内市场带来转机

随着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关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国内市场发展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再加上年内将推行的,为解决光伏产业国内产能消纳问题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大萧条中,或能迎来国内市场的崛起。[详细]

行业整合在所难免

困难局面的背后正透露出的行业整合的契机,这一新兴行业的深度整合真正来临。

在今年2月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光伏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而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一线企业约有七八家,行业整合会掀起另一波产业风暴。[详细]

结语

此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全球领域中一度被誉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当自己也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企业必须大胆创新商业模式,在强化国际化运作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

关键字解释

光伏及光伏产业

  光伏(PV or photovoltaic)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方式。
  光伏产业: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产业优势:1、永不枯竭。2、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都比水电站要低。3、开采和使用太阳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理想的绿色能源。

相关专题

看不见的国际贸易暗战

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外贸出口将进入“低潮期”…[详细]

掘金21只新能源股票

它们叫新能源,锂电、光伏、风能、核电、稀土、电动汽车,它们是一个时代前进的动能…[详细]

热点调查

中国光伏产业最大问题是什么? (必选)
美国对华光伏业征高额反倾销税是否合理? (必选)

微博观点

JASON-ZHENG: 全都产能过剩,除了低价抢占市场,还有别的出路吗?污染了自己的环境,消耗了宝贵的资源,世界工厂的悲哀!

朵朵:听说双反一审判下来了,终是给光伏行业雪上加霜。这就是老外对中国赤裸裸的无视!他们把钱赚走了,污柒留下来了。

肖毅:光伏行业寒冬还在继续,赛维困境会越来越严峻,几年前它是何等风光,如果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将何等让人感叹。

策划团队

联系我们

作者:毛木子
邮箱:neomao@tencent.com
策划:毛木子、姚江波、刘康
官博:t.qq.com/qqcjgc
个人:t.qq.com/neomaomuzi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出品:腾讯网财经频道

往期回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