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看门狗”也创业了,秦朔要做“朋友圈”
编辑:邬静娜 | 作者: 方子 许文苗 [0]人气 | 2015-10-15
本期作者 方子 商业探真 不忘初心

吴晓波眼里最后一个“看门狗”也创业了。传统媒体变天了,秦朔等江湖大佬也选择出来闯,“宁可死在迈向未来的路上,也不愿意再当一个温水青蛙”。

秦朔认为“媒体变天了”,从传统媒体中跳出来是一种趋势秦朔认为“媒体变天了”,从传统媒体中跳出来是一种趋势

腾讯财经(方子 许文苗)发自上海 北京

“还会想一财么?”

“想!”

“会有不放心么?”

“会有一点!但留在体制里的印迹,会随着离开慢慢消失。”

秦朔和腾讯财经《资本论》的这段对话,发生在从张江高新科技园前往浦西一处办公楼的途中。转身创业之后,秦朔特别忙。

今年6月。秦朔在微博上宣布卸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职位,并将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这引发了广泛关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甚至认为,媒体业的“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离职前秦朔管理着中国最大的财经媒体之一,旗下囊括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员工最多时达1400多名。

从6月迄今的4个月中,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秦朔,忙着组建自己的新公司。现在的秦朔,是上海那拉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也成为一名“张江男”。在上海,“张江男”指聚集在高科园区的IT男们,包括程序员和创业者。

秦朔的公司暂时租借在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喜马拉雅FM的办公室内,喜马拉雅FM此后将会与秦朔的创业项目做深度合作。办公室里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小茶几、几把沙发椅,新公司的职员,除了他的妻子和4名全职员工外,就是几个实习生。这与一财时期的情形大相径庭,秦朔笑着说现在自己能使唤的只有自己的妻子,“老婆你还不能多叫、叫多了烦”,这种落差让他有种“跌下来”的感觉。

但他并没有回头的打算,因为“媒体变天了”,从传统媒体中跳出来是一种趋势。在他的办公桌上,除了他和家人的合影,书、文档文件、笔记本电脑外,还有两叠名片,矮的一叠是“《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高的一叠则是“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兼CEO”,他的身份正从前者转向后者。“媒体变天了,原有的内容供应模式无法再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秦朔认为,随着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独享的权力在下降,内容生产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尝试的事情。

义无反顾地离开传统媒体,秦朔依然选择了“媒体”作为创业方向。他的办公室墙上有一面白板,写着“秦朔朋友圈”上线倒计时时间表,这个项目正在做最后冲刺,按计划将在10月16号上线。白板上还列着各个栏目的更新计划。“秦朔朋友圈”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以财经和商业主题为主,每天推送两条图文消息、每周五则会推出秦朔的脱口秀视频。在秦朔的计划中,未来还构建包括“秦朔理财圈”、“秦朔商业圈”、“秦朔生活圈”等在内的内容生产体系。

秦朔正在酝酿的尝试,隐约有“罗辑思维”的痕迹。但“秦朔朋友会”能否重走“罗辑思维”的成功之路?实际上吴晓波也说,秦朔晚了五年。自媒体实现粉丝快速积累的黄金时期似乎已经过去了。但秦朔认为只要内容足够优质,用户是能够辨别的,而且从创业起步的角度看,“微信公号进入壁垒低、所需资金少、成本可控”。虽然他也认为,创业就像在走钢丝。

对话秦朔

Q:为什么选择离开一财创业?

A:2004年我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当时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已经发展的不错了。那个阶段传统媒体业还在增长、发展,只是没有门户那么快。当时我们的判断是:两方面平衡发展、互补,并不会出现传统媒体被新媒体取代的问题。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却不一样了,微信出来后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传统媒体生产的价值链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了。它改变了媒体的生产、分销、读者、广告商这四个价值环节。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人人都可以生产内容,以前作为采访对象的分析师、经济学家、投资顾问,现在都有自己微信公众号,还拼的很厉害。而且他们的出版周期更灵活、更快速,通过微信号也能直接面对读者。

当无穷多的人都生产内容,并更及时、更积极主动地抓住用户的时间,结果会怎么样呢?传统媒体就变成了一个漏水的桶,原有的受众在萎缩、新的受众又流不进来。广告主是跟着用户走的,所以传统媒体的广告掉得更凶。传统媒体某种意义上变天了,其本质是原有的内容供应模式无法再满足现在消费者。

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人感觉就跟举杠铃一样,每一年那个杠铃的重量都在增加。但传统媒体要转型,又谈何容易,都是船大难掉头。所以我决定跳下去自己去登一个小舢板,看能不能为后面的媒体转型也提供一点经验。

过去三四个月也经历过迷茫:如果做的事情太小,好像对不住自己的江湖地位;但要做大了又会有压力。但再犹豫、再不适应,我也不往回走,宁可死在迈向未来的路上,也不愿意再当一个温水青蛙。

Q:创业的方向是什么?“秦朔朋友圈”想要承载的是什么?

A:我觉得自己的一个天职,是60后对这种时代脉搏的感受、纪录和整理。我选择的角度是商业文明。文明其实是商业活动中那样可以积累下来、可以延伸出去、可以扩展开来的关键制度、产品、服务等等。比如说一些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达,其实本质上是在说他们的商业文明程度高:更加遵守契约精神、交易成本更低、创新环境更好、人力资本素质更高等等。 比起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觉得这方面的东西可能对我更适合。

中国今天的商业活动很有活力、很复杂、也很有创新,比如微信就是商业文明的一个带领,因为它有产品的层次,有企业的层次,有地区的层次,有城市,有国家。但中国商业文明却相对滞后,比如假冒伪劣,从三聚氰胺到天津爆炸。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一,但国人内心真安全、快乐么?不会,大多数时候是焦虑。

我一直想提一个概念,叫“文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文明起来,这意味着要更多的创新、要更加的遵守契约、要更多合作,惟其如此,我们的整个社会信用也会提高。这是我创业、做“秦朔朋友圈”的初衷。

Q:目前设想中,“秦朔朋友圈”要怎么做?

A:这个朋友圈不仅仅只是我自己,我的名字只是个符号,我们的核心意思,是通过“秦朔朋友圈”把朋友和朋友联系起来,把生命和生命连接起来。

这里边就涉及到用户、粉丝、社群,他们将来也是生产者。虽然我现在的团队还只有五个人,但第一财经已经出去的几百人,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他们都很会写,我从里面挖掘了一些人来参与我们的内容生产。

我也在想慢慢构建这样一个内容生产体系,建很多圈子,比如像“秦朔朋友圈编委会”、“秦朔理财圈”、“秦朔商业圈”、“秦朔生活圈”等。

第一个阶段是使用微信公众号,每天上线两条图文稿子,周五有一期我的脱口秀视频。

主题上都跟财经和商业有关。比较有特色的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星期六叫“朋友日”,我们会找各种各样的朋友说他们的观点;星期天是“友好生活”,好生活要跟朋友分享,会发类似从韩国电影教你恋爱秘籍这类文章。我们还有一个栏目叫“90后”,由90后生产内容,内容也都跟90后有关。

脱口秀已经做了预报片,在未来两三星期内会出来。这块本来想和一个90后“白富美”搭档,后来没采用,原因是我还是想守着一个根基,就是大家喜欢我的理由,大多是觉得这个人实在、有情怀、有思想建议、有洞察力。这个东西我不能抛弃。

Q:您对这个创业项目有信心么?您的经验能否被借鉴?

A:作为创业起步,微信公众号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进入壁垒低、所需资金少、成本可控。吴晓波说我出来晚了起码五年,王长春认为2005年就该从传统媒体离开。我自己认为一点也不晚,到今天,微信已经积累了巨大人群,用户对足够优秀的内容是会有识别的。

但创业肯定会有波折和调整,比如我们的内容如何能出彩又不触及禁区。我估计我们的读者大多是1985年以前出生的,但90后又是数字消费的主力,这种情况下内容的把握就很重要。

财经媒体人的转型,已经是个普遍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媒体自身的转型 ,另一方面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挑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要创业至少要用以下四个标准衡量下:

一. 能力。创业要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是否在至少一个点上有过人之处?

二. 风险偏好。创业失败的概率要远远多过成功的。风险偏好的人,敢去试、不怕失败的比较适合创业,风险中性的人则还有可能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员,而风险厌恶的人则一定不要去创业。我自己属于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之间,如果风险偏好从0-100分算的话,我肯定在60分以上。

三、资源。如果一个媒体人的风险偏好是中性的,如果又有一些优势资源,可能会将他的风险偏好往前推一点,同时他创业的成功概率也会更高一点。

媒体环境大变革下,不少传媒人选择了创业媒体环境大变革下,不少传媒人选择了创业

附:秦朔简历

2015年6月开始,秦朔任“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兼CEO,创建自媒体并将推出财经类音频节目。

2004年-2015年,《第一财经日报》创刊后任总编辑。其中自2009年开始,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把第一财经做成是中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财经媒体群。

1990年-2004年,在《南风窗》杂志工作,1997年起担任总编辑。在他带领下《南风窗》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政经杂志。

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