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新板”暂缓影响VIE回归?中概股仍未放弃A股
编辑:邬静娜 | 作者: 杨杨 [0]人气 | 2016-03-18
本期作者 杨杨 旁观者,经常拎不清

战略新兴板并不是VIE回归最重要的推手,两地估值差的推动力都要比战略新兴板强,更不用说“大家觉得未来的市场在中国”。

“战新板”暂缓影响VIE回归?中概股仍未放弃A股(图片:CCO:public domain)“战新板”暂缓影响VIE回归?中概股仍未放弃A股(图片:CCO:public domain)

腾讯财经讯(杨杨 发自北京)

“回还是要回的,最多就是要另想出路。”上海一家精品投行人士说,他的客户中有四五家之前是奔着战略新兴板来的。

这个奔头最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战略新兴板本身的命运也不再确定。从3月15日下午开始,不断有消息传出,“十三五”规划最终文本将删除草案中有关“战略新兴板”的表述。取消还是暂缓?

官方迄今没有任何回应。这是市场猜测进一步喧嚣的原因。其中一个疑问是:那些拆了VIE架构、奔着战略新兴板来的公司怎么办?国内主板排大队、新三板交投不活跃,即使回来又能去哪?战略新兴板无论暂缓还是取消,会否中断这波中概股回归浪潮?

传闻中拟登陆战略新兴板的企业,有长长的一张名单,尽管没有任何一家公开承认过。其中就包括私有化进程进入尾声的奇虎360。原计划今年7月推出的战略新兴板,无疑已经储备了一批拟上市企业资源。上交所内部人士在一些非公开场合曾经提及:有很多中概股就是冲着战略新兴板来的。

“回来如果只是因为战略新兴板要开,动机上就有问题。”上述精品投行人士说,他们接触到的就有想借机炒作的。但他的客户没有一家放弃回归的,“实在不行还有新三板”。

“但战略新兴板是VIE回归最重要的推手么?并不是。”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说,两地估值差的推动力都要比战略新兴板强,更不用说“大家觉得未来的市场在中国”。如果从战略新兴板取消或暂缓联想到VIE回归中断,“那是想太多了”。他所在的基金,有针对VIE回归的投资基金。

结构性机会

“战略新兴板的变故,我认为对私有化影响很小。”i美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美股资管”)创始人CEO梁剑说。在2015年给投资人的信里,梁剑就曾指出,“中概股私有化套利”在2016年仍然是重要的投资机会。

回顾历史,这波私有化浪潮和战略新兴板之间并没有关联。2015年6月,国务院文件提出推动在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板,而当年同一时间公告要私有化的中概股数量已经超过30家。很难想象有谁能预料到,当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会确定建立战略新兴板。

只是战略新兴板的定位和上市条件,被认为是再上市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还没有利润的新经济类企业。

“VIE回归,我认为是中国资本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资产置换和腾笼换鸟。”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说,去年初,盛景网联推出VIE回归母基金最主要的动力。

中国A股今天面临的所有问题,核心都是“创新公司资源极度稀缺”,市场主体以传统公司为主。“但从今天开始培养人民币结构的创新公司”,其成为市场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解决办法是,VIE架构的优秀公司能回来的都回来。“即使估值没有本质性上涨也应该回来”,彭志强说,资本市场与用户、市场割裂的话,就像打仗缺了条腿。“改变中国股市的供需关系、改良中国股市”,也是一种投资人的共同认知,包括复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梁信军等。

借壳正当时?

大逻辑的这种正确性,只是支持梁剑判断的一个方面,他提出的另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原因:对拆VIE的公司而言,“借壳”是其考虑回归A股的更主流方式。

“对于360这种有盈利的公司,至少还有借壳这条路”。上述投资基金人士说,至少不用那么担心。“A股借壳基本上要参照IPO的标准。”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娄爱东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近三年连续盈利或盈利合计至少3000万元。

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是迄今最为著名的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的案例。2013年,江南春 联合方源资本、凯雷集团、中信资本、中国光大控股四家投资人发起私有化,2015年12月28日完成A股上市。

尽管历时2年多,但避开了IPO排队的不确定性,目前排队的公司数量超过700家。“时间短、可控是借壳上市的好处之一。”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新阳说。另一个好处是节省成本,因为私有化过程往往伴随成本非常高的借款。

对拆VIE回归的公司来说,另一个利好则是A股过去一年的大幅下挫,导致“壳”资源的增加。中国A股股指过去一年跌去了近一半,但同时市值在40亿以下的小盘股数量却翻了一番多。有中介人士认为,未来2年壳资源仍将会层出不穷。

2015年6月,一份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上总市值低于40亿元的股票仅有16只。但国金证券最近的一份策略报告显示,优质壳资源至少有34家。这些公司都符合以下条件:市值小于40亿、剔除了不能借壳的创业板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差,股权分散且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负债率小于50%。

“这意味着盈利规模并不大的VIE回归公司,也有借壳的可能。”张新阳举例说,一家有3亿盈利的公司,按15倍的市盈率计算则估值在45亿左右,“去借壳一家40亿市值的公司是可行的”。既不会因为股份被稀释过多而失去对上市实体的控制力,也满足了A股借壳要求“注入资产量要超过壳公司资产的100%”。

相对数量众多的VIE回归公司,壳资源无疑仍将供不应求。市场对此已经做出反应,昨天尽管沪深两市整体表现较弱,但壳资源概念股早盘即全面爆发,超过20股封于涨停。

新经济公司怎么办

但有收入、还没有盈利的怎么办?在VIE回归公司中,它们可能占据更大比例。

“先为回归做好准备吧。”上述上海精品投行人士说,他手里的四五家公司都是这种态度,比如先把架构搭成符合A股上市要求的,即使最后去不成战略新兴板,转投其他板块也不需要再大动干戈。

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娄爱东解释说,A股对IPO主体的法律要求,无论是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尚未盈利的新经济公司而言,新三板可能成为战略新兴板最重要的备份。这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板块,在上市时间和流程的确定性上占据优势,同时也是唯一对公司盈利没有硬性要求的板块。

“分层之后,如果竞价交易制度也能之间实行的话,那新三板大概会是最理想的上市选择。”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人士说,官方也表态今年要大力发展新三板。这家公司本身也是VIE回归大潮中的一员,也在思考在哪里重新上市,因此要求匿名。

也因此,当传言有关“战略新兴板”的表述将从十三五规划中被删除时,新三板的投资基金和中介机构都欢迎鼓舞。

但新三板并不是唯一选择。“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这不仅解决了股东与用户无法沟通的问题,甚至还可以省去改架构的麻烦。

而另一种选择,则是“等”。“我是比较乐观的。”上述投资基金人士认为,今年即使战略新兴板不推出,也会有其他板块来承载“新经济公司对接资本市场通道”的作用。“国家鼓励创业、创新,这在资本市场上也总要落地。”

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