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批制导致新股发行价高得离谱
自2012年11月浙江世宝上市后,A股IPO暂停时间达13个月,A股市场最终于2013年最后一天重新开闸。这次IPO停滞创下历史新纪录,此前IPO暂停的最长时间为一年。
1月10日,拟登陆创业板的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老股转让规模过大、老股东套现过多以及新股“三高”(高股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问题再现,掀起了市场对新股发行机制的热议。
13日,5只新股暂缓发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它能在短期内使市场密集发行的状况有所缓解,但如果监管部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制度的痼疾,那也仅仅是通过行政手段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其效果将极为有限。
1998年制定的证券法确立的股票发行体制是核准制,这一制度施行至今。现实中,核准制与审批制相同。
审批制的缺点十分明显,从制度上扭曲了资本市场中的供需关系,造成了新股“三高”乱象,制约了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历史经验表明,审批制蕴含着IPO环节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容易诱发权力寻租现象,现实中也很难有效识别造假企业,反而将不少优秀的企业拒之门外,逼向境外上市。
在IPO审批制下,股票发行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股票的供应相对稀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目前中国只有数千家上市公司,而全国总共有超过1千万家公司。“万里选一”的结果使得供求关系严重不对称,股票自然价格高得离谱,其中不少公司质次价高。
让市场的归市场 行政的归行政
目前新股重启开闸,加上市场上有充足的资金,这使得新股不愁卖。此前已有超过50家公司获得了IPO批文并陆续开始招股。
据统计,已公布发行价的13家公司(剔除奥赛康),共计募集资金83亿元,其中新股募集51亿元,老股减持资金32亿元,平均抽血6.38亿元。此外,从发行定价看,前13家平均PE高达33.7倍,高于市场之前预期的25-30倍,A股当前的IPO很有最后盛宴的气势。
上市公司增加,而市场里买家手里的资金变化不大,自然就是投资者挑选上市公司,那时上市公司之间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好企业会有一个较高的发行价,而质地较差的企业如果定的价格太高,股票就卖不出去。
新股发行价是市场对一家上市公司的定价权,但如果监管部门不允许上市公司按市场规则卖出投资者愿意出的价钱。潜在的意思就是监管部门认为市场是不理性的,不会自动修复的,而监管层是全知全能的,也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一来,中国股市就将继续受到人为干预,缺乏市场定价权。人为管制发行价格,必将造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失衡和扭曲。
新股高价发行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不需要再用别的制度或者行政命令来保证,在市场中,每个投资者都有买与不买的权利,而且对于股票价格高低,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投资者觉得股票价格高就会选择不买,要买就自己承担损失,这样市场机制才会起作用。
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价值判断应当弱化,这是市场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市场能够解决的,不需要监管部门做的事情。
近年来,中国股市一地鸡毛的惨状,使得A股常常位列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榜单之中,这也让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增加自己财产性收入的国人心碎。
尽快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股票发行要实行注册制。这意味着现行的核准制将退出历史舞台。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市场选择机制相对于行政选择机制毫无疑问是更优的,股票发行实现注册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解决A股市场新股发行价高得离谱的根本办法是需要尽快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与此同时,证监会的定位也需要从批准转变为监管,新股发行交由市场主导。长期看,股市供求关系将持续改善,股票价格向市场实际价值回归。
实行注册制意味着宽进严管,发挥市场对于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而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则是信息充分披露。信息披露监管要确保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将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并且打击操纵价格、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行为,这样一来,投资者有足够多的选择空间,好股票也不会全到境外股市上市了,对国内投资者也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