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表现抢眼。近日,位于新德里的中央统计局(CSO)宣布,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可能一个季度的数据还不够具有说服力,我们将时间跨度拉长到一年,据印度储备银行数据,2014-2015财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7.3%,高于2013-2014财年的6.9%,远高于2012-2013财年的5.1%。

去年中国GDP增速自1990年以来首次跌破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6和2017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均为7.5%,高于中国。在印度国内,不少人也对本国经济持有积极态度。印度副财长贾扬特·辛哈(Jayant Sinha)甚至预测称,“用不了多久,印度就将在增长和发展方面把中国甩在身后”。

印度逆袭靠什么?

印度的人口红利刚刚启动。2014年9月25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推出“印度制造”计划(Make in India Campaign),希望将制造业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当时的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的逾1200万年轻人创造就业。目前,印度的人口结构呈金字塔状,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将近8亿,占印度总人口的65%左右,25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帮助印度一直站在全球劳动力成本最低国家的前列,这也成为印度发展制造业的主要优势。

除了劳动力价格优势之外,印度还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由于一直致力于发展软件服务业而且长期推行精英教育,印度有不少讲英语的技术人才。这批研究员和工程师,能为印度发展制造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当今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最高领导层中也正活跃着一大批印度培养的高级人才,这其中包含了微软、Adobe等等这样的公司。谷歌(Google)公司15年8月新上任的CEO——桑达尔·皮蔡的家乡也正是印度。

人口红利也为印度提供了持续的消费市场。随着印度的经济发展,年轻的生产线员工的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印度的中产阶层,这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可预测的消费市场。私人消费的增长给印度经济带来了一些活力。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据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资料,从2014年9月到2015年11月期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626亿美元,比之前15个月的476亿美元激增31%。现任总理莫迪上台之后,印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极为复杂的投资商业环境,如统一全国税制,提高外国投资比例,允许外资参与印度城郊公私合作模式的铁路走廊建设、高速铁路系统、铁路电气化、信号系统等项目。美国福特、日本铃木、丰田和韩国现代公司等,均在印度设立了汽车生产基地。中国也有大量企业赴印度投资,比如阿里巴巴、小米、万达集团等也都在印度有投资、建设项目。

同中国一样,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投资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莫迪政府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的基础设施长期为人们所诟病,尤其是印厕所的糟糕状况为全球熟知。今年1月下旬,印度表示将在未来5年投入150亿美元,把100座城市改造为厕所充分、交通顺畅、互联网方便、垃圾妥当处置的"灵活型城市"。

例如,印政府2014年提出的“钻石四边形”高铁网,计划把人口最多的城市新德里、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连成一体。未来印度准备通过在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各个方面的努力来完善基础交通。10月,印度政府发布《物联网策略》,目标是2020年培育实现150 亿美元的物联网产业。这项战略被认为是 “印度制造”与 “数字印度”之间的纽带。承诺创建100个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的智能城市。

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吗?

2015年,印度接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然而,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印度将轻而易举超越中国的想法是无可救药地自以为是。文章称,按名义价值计算,印度的产出仅为中国的1/5,印度仅占全球GDP的2.5%,而中国占比高达13.5%。如果中国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就可以在不到4年时间里,增添一个印度规模大小的经济体。所以说印度足可匹敌,就好比说一只老鼠可以拉动一辆拖拉机。根据IMF预测,印度2015年的GDP总量在2.2亿美元左右,人均GDP约为1700美元。而中国2015年的GDP总量则超过了10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

印度经济在亮眼的数据之下却有很多问题在暗暗滋生。比如银行体系内的坏账,国内企业家更愿意投资海外市场而不是看似十分成功的国内经济。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增长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印度调整GDP统计方式的做法,认为印度飞快的经济增速具有数字游戏的成分。15年初,印度政府突然宣布调整GDP统计方式,未来将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价格作为衡量GDP增长的基准,将基准年从2004-05年切换至2011-12年。并修正了2014财年的GDP增长数字,将原来的增长4.7%上调至6.9%。但数据有很大可能是不准确的,尽管引入了新的统计基准调高了GDP的增长率,对赶上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数据缺乏统计背景,没有详尽的基础数据做支撑,很难与其它数据(如工业产值和进口)相吻合。

产业模式单一,亟待多元化发展。就连印度一直引以为豪、快速发展的IT行业也并非所看到的那么完美。由于门槛低、起薪高以及政府的过度宣传,印度的IT行业已经接近饱和。就印度年轻人口的结构来看,该国必须创造近十亿的工作机会。但IT行业明显无法安置数亿的劳动力就业,印度为此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将大力发展 “印度制造”政策,将该国发展为一个类似于中国式的全球范围内制造出口大国,这是解决印度大量事业人口和增加就业机会的被迫之举。(图为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据《FT中文网》报道,在眼下中国工资水平和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制造业被迫撤离之际,印度希望增加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以释放自己的潜力,与亚洲东部国家竞争、吸引从中国撤离出来的制造业落户。但要实现这个愿望,印度依然面临重大障碍。在数年扩张之后,印度制造业增长在2012年至2014年间出现停滞,令人严重怀疑其潜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