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媒体评中石化闪崩:中国需要增强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话语权

美股21世纪经济报道2018-12-29 07:05
0评论 收藏
本报评论员 欧阳觅剑
有报道称,中国石化已将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联合石化”)的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停职,原因是该公司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出现失误、造成损失。这个事件导致12月27日下午中国石化股价大跌。当日晚间,中国石化发布“澄清公告”确认,两人因工作原因停职,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
中国石化还在评估具体情况。很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预期原油价格会上涨,联合石化向高盛集团买入看涨期权,这样可以规避油价上涨的风险,但需要向高盛支付一笔期权费。期权费金额颇大,联合石化担心业绩受影响,这时高盛提出建议,联合石化可以再卖出看跌期权,那就可以收取一笔期权费,两笔期权费就抵消了。联合石化认为油价短期内不会大幅下跌,卖出看涨期权风险很小,于是同意了与高盛完成这个交易组合。这个交易组合被称为零成本领子期权(zerocost collar option),其优点是当价格波动幅度较小时,可以零成本地对冲风险。
我们可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个交易组合做一个大致说明:在原油价格70美元/桶时,A企业预期价格继续上涨,从B企业买入看涨期权,执行价格为75美元/桶;同时,A向B卖出看跌期权,执行价格为60美元/桶。那么,在油价为60-75美元/桶的区间时,两个期权都不会被执行,A和B的成本、收益都为零;当油价高于75美元/桶时,A可以要求B以75美元/桶卖给自己原油,从而获得收益,油价越高收益越多;当油价低于60美元/桶时,B可以要求A以60美元/桶买入原油,A就会亏损,油价越低亏损越多。
联合石化同意与高盛完成zero cost collaroption的交易组合,是因为判断油价上涨的空间大而下跌的空间小,但实际的结果是在10月之后迅速下跌,迄今已跌去40%以上,联合石化的账面亏损已经形成,如果就此斩仓,则会变成实际亏损;如果不斩仓,那就要追加保证金,还有可能亏损规模扩大。
这个事件让人想起十几年前的“中航油事件”。2003年下半年,中国航油集团的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原油期权交易,其CEO陈久霖预期油价会下跌,因而卖出看涨期权,收取了期权费,如果油价真如他所预期地上涨,这个期权不会被执行。但是,油价的走势却与陈久霖的预期相反,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很快就在2004年一季度出现了账面亏损。陈久霖不想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而且他预期油价会回落。这时,他的交易对手给了他一个诱人的方案——将期权展期。展期使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暂时消失,但随着油价继续上涨,换来的却是更大规模的亏损。经过几次展期之后,中航油(新加坡)最终只能斩仓,亏损达到了5.5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对手也是高盛集团。
“联合石化事件”与“中航油事件”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说前者是重蹈了后者的覆辙。首先,这两个国企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都跨过了套期保值的底线。《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条例所称期货交易包括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明确要求,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进行境内外期货交易,应当遵循套期保值的原则。但是,中航油(新加坡)参与期权交易的目的就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联合石化做期权交易(买入看涨期权)的初衷是套期保值,但在操作过程中,为了节省期权费,多做了另一个看似补充的期权交易(卖出看跌期权),向前多迈了一步,就陷入了雷池之中。其次,这两个国企都经受不住金融业的诱惑,为了一点看似轻松的收益,跨越了自己的主业,陷入深不见底的风险敞口之中。为了避免更多的国企重蹈覆辙,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必须重申套期保值的原则,任何追求投机收益的行为必须被严格禁止。
其实,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为中国石化“对冲”了很大一部分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其套期保值的意义大大减小。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会提高,中国石化增加的成本很大一部分会被消化。因此,中国石化的套期保值问题要结合国内机制综合考虑,与国际金融大鳄进行交易未必是一个好办法。
另外,这两个事件启示我们,中国需要增强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和联合石化的个别管理者经不住诱惑,与高盛就油价走势进行对赌,结果都输了。这一方面是因为高盛在金融市场方面更有经验,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对国际油价影响力更大,因而高盛能更准确地把握油价走势。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