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凤酒深陷塑化剂风波:8年IPO长跑未果
[摘要]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中唯一没有上市的酒企,西凤酒从2009年启动上市以来,8年内已经4次错失了上市机会。
时代周报记者 黄嘉祥 发自深圳
只差“临门一脚”,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凤酒”)撤回了IPO申请材料。
11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鉴于西凤酒已向证监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决定取消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75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这意味着,西凤酒又一次与上市失之交臂。
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中唯一没有上市的酒企,西凤酒从2009年启动上市以来,8年内已经4次错失了上市机会。财务造假风波、高管行贿、经销商股东行贿获得股份、塑化剂超标等内控问题频频爆出,成为了西凤酒IPO长跑路上的绊脚石。
在屡屡错失上市机会的同时,西凤酒严重依赖经销商、基酒七成外购的发展模式亦饱受诟病。如今IPO计划再度折戟也令其全国化战略受阻,内忧外患之下西凤酒将作何选择?
对于本次IPO事宜,时代周报记者联系西凤酒方面采访,并将相关问题发至董秘邮箱,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8年IPO长跑未果
1952年,在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西凤酒与贵州茅台(600519.SH)、山西汾酒(600809.SH)、泸州老窖 (000568.SZ)被评选为中国“四大名酒”,一举奠定了西凤酒的江湖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白酒市场化浪潮中,身披“四大名酒”光环,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唯独西凤酒徘徊于IPO路上,资本市场也因此形成四大名酒“三缺一”的局面。
回溯西凤酒的上市历程,可谓跌宕起伏,其于1997年便筹备改制,1999年底正式成立股份公司。彼时,西凤酒开始寻求与资本合作,曾先后引进央企、上市公司、基金风投等进行合作,也曾多次提出上市。
2009年,西凤酒改制重组并先后两次启动增资扩股,引进了中信产投、光大金控、海通控股等9家战略投资者。其中,中信产投在增资后持有15%的股份,成为西凤酒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陕西省宝鸡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西凤集团,持股比例44.03%。
随着中信系的加入,西凤酒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上市计划,并预计于2012年上市。不过,随后西凤酒被曝业绩亏损4.2亿元,涉嫌财务造假,首次IPO计划随之落空。
2011年,徐可强出任西凤酒总经理。在业内,徐可强与贵州茅台原董事长季克良、五粮液原董事长王国春并称为白酒业的“三个火枪手”。执掌西凤酒之后,徐可强提出了进军中国白酒“百亿俱乐部”、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新西凤、在资本市场实现上市的三大目标。
2013年初,西凤酒再次提出谋求上市,并希望能在2015年上市。不过,随着2013年白酒行业进入低谷期,西凤酒的上市计划再度无疾而终。时至如今,徐可强当年提出的三大目标无一实现。
直至2016年3月,西凤酒才第一次披露招股书,公司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保荐机构是中信证券。不过,接踵而至的“腐败窝案”让西凤酒的上市进程由此按下暂停键。
2017年5月,西凤酒更新招股说明书,不过奇怪的是,几天之后这份招股书悄然消失,令外界猜疑不断。时隔一年,2018年5月2日,西凤酒再度更新了招股说明书。不过,就在西凤酒即将上会之际,一场塑化剂风波打乱了西凤酒的上市节奏。
深陷塑化剂风波
在西凤酒IPO进程中,这场塑化剂风波的时间点显得颇为微妙。
11月7日,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披露的一则检测报告显示,“西凤o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标准的三倍。
所谓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其添加对象包含塑胶、混凝土、水泥与石膏等。在白酒行业中,塑化剂超标可谓令人谈之色变。早在2012年,酒鬼酒塑化剂事件爆发,导致白酒板块全线持续大跌。
塑化剂事件曝光后,西凤酒控股股东西凤集团发布公告,称事件原因已查明,为生产涉事酒的周转容器含有塑料成分所致,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
在召回公告中,西凤酒方面表示,召回产品为2012年5月一次性定制生产,而2013年前,白酒产品国标检验标准未包含该指标,该批次产品在出厂时,完全符合产品执行标准(GB/T19508-2007),在当时属合格产品。
同时,西凤酒给出了两种召回方案,以55度“西凤酒1915”产品进行置换或按出厂价308元进行回购。不过,上述两个召回方案并不能让塑化剂事件得以解决,其回购价格与原售价800元的强烈反差引起了主要承销商的不满,甚至要起诉西凤酒。
相比与承销商的矛盾,塑化剂超标风波对西凤酒IPO进程的影响更为巨大。11月9日,西凤酒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赵永红表示,西凤内部正在评估此次事件对未来IPO的影响。塑化剂超标事件发生后,西凤酒集团董事长秦本平挂帅成立了综合小组进行督办。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11月16日,证监会发审委披露西凤酒IPO申请将于11月20日上会。对于处于塑化剂漩涡中的西凤酒而言,在这个节点上会也意味着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显然,这并不是西凤酒想要的。11月19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公告称,西凤酒已撤回IPO申请资料。
“西凤酒在IPO关键时期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选择上会,其过会率应该不高。”对于西凤酒主动撤回申请材料的原因,资深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从严审核、加快发行审核速度已经常态化,诸多硬伤将会对西凤酒的上市进程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其后续IPO上市难度会加大,IPO之路还是未知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西凤酒撤回IPO申请资料的意图比较明显,与其被证监会退回来,还不如自己撤回申请,这样可以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凤”囚于陕
8年IPO长跑,临门一脚终撤回。一定程度上,对于偏于陕西一隅的西凤酒而言,此番错失上市机会对于其摆脱当前发展困局,及实施未来发展战略的影响颇大。
“西凤酒再次错失上市机会令人十分惋惜,短期看对于其品牌影响力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中国白酒近些年资本化进程加快,上市也成为很多企业脱困的重要路径。
数据显示,西凤酒2015–201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8.03亿元、28.67亿元、31.70亿元,扣除非经营性净利润为1.74亿元、2.81亿元、3.55亿元,这样的业绩已不在国内白酒企业的十强之内,更是远远落后于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其中,贵州茅台在2015年营收便高达326.6亿元。
在毛利率方面,西凤酒也低于同行业水平,2015–2017年,西凤酒的营业毛利率分别为50.84%、53.58%和54.94%。而白酒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营业毛利率分别为 63.53%、67.08%和68.58%。
在市场规模方面,尽管贵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但西凤酒超过70%的收入是来自于陕西省内。与此同时,西凤酒严重依赖经销商,2015–2017年,经销销售模式销售金额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8.60%、99.49%和99.43%。
另一方面,西凤酒也较为依赖外购基酒。数据显示,2015–2017年,西凤酒外购基酒数量分别为21238.24吨,18179.56吨和19439.12吨,外购基酒占比分别为68.03%,67.36%和70.31%。
面对一系列难题,西凤酒并非没有意识到,从招股书中亦可看出其急于改变现状的意图。
招股书显示,拟发行不超过1亿新股,拟募集资金为人民币15亿元,将投入包括优质凤型酒酿造及制曲技改项目、凤香型特色酒海陈化储蓄项目、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仓储系统升级及信息化建设5个项目,其中拟用募集资金的一半,投入于酒品酿造及制曲技改项目。
“按照西凤酒的计划,原本打算依托资本的力量推动自身的改变和加快全国化运营的脚步,如今撤回IPO也意味着其全国化运营的脚步又放慢了下来,未来五年中长期战略或许无法如期实施,对其整个品牌的运营来说将大受影响。”朱丹蓬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体系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