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央行警惕Big Tech对金融体系影响:正进行效益和创新权衡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大型科技公司和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正在引起央行关注。

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17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金融城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演讲时表示,金融科技的广泛运用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但也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冲击,监管当局在竞争与公平、效益和创新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权衡,也正在研究如何应对挑战。

科技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产品,进入金融服务业,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技术的外部性和规模效应容易催生大型的科技公司即Big Tech开展金融业务。在国内包括阿里、腾讯等企业在网商平台、社交、游戏等主业积累大量的客户,以支付服务为入口涉足金融业,形成整个金融业务的链条。在国际上,亚马逊也搭建了金融业务的生态系统,它几乎囊括了支付、贷款、保险、支票、账户等银行的业务版图。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普遍认为,上述Big Tech一方面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同时也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朱隽表示,如果把这些金融科技应用于信贷市场,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供金融业的效益和质量,同时促进普惠金融。但这些Fintech技术可能面临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还会带来新的信息安全的风险,以及此前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风险,从而威胁金融稳定。

此外,朱隽认为,Big Tech与银行竞争中的公平性问题值得关注。由于Big Tech不但依靠社交等产业,采集大量银行业无法获取的数据,还能不断拓展新的数据来源,通过整合数字化的信息,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客户偏好、习惯和需求,进而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客户规模和产品种类有限,汇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此外,一般来说,监管当局都会要求银行披露有关业务信息,而Big Tech并不受此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的时代,谁能获得并有效地运用规模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相关数据显示,Big Tech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利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拓展金融板块,迅速实现产品的规模化——截至今年10月底,美国4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Apple(苹果)、亚马逊、Google(谷歌)、微软市值总额超过3.39万亿美元,占美股总市值8%。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公司账上现金高达260亿美元。

朱隽指出,受现有的成本结构和监管规定的限制,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Fintech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这一问题:“虽然它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是它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朱隽透露,今年在欧洲推出了开放银行业的规定,要求银行分享金融数据,而这个要求并不适用于Big Tech公司,这就使得后者在获取和分享数据方面和银行享有不对等的监管待遇。“

朱隽指出,长远看,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反而会降低效率,加剧不公平问题。这是今年G20讨论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科技行业天生具有赢者通吃的属性,伴随着其不断壮大,可能会形成寡头垄断,反而不利于竞争,导致行业的效力下降。”

此外,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朱隽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将加剧金融业的竞争,使市场对利率的反应更加灵敏,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是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算法技术及时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使价格变化更加频繁,从而对通胀带来一定的影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ackyji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