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日本制造出现崩溃式衰退 工匠精神哪儿去了?

[摘要]日本政府推动的用工制度改革对工匠精神是一个沉重打击。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张海冰,万博研究院副院长、软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这两年日本制造的坏消息接连不断。日本国土交通省8月9日证实,三家日本机动车制造商铃木、马自达、雅马哈,均承认各自产品的尾气排放和油耗测试阶段存在“数据造假”,其中,铃木汽车抽查样本“遭数据篡改”的比例高达50%。之前有神户制钢所(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爆出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次充好交付客户;日产汽车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还有去年爆出的三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使得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的丑闻,以及高田公司(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因为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使大众、通用等汽车等公司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昔日的家电巨头东芝则从2015年开始就爆出会计丑闻,业绩持续下滑……等等不一而足。人们不禁感叹,曾经全球公认的日本制造神话,破灭了。

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日本制造不但代表着优良的商品质量,而且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在丰田汽车等日本企业得到了非常好的贯彻,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企业家被尊为“经营之神”,欧美企业界、管理学界也出现了向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日本制造有其独到之处,这是不容否认的,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日本制造会遭遇如此衰落的命运?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支撑日本制造神话的,是一系列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首先,日本在二战后被纳入美国主导的产业体系,其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全球竞争,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产品同台竞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质量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日本战后实行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劳动人事制度,使得员工能够以企业为家,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个专门领域的工作,这也是日本“工匠精神”的制度保证;第三,日本制造神话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团块世代”的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二战结束后,日本也出现了人口恢复增长的高峰,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被称为“团块世代”。这一代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又有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文化特点,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是日本经济的脊梁。

第四,日本在经济发展中的确有效吸收了当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例如在1955到1975的20年间,日本向欧美派出了由企业家和劳动工会人员组成的“海外视察团”超过1000次,每次考察都在进行了详尽的事前学习后才出国,回国后则需要通过报告书和报告会的形式向国内反馈考察成果。这种被称为“昭和遣唐使”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引入的“统计性品质管理”在日本被升级改造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公司范围的综合性品质管理),对日本制造的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日本管理方式的重要成果在全球推广;最后,日本制造会成为一个神话,与其采取的宣传策略也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制造为什么会在现在出现这样崩溃式的衰退状态呢?也是有复杂的历史原因。首先是日本制造在1990年代达到高峰后,遇到了以“广场协议”为主的经济大变动,日元汇率急剧升值、资产泡沫化加剧,对出口和制造业都形成了严重的打击;其次是美国对日本的芯片、汽车等行业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管制措施,由于日本相对美国缺乏独立性,这些政策尽管对日本产业伤害很大,但日本也不得不忍痛接受;第三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一方面出现了“高龄少子化”的特征,制造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日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使得一些原本靠家族传承的“町工厂”不得不断代,大型制造企业也在靠返聘老职工苦苦支撑,难以为继;第四是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也在日本政府的改革的推动下逐步瓦解,代之以劳动派遣等成本更低但员工与企业间也更缺乏互相依存关系的用工制度,这对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是一个严重打击;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新兴市场国家的产品逐步兴起,即使质量逊于日本,但考虑到低廉的价格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质优价高”的日本产品也面临着越来越难以抗拒的竞争压力。

日本政府推动的用工制度改革对工匠精神是一个沉重打击

而在众多的日本企业巨头中,索尼公司近来的业绩表现却颇为亮眼。2017财年,索尼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5,440亿日元,比上一财年增加9,407亿日元。这一增长主要由于大部分业务部门实现销售额增长。本财年营业利润同比增加4,462亿日元,实现历史最高利润7,349亿日元。其中,游戏及网络服务业务、半导体业务、金融服务业务成为最大贡献者。

与其他的日本企业相比,索尼的发展趋势似乎更像一家“美国公司”。信息化来临之后,美国最成功的企业是苹果、微软、谷歌、脸书、亚马逊等软企业,或者像苹果这样完美践行了软性制造的公司。反观日本的企业界,在信息化时代,或者我们说的软价值时代,几乎没有诞生过一家有影响力的软企业,而像神户制钢所、三菱公司、高田公司以及东芝、夏普等企业,一直坚守在价值逐渐萎缩的硬产品生产领域不肯转型,例如东芝在经营遇到困境后,一方面不愿放弃利润已经很微薄的个人电脑和电视机业务,同时又将业务中心转到核电等重型电力设备领域,这也就注定了他们走向没落的命运。

实际上,无论是神户制钢还是日立、东芝,步入衰落直到接连曝出丑闻的汽车企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一致坚持相对单一地从事硬产品的生产,既没有转向知识、文化娱乐、信息、金融等软产业,也没有通过软性制造来给自己的产品附加更多的软价值,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而日本独特的国民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的这些企业在转型创新方面步履维艰,为了维持虚假的面子,或者撑住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一些短视的企业高管只好走上了造假的邪路。

神户制钢所主体部门产品被暂停日本工业标准认证

而推动索尼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是软产业部门,如音乐、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手机芯片以及金融服务业。对在电影、音乐和游戏等广泛领域拥有大量内容的索尼来说,这种越来越“软”的趋势是东芝、夏普、神户制钢这样的硬财富生产企业难以企及的。未来如果索尼影视能够打一个翻身仗,它的业绩将会更加靓丽。

硬财富的价值正在逐渐萎缩,未来将是软产业和软价值的时代。在无形中提前把握了两个“八二定律”,恐怕这才是索尼能够逃离“日本制造”这艘沉船的真正原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unhangjia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