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扎心”的油价和不背锅的桶

大早起来,每个开车从加油站出来的人都被“扎了心”,因为从9日24时开始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被打开,油价又涨了一波。

▲资料图片:美国得克萨斯州落日余晖下的油泵。(路透社)

这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网络刷屏的一个段子:“十年前,2008年3月20日,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国内油价6.3元;十年后的2018年5月26日,国际原油每桶75.56美元,国内油价7.4元。可能是桶贵了!”

实际上算上最近这次,油价在5月26日后又调整了三次,虽然是两减一升,但总体涨幅更大,因此现在的油价比当时每升又贵了一毛多。

毋庸置疑,每次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调整和国际油价波动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发改委的通告里,最近常看到的一句话就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对油价进行上下调整。而且价格制定机构还表示,“正密切跟踪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情况,结合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予以研究完善。”

被反复提及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就是在被拿出来比较的2008年确立的。2008年11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由发改委拟定并获审批,将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而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来确定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在“研究完善”成品油油价的过程中,国际油价的波动是动因之源,但只是考虑因素之一。因为从油桶里的原油到加油站里的汽油,如上所述还要经历提炼、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而后几个环节的价格也是在变化的。和十年前相比,由于技术的进步,石油冶炼成本有所下降,但运输和销售成本则在攀升。

而放在十年这样的长周期中,同样不可忽视的还包括税率的变动。毕竟“一箱油,半箱税”的说法由来已久。这十年来最明显的是汽油消费税的变化,2008年加1升油的消费税是0.2元,现在这项税是1.52元,光是这一项的涨幅就能抹平现在和十年前的汽油的价差还有富余。

因此对于汽油价格上涨,这个锅不能都让原油价格变动去背。

在衡量这十年油价变动的时候,就像段子里说的,其实最冤的“背锅侠”是油桶,因为桶根本就没涨价。

提到油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小时候路边常见的那种烤红薯用的黑色金属大圆筒,不过事实上这种桶并非传统上原油交易中使用的桶。

用桶来做石油交易的单位是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当美国人刚开采出石油时,就是用木桶来运输这种黑褐色黏稠的液体。当时统一规格的木桶相对容易获得,因为装酒用的就是这种大木桶。人们用马车装上油桶将石油从开采井边运往码头,一辆马车往往能装8桶油,每桶装42加仑原油(1美制加仑等于3.79升)。

后来由于输油管道的出现,以及诺贝尔家族——这个家族更为人所知的是其中一员发明了炸药并创立诺贝尔奖——在里海油田率先引入了散装油轮,木桶在石油运输中用得越来越少。但在石油交易中出于方便,还是将“桶”作为常用单位。美国石油生产商协会在1872年确认42美加仑容积的木质桶作为计量和交易的统一标准单位。又过十年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矿产署代表联邦政府正式承认这一标准的法定地位。由于当时美国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原油,美国用桶的计量单位也成了世界标准,一直沿用到现在。

因此桶只是石油计量单位,在十年前和现在都不再用那种密封木桶来装原油,也很难衡量桶是否跟着油价涨跌。

木质的油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于人们见到过的那种金属圆桶,是最初由德国人在二战前夕发明运输油料的容器,一般来说容量是200升。这种桶是纯粹的工具,而不是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单位,因此桶的涨跌也和油价无关——事实上以做金属桶的钢材价格看,现在和2008年的区别也不大。

但无论是早已消失的装原油的木桶,还是装成品油的铁桶,都会说:“油价比十年前贵的锅,我不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clementsun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