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234亿资金为何失控

2013年8月20日
[]人参与
  • 有交易员称,真相是外部资金违规借道光大证券自营通道做ETF套利。
  • 券商出租自营通道收取佣金是行业普遍现象。
  •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暴露券商风控缺口,暗藏风险隐患。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继续发酵,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8月16日,光大证券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一手“导演了”A股市场瞬间5%的涨幅后,这一中国资本市场上绝无仅有的乌龙事件就引爆了业界对于市场安全的讨论和反思。

光大证券对外宣称错误来源是,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光大证券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但光大证券称,当时只想买入8000万元。

然而,其中光大证券自营账户是否在拥有234亿元资金的前提下,才有出现上述乌龙指操作,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

据腾讯财经调查发现,光大证券能够在交易放大100倍的情况下顺利成交,说明其策略投资部的账户资金应该大于此次成交的资金,而这笔高达234亿元的资金极有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有资金”。

“券商自营业务的风控都是很严格的,每一笔交易的单子都会有买入价格的上限,光大证券此次错误操作,显然是绕过了风控合规部门”,一位长期就职于某券商的交易员对腾讯财经表示。

他认为光大证券此次乌龙指所涉及的资金,来源于外部资金借道光大证券自营业务通道进行ETF套利,而外部资金借道券商自营业务通道的操作,券商内部风控合规部是没有监管权限的。

“为了争夺客户,各个券商在为重要机构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市场研究、资产管理等服务业务外,往往还包括出租自营业务通道等在内的一整套方案,这在行业内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位交易员说。

绕开了风控合规部门监管的这一操作,显然并不合规,根据证监会规定,券商自营业务通道只能供券商自有资金使用。

事实上,证监会、交易所之前对此类违规行为已经有所掌握,多次要求各券商进行自查。目前来看,显然自查效果并不明显,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使这一潜在风险暴露无疑。

234亿资金与神秘的台湾人

16日上午,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巨量买入行为引发ETF基金自动购买成分蓝筹股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资金迅速跟进,银行石油等大蓝筹瞬时涨停,指数旋即大涨。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对其内部台湾团队开发的投资模型进行测试。由于忽视了测试环境为实盘交易系统,加之测试时,把拟买入3000万股误搞成3000万手。

据当时的爆料者分析,该部门的交易团队成员由来自台湾的人士组成。由于大陆股市和台湾市场每笔股票交易数量单位差异,光大证券原本模拟测试交易变成实盘买卖,实际交易数量被无形放大100倍。

通过腾讯财经进一步调查发现,导致市场异动的表面原因,其实背后还有更大谜团,事实上,这笔套利交易或许并不是光大证券自营业务部门的操作。

公司董秘梅键此前表示:“没有人想做70亿元,只想做8000万元,但两个系统出错,资金冲了出去,自动生成。账上根本没有230亿元。”

18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详细披露8·16事件操作细节,但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何8000万的申报买入额度,会演变成230亿元且最终成交72亿元的大单。

市场再度出现传言,称事实上是由台湾人操盘的500亿海外资金借道光大证券的自营渠道进入了中国股市。光大证券所谓的台湾团队所谓系统测试只是一个幌子,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一传闻快速扩散,有投资者称,“相信台湾巨额资金通过光大自营跑道套利的传言,其彪悍的操盘方式带有典型的台湾风格。”

据腾讯财经向熟悉券商自营业务的业内人士了解,外部资金借道券商自营渠道进行ETF套利,早就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多家券商“打擦边球”,通过出租自营通道,赚取佣金,招揽客户。

该人士分析,从光大证券对资金语焉不详的态度,以及对操作失误前后矛盾的解释来看,这一外部资金借道其自营渠道进行套利的情况更能解释其中的真实原因,而且,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只有进行套利的大型机构客户才说得通。

“对于通过ETF套利的机构来说,这样的资金量就不算大了”,他说。

另据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此番光大证券引发的股市震荡,说明ETF的净值和市场价格已经形成了套利空间。

不能说的行业秘密

光大证券并不是唯一一家向外部资金出租自营业务渠道的券商,事实上这一“服务”在业内普遍存在。

此次出现交易问题的是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据了解,该部门为光大证券在几年前为做一些风险中性业务设立的,其虽然属于光大证券的自营业务,但其是使用独立的套利系统,与公司的其他自营业务是相互隔离的。

在8·16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董秘对外界的回应,也证实了公司策略投资部门拥有独立的套利系统,风险不会传递到其他业务。

然而,令外界不解的是,同属于自营业务部门,为何要单独成立策略投资部,采用独立的套利系统,而且能躲过光大证券“行业第一”的风控系统。

据知情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为招揽大的机构客户,各券商在服务领域都会进行一定的“创新”,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可让客户获利的特色服务,其中出租其自营业务通道就成为很多券商吸引大客户的金字招牌。

“虽然并不合规,但证监会对此也没有明文禁止,因此多家券商开辟专门的服务通道,与自身自营部门和自营资金隔离,这是业内早就有共识但又不能说的秘密。”上述知情人士说。

就在上月,一则国泰君安自营席位总能抓住热点并踩准时点进行短线炒作的消曾引起业界关注。据分析,这一被冠以“敢死队”称号的交易单元,是著名“私募一哥”泽熙投资徐翔的专用席位。国泰君安正是将其自营席位出租给了徐翔操盘的泽熙。

向机构客户出租自营渠道,早就成了券商暗地里操作的经纪业务之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光大证券一方面对公司严格的风控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对外界的质疑又只能支支吾吾。

“光大证券出租自营业务通道严格讲是违规,因为原则上这只能供自有资金使用,加上此次事件外部资金本身比较敏感的身份,光大证券只能另寻其他借口掩盖真相。”某券商交易员分析说。

券商风控缺口暗藏风险

如果真如上述几位知情人士所言,各券商在去年以来主要业务经营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借创新之名,暗地在监管政策暂未触及的风险领域开展相关业务,那这次光大证券8·16事件所暴露出的行业问题必将引起证监会的重视。

据腾讯财经了解,以出租券商自营渠道业务为例,租借这一渠道的资金规模通常数十亿起,几百亿的规模尚属平常,甚至多达近千亿的资金规模也曾有过。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在券商风控合规部门没有监管权限的情况下,在中国资本市场活跃,其风险可想而知。

而几家券商通过提供这一服务通常与其他服务业务打包销售,该业务佣金比例也往往难以计算。

针对券商创新业务存在的风险,证监会也曾多次要求各机构进行自查,做好风控,然而这一效果显然并不明显。

上周五,针对光大证券乌龙指引发的股市震荡,证监会宣布正式立案调查。华尔街日报认为,这一调查必将使中国其他证券公司受到殃及。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在光大证券停牌公告后,国内另外两大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当日跌幅较深,并在之后的交易日延续了这一下滑趋势。

实际上,无论是操作失误,还是模块故障、程序交易的连锁反应,抑或是外部资金借道券商自营渠道进行套利,“8·16事件”的骤然发生,都将A股先进交易环境与参与者落后风控制度间的矛盾暴露无遗。

十年前,因公司治理结构紊乱,风险意识差,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包括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在证监会开展的一轮券商整顿中纷纷出局。

如今,8·16事件再次暴露了券商行业的诸多弊端,目前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程序化自动交易在国内各金融交易系统内的应用率已非常高,程序化交易在金融领域异常波动的情况下暴露出的失控令人担忧。

据证监会相关人士向腾讯财经透露,光大证券乌龙事件很可能引发监管部门对证券业量化投资等创新业务的整顿规范风潮。(腾讯财经 王月 发自北京)

分享到:

本期作者

阅读排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