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霸王条款升级暴力催债

银行本以“霸王条款”著称,如今又委托催债公司向市民追债再次引发争议。催债公司容易与“黑社会”联系在一起,而且私自把客户信息透露给第三方,让本来拥有合规催债权力的银行自毁长城。欠款纠纷根源在于银行盲目扩张和缺乏风险控制,是银行自己把自己逼到和“黑社会”联手地步的。更大的威胁在于上市公司三季度应收账款激增,这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而银行却没有找催债公司帮忙…[评论]

背景

66%的中国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应收账款出现同比增长,其中在上一季度中增长了近1/3。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高于二季度末0.9%的水平。来自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真实不良贷款率高于账面不良贷款率。

银行雇“打手”催债 追债公司不择手段
2012-11-05 第716期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银行外包催债无罪 风险却难以控制

追债公司常与黑社会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即使抛开欠债还钱这一最基本的契约精神不谈,银行也确实拥有合法正当的催收债务的权力。不过催收机构、手段和方式是否合法,以及其中不正当的利益关系却成为难以控制的环节。很明显,普通客户是整个环节中最为弱势的一方。

银行催债“涉黑” 客户隐私难保证

最近中行、建行和南京银行等多家分行公开承认与第三方催债公司合作,向信用卡欠款用户追债,让银行又惹上“涉黑”争议。

不可否认,银行与催债公司合作确实能够起到提高催债效率的作用;尽管根据银监会的规定,银行可以选用催收外包机构,实施审慎的催收外包行为。

但在公众印象中,民间催债公司常跟“暴力”、“耍狠”、“言语威胁”等行径联系在一起。它们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涉黑”也成为其形象污点。当银行雇佣它们来追债时,谁敢肯定,它们不会采用非法手段,逼迫当事人就范?

再者,在未经客户允许的前提下,私自将其信息透露给第三方,无疑违背了替客户保密的原则,侵犯了公众隐私。对银行来说,客户隐私,非经许可不可泄露;否则,极易成为他人的牟利工具。

“上帝”变本加厉联手“黑社会” 银行自毁长城

一直以来,银行以各种霸王条款让人深恶痛绝,此前各种的乱收费已经让民怨载道,最近从“ATM吞吐间,银行变脸”,到全额罚息,更是被人民群众授予“银行才是上帝”的“荣誉”称号。

如今银行与合法性存疑的讨债公司合作,已是极大的角色错位;侵犯隐私,更是逾越了法律的边界。当银行屡屡越过权力的边际,漠视法律的限制,将客户一次又一次逼到墙角,让银行业苦心经营起的信誉资本、社会信任再次碎了一地。

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银行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和对风险控制不足造成的。推销信用卡的时候来者不拒,甚至使出百般解数来拉拢客户,并鼓励客户透支,等到客户还款出现了问题,则立刻由“笑脸相迎”变成“暴力威逼”,如此前恭而后倨,银行“变脸”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况且一旦客户无力偿债,就找第三方催债公司合作,本身看起来是一种提高追债效率的做法,实际上却是浪费资本支出,因为这些风险原本是可以控制在问题源头的。

让银行头疼的,除了当这些信用卡客户外,三季报显示,那些应收账款激增的上市公司才是银行资产质量风险中最大的苦主。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激增 为银行埋下隐患

银行从霸王条款升级暴力催债

三季报显示,中国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应收账款平均增加了逾60%,这些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已经成为困扰上市公司的致命问题之一,更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增加了不确定性。

上市公司普遍遭遇“打白条”

标普资本智商数据显示,66%的中国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应收账款出现同比增长,在上一季度中增长了近1/3。虽然随着销售额的增长,应收帐款也会增加。但问题在于,这些公司的收入在过去一年中仅增长了1/4,在上一季度中仅增长1/10。

当前整体处于经济低迷时期,原本推迟付款情况发生也属正常。不过,应收账款增幅超过销售额增幅,很难说企业的应收账款最终能否收回。

三一集团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打官司,但其旗下公司三一重工则遭遇了困境,该公司前三季应收账款增加了83%。目前来看很难寄希望于经济突然之间转好,公司悉数收回应收账款,而捆绑在统一条资金链上的银行,其焦急的心情可能尤甚三一重工。

银行资产质量隐忧:不良贷款双降时代结束

公司遭遇“打白条”关银行什么事?企业资金链上银行早就被拴得紧紧无法逃脱。公司收不回欠账,银行就收不回贷款。这样的款项不能按时收回,影响可比几张信用卡透支逾期不还钱大得多了。

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3879.33亿元,较二季度增加100.24亿元,较年初增加180亿元。也就是说,三季度单个季度的增加额,就超过了上半年两个季度,显示不良贷款余额总额增加之外,增速也在加快。

不良率方面,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高于二季度末0.9%的水平。这些数据证明,银行已经受到了来自企业应收账款增加方面的影响。

所以倒是建议银行,与其找信用卡用户追债,不如帮上市公司催债,这对其资产质量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三季报显示,银行的风险正在积聚,或许未来的日子会更糟糕。

银行为放贷冲动埋单 不良率自己人都不信

钢贸商风险只是银行风险冰山一角

银行正在为自己当初的放贷冲动付出代价。确实,在2009年的那轮放贷狂欢中,谁放少了、谁放慢了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出来混总要还”的江湖定律并不是黑社会大哥故意耍酷才说的。这个道理银行恐怕比别人理解的更深一些。

为四万亿放贷冲动埋单 业绩增速放缓

近年来中资银行的利润增速一直非常高,这主要得益于2009年扩大贷款投放规模给中资银行带来的丰厚利润。那时候银行常说,明知道会有风险,但谁放少了、谁放慢了,谁才是傻子。银行都明白,那时放出的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在未来几年给银行带来头痛的问题,这是因为利润下滑令当年贷款的企业难以偿还款项,而很多银行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暂时还不太可能产生收入。

三季报业绩显示,16家上市银行实现17%的平均利润增速,虽然在整个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独树一帜,但比起此前动辄20%以上的利润增速,银行无法回避业绩增速放缓的现实。银行业绩周期性较强,经济下行环境下,各指标都有下降趋势。对银行来说最大的纠结在于,如果政府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可能会重现上一轮业绩增长的胜景;但同时会为未来埋下更大的地雷。

此时银行却发现后院起火了。三季报显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出现了下滑。10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幅遭腰斩,最高者降幅超过九成。上半年,银监会和发改委对银行收费的整顿,对中间业务收入来说是雪上加霜,特别在中小企业的各项收费上。

好消息是,银行盘剥老百姓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当然,还可以再小一点。

不良率数字连银行自己人都不信

根据腾讯财经此前的报道称,虽然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不到1%,但来自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真实不良贷款率高于账面不良贷款率。

无论是经济下行,还是来自监管层的收紧政策,银行自己业绩不好,还是要找自身原因。但事实上,银行似乎还是没有吸取教训。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报告显示,中国钢铁贸易商可以用钢铁库存为抵押从银行拿到贷款,他们甚至开始以不存在的抵押品为抵押、或将同一批库存用于多次抵押来获取信贷。如此一来,银行就要面临的钢贸企业贷款违约风险。而这也许只是银行风险的冰山一角。

看到这些,不由得让人想到,难道真的是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吗?对于银行这样以精明著称的部门而言,只能解释为对利润的追求已经到了一种疯狂而盲目的地步,而风险控制却做的远远不到家。

虽然钢贸商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来自温州地区银行的问题,则是已经摆到台面上来了。9月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至3.27%,远远高出全行业0.97%的水平,这已是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连续13个月上升,并继续创出10年来的新高。惹得一位国有大行负责人称,银行也许还需过上两三年的“苦日子”。

普通客户惧怕“黑社会”背景的催债公司,会很快把欠款还上。但面对更为强势的上市公司或者其他部门和机构,银行的强势不再,这让银行只能有苦说不出。与其最后自己来为此买单或者美化报表,不如早在开始就控制住风险。

结语

目前经济形势并不适合银行继续大规模扩张业务,银行还是老老实实本分地做好风险防控,别再等出事之后找催债公司帮忙了。

关键字解释

催债公司

催债公司是专门为某些机构或个人催讨欠债而成立的公司。其中一些公司为了催讨的业务,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银行委托社会上的催债公司进行催债,一方面涉嫌泄露银行客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另一方面,这些社会化的讨债公司为了追讨成功,往往会采用一些诸如骚扰、恐吓甚至是暴力手段,严重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专题

有钱就能当银行行长?

这种严重违规揽储的管理乱象不仅将银行是否垄断经营的争论推向前台…[详细]

银行不再是地方政府提款机

其实市长与其指责银行暴利,不如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摆脱对投资拉动经济的依赖…[详细]

立场PK

你是否赞同本期观点?
0
赞同
0
反对

热点调查

你是否支持银行联合催债公司讨债? (必选)
你是否相信银行报表上的不良率数字? (必选)

微博观点

长沙晚报:银行催债竟然用上了催债公司,此举很是不妥。前恭而后倨,银行版“变脸”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风铃:讨债追债不是应该采用法律手段,难道法律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由“黑道”来解决?看不懂的中国,看不懂的法律。

骆小明:雇佣非法公司、泄漏个人私密信息,银行催债的做法与黑道无异。持卡人也别得意,你们先是违约,后是违法。

策划团队

联系我们

作者:毛木子
邮箱:neomao@tencent.com
策划:毛木子、张贾龙
官博:t.qq.com/cjgc
个人:t.qq.com/neomaomuzi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
出品:腾讯网财经频道

腾讯财经微信官号

腾讯财经微信官号

腾讯财经微信官号

  欢迎大家添加腾讯财经为微信好友,我们每日将向您提供最重要的财经资讯。可以通过扫描左侧二维码来添加…[详细]

往期回顾

相关评论

分享到关闭

分享按钮不再出现?

确定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