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迎来跨境淘金潮 中国大买家推高海外项目估值
编辑:邬静娜 | 作者: [0]人气 | 2016-04-01
本期作者 杨杨 旁观者,经常拎不清

跨境热潮在可见的未来并没有减弱的趋势,实际上因为中国医药市场的放缓而变得更为迫切。

医药投资迎来跨境淘金潮 (CC0)医药投资迎来跨境淘金潮 (CC0)

腾讯财经 杨杨 发自上海

跨境投资在医药领域正越热。

“至少有50家以上的中国医药企业,在努力做国际化方面的事情。”维梧资本(Vivo Capital)管理合伙人付山说。相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产品走出去,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兼并收购行为更为显眼。就在3月30日,人福医药(600079.SH)公告,5.5亿美元(约合35.63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药企Epic Pharma,LL。

尽管并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但从上海一地的数据中或可见一斑。政府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当地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健康医疗约占了总量的5%-10%,复星医药、上海微创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大交易,只是跨境潮流浮于水面的部分,资金打算做桥梁带入中国的产品、技术是更大数量的部分。

“中国的医药产业,最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付山说,这表现在医药品类的扩张,和现有品种的升级换代。而整个医药产业的一个共识是,产业结构的腾笼换鸟光靠自己来研发不可行,“走出去、引进来”是最现实的手段。

跨境热潮在可见的未来并没有减弱的趋势,实际上因为中国医药市场的放缓而变得更为迫切。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在第七届CHIC(China Healthcare Investment Conference,中国健康医疗投资大会)上说,医药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也进入了新常态。官方的统计数据,去年中国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9.8%,而2011年的增速还高达30%。

结果性调整以及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机会,资本已经敏感地捕捉到。美国医药巨头美敦力和中国合作伙伴设置了医药投资基金;在美国很少做医药投资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其中国基金的1/3布局在医药领域。而付山所在的维梧资本,新一期基金中不仅加大在中国的布局,其美国的投资案例很多也有中国视角。

中国钱带来啥变化?

“甚至五年前,欧美市场上,中国资本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买家。”易凯资本创始合伙人洪霭琳说。

5年后情况截然不同了,不仅很多“卖家”对引入中国买家、搭建一个跨境的JV(joint venture,合资企业)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甚至在美国本土融不到钱的医药企业找中国基金投资。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轮的跨境投资浪潮中,人福医药、复星医药等大买家替代了以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孔繁建说,美国本土的FA(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经常会找到投资基金,“有项目出售的,会问问有没有中国企业愿意买;或者有中方在竞购的项目,会问问中国投资人的背景怎么样”。

而找上门的美国医药企业,无论是投资基金还是药企,都多少有接触。“我们认为这是重要的投资机会。”斯道资本(Eight Roads Capital)合伙人林蕊说。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陆勤超解释说:这些公司立足美国市场可能并不具备投资价值,但如果带到中国来会有很大发展,“比如乳腺癌药品”。

中国资本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增加了一个活跃的买家,也直接推高了当地市场的项目估值,“估值难题”已经是投资人之间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卖方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增长有很大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买家愿意出高价,大量成本很低的中国资本正到处寻找海外资产。

中国买家的购物清单,几乎覆盖了医药领域的所有环节。中国庞大的需求市场,“几乎所有阶段的公司都有机会”。不过相对于收购公司,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基金都更倾向于“买产品和技术”。一个典型路径是,在海外市场找能在中国注册落地、生产、技术平台也能对接的产品和技术,然后和国内的市场、销售网络相结合。

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说,如果买公司就要面对处理资产、团队等等问题,“如果整合不利,可能买入的公司也就毁了”。

资本做桥梁,为何必要?

另一重原因,则是整体并购不容易做。

这也是中国买家在国际市场上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有些竞购案例中,中国买家的出价比第二名高了近40%,但最终还是没买成。”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基金人士说,原因就是卖家考虑到了操作的可行性,“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决策机制、决策速度、未来业务怎么联动整合等等”。

“整个过程就像是换肾,”付山说,不仅要找到合适的肾源,还要考虑手术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的排异可能。

然而即使是只买技术和产品,也不见得容易。“我们最初也只想买产品授权而不是并购,但对方不愿意。”方源资本董事钱晶说的,是上海科华生物收购意大利Technogenetics的交易。但在评估之后,上海科华觉得其实对方的研发中心是一块很好的资产,“收购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整个过程,“非常痛苦”。钱晶解释说,即使是和当地FA的沟通,也因为语言、商业逻辑不通充满了痛点。

其中一点是这家意大利公司此前的股东,是意大利当地一家药品公司,“掌门人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他的估值理念和买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最后的文件中,怎样能体现一般的商业逻辑、同时又照顾老先生的想法,“这花了很大的精力”。

为了推动整个过程,有时候甚至还要围魏救赵。截止目前,美敦力收购康辉的案例依然是医药行业里的典型案例。2012年,美敦力用了8.16亿美元全资收购了康辉医疗。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康辉医疗在此之前收购了一家美国关节置换方面的企业,将产品线实现从创伤、脊柱到关节置换的全产线覆盖,“这是收购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孔繁建说,这家基金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因为过程的困难重重,“桥梁”就变得尤其重要。即使是选项目、谈价钱,其中也充满了技巧。比如一个要价100块的项目,到底值50块还是300块?又能否以30块的加入投进去?“这牵涉到对技术、市场前景的判断。”孔繁建说。

为此,维梧资本在内部搭建了一个“桥梁(bridge)”部门,有两个合伙人勾连中美市场。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做了八九个跨境交易的项目。

“桥梁”的存在,对非医药出身的中国资本尤其重要。“制造甚至煤炭、钢铁行业的资本,正在寻找可以介入的新产业”,而抗周期、有前景的医药产业是他们看好的。“有四五家上市公司和我们谈过合作,”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人士说,希望以组建产业基金的方式,来帮他们在海外投资医药资产。但他拒绝透露是哪些上市公司,对这些资本来说,他们需要专业投资人来扮演“桥梁”的作用。

创新药的中国视角

海外市场持续吸引中国资本的另一块资产,则是创新药。但“中国机会”之下,这些创新药未来的路径可能是“从中国到世界”(from china for world),也可能是“从中国到中国”(from china for china)。

“我们只投资创新药。”健桥资本(iBridge Capital)管理合伙人魏建中说,没理由中国人不能用最好的药品。这家新成立的基金预计每年会投资6-8个项目,并以这些公司为平台整合海外的技术和产品。

“我们在美国的投资策略,也仍然是以创新类公司为主。”孔繁建说,只是这其中“中国视角”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比如他们投资的一款孤儿药(Orphan drug),患者主要分布在南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其中华裔尤其多,“每3万2千人中就有一例”。

而其在公开市场上的很多定增案例,也是基于这个思路。维梧资本第八期基金中,投资于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是其中一个策略,最新的案例是在香港市场上买入医疗耗材企业巨星国际(02393.HK)。其目的是借力这个平台,对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进行整合。而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往往买入的是新药开发公司,“这些公司上市往往是为了融资进行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付山说。

这是中国的医药产业用资金换技术进度的证明。但“中国视角”也是吸引这类公司拿有中国背景资金的重要原因。台湾东曜药业(TOT Biopharm Company Limited)就是这其中的一员,它最新一轮2400万美元的融资中引入有大陆背景的战略投资人,看重的就是“大陆团队、大陆资源和大陆市场”。

“中国本身已经是个很大的市场了。”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说,对新药开发公司来说,做好这个市场就足够生存。“创新药在中国的价格和国际持平”,更重要的是患者人群庞大。

从中国出发,可能是未来创新药的新路径。这也是诸多投资基金的态度:尽管原则上鼓励被投企业走出去,“但做好本土市场是第一步”。

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