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吐槽,陈欧砸钱的街电上演内讧
编辑:邬静娜 | 作者: 江晓川 [0]人气 | 2017-07-03
本期作者 江晓川

尽管共享充电宝行业被王思聪吐槽——“能做成(我)就吃翔”,但当街电遇到资本临幸,原有生态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

职场社交应用脉脉上,陈亮供职的公司依旧是充电宝租赁企业“街电”(全称: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他的职责是主管这家此前多次融资的公司的软件研发。

该信息已经滞后,5月的最后一天,陈亮拿到了离职证明,他和多位同事相继与这家风口上的公司解除雇佣关系。街电获得美妆垂直电商“聚美优品”(NYSE:JMEI)的大笔投资,是他们离开的导火索。

与街电签订最后的离职协议前,陈亮还以软件研发团队的名义在互联网上发表一篇檄文,实名指责前大股东背信,历数其种种不是。这一指责,让创立街电的前大股东“海翼”(全称: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倍感委屈。

这不妨碍新任大股东聚美优品在入主一个月内花掉3亿元,又表示将再注资1亿美元,帮助街电在充电宝租赁行业取得领先地位。

尽管这个行业被王思聪吐槽,“能做成(我)就吃翔”,但当街电遇到资本临幸,原有生态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新来的投资方有新的玩法,创业公司的“老人”又要何去何从?

陈欧投资入局后引发口水战

街电此前是充电宝销售商海翼的一个内部孵化项目。

海翼是一家以向海外销售充电宝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它希望在单纯的销售业务之外,在国内扩展些新的业务,这便有了街电。

2016年初,街电开始一场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验。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大多来自海翼,他们以创业的方式参与其间。

街电将安装有充电宝的机柜,投放至中南地区湖南省会长沙的各大商场。一个小型机柜装有6个或者12个满电的充电宝,供那些临时有充电需求的人们付费借走使用。

这一模式看起来不错:取用方便,价格不高,人们出门时不需自带充电宝。

但街电设想“一呼百应,很多人用”的盛况并未发生。项目进展不顺利,于是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又在分头做海翼的其他项目,“一边做,一边等”。

终于,“风口”来了。共享经济创业浪潮之下,这个被冠上“共享充电宝”概念的行业收获前所未有的关注。

街电获得投资机构的注资。首先是一线私募股权投资机构“IDG资本”和深交所上市公司“欣旺达”,投资金额“超亿元”。后来,聚美优品获得街电60%的股份,投资金额是3亿元人民币。

聚美创始人陈欧,一位曾因亲自出演自家公司广告,“要为自己代言”的80后创业者,踌躇满志地进军充电宝租赁业。

这些大笔的融资,一方面带来街电高速扩张,同时让其创业团队发生动荡。

聚美投入的大笔资金帮助街电高速运转:不断铺货以拓展充电宝租赁网络,“累计铺设机柜接近4万个”。其次是运营能力,街电此前仅在长沙一地运营,后快速拓展到更多城市。2017年5月份,街电“单日订单数超过13万。”这是街电提供的数据。

同时聚美创始人陈欧就任街电董事长,并带来他的嫡系人马,关键人事变动之一,即来自阿里巴巴“淘票票”的原源走马上任,取代街电原首席执行官王哲的位置。

街电的人事动荡在所难免。不过,与原首席执行官将所持股权变现后低调离任不同,软件开发团队的负责人陈亮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檄文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在原街电软件团队股权“还未落定”且对引入大股东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海翼引入聚美优品。

对陈亮以及与他“同在一条船上”的伙伴们来说,海翼执意引入聚美优品的直接后果是,“此前(海翼)许诺给大家的创业机会基本是白搭。”

在离开街电前,这位戴着一副全框眼镜的年轻人是街电软件研发团队的主管,领导不到10个人的软件研发团队。按照海翼新闻发言人张希的说法,在聚美优品入主前,整个街电团队大约50个人。这一说法与陈亮有所不同:50多人是2015年的数据,2016年项目暂停大半年,11月重启时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研发规模大约有20人 。

陈亮说,海翼曾向街电首席技术官严景及前首席执行官王哲口头承诺:管理团队将在街电持股20%,并在街电估值达到1亿美元时,再行给予管理团队10%的持股。这一承诺是激励技术团队“加班加点”工作的动力之一。

腾讯财经未能联络上严景及王哲证实以上说法。

在聚美投资街电之前,街电的股权由海翼(58.5%)、街电员工持股平台“海翼志远”(15%),欣旺达(12.5%)、IDG资本(11%)及自然人杨锦方(3%)分别持有。更早前,在欣旺达等投资者4月初公告入股之前,街电股权由海翼(80%)和海翼志远(20%)分别持有。

现实有所不同,在聚美优品购得街电占比60%的增发新股后,街电员工持股平台“海翼志远”占股比例被稀释至6%,与此前的承诺相差甚远。陈亮说,技术团队经过争取,拿到百分之四点多的份额。

然而,张希对于陈亮纠结于股权份额表示不解:“风口之下,才有后续的事情。” 当聚美优品入场,“我们拿到了3亿的运营资金”,张希问:对于一个项目来说,估值和资金,哪个更重要?按聚美3亿元人民币获得街电6成股份算,街电的估值已经达到5亿元人民币。

目前街电100%的股权,由聚美(60%)、海翼(18.4%)、街电员工持股平台“海翼志远”(6%)、欣旺达(5%)、IDG资本(4.4%)及其他部分少数股权投资者共同持有。

股权争夺:创始员工怒怼原大股东

面对陈亮的指责,街电原有大股东海翼倍感委屈:海翼认为自己理所应当选择最优的融资方案。

在资本运作上,海翼和包括软件团队在内的街电管理层均希望引入不同的投资机构,而争议双方有着明显不同的考虑。

张希说,第二轮融资中,海翼希望引入聚美优品,因为聚美优品不仅出钱,而且愿意介入街电的管理。在众多厂家进入这一行业的背景下,相较于做好产品,已经完成这一任务的街电须把精力放在运营与增值服务方面——“这是市场将重点考验的能力,也正是新引入聚美团队的优势所在。”

在海翼试图引入聚美优品之前,街电管理团队亦在寻找投资机构。

管理团队自行寻找投资者的背景在于,海翼此前向街电管理层承诺,在管理层主导获得投资机构注资后,海翼的角色更多是财务投资者,管理层将主导街电发展。

陈亮指,经纬创投此前愿意有条件地以1.5-2亿元人民币领投街电,配以其他机构跟投资金,总体投资额度与聚美的3亿元投资持平或者更高。经纬所附投资条件在于,希望海翼无偿让渡“百分之十几的股份”给予管理团队,以实现项目与管理团队更紧密的利益绑定。

截至发稿时止,经纬创投没有回应腾讯财经的置评请求。

代表海翼发言的张希回应,街电原管理层确有向海翼反馈,他们与某投资机构有所接触,但后者开出的条件让海翼有些为难,尤其是海翼“必须无偿转让”15%的街电股份予街电管理层这一条。

作为大股东,海翼“自然选择最佳方案”,张希所说的最佳方案,即街电引入聚美优品3亿元投资,作为街电的运营资金。更重要的是,海翼希望缩小其在街电中的占股比例,以便达到登陆主板市场的要求。

有知情人士向腾讯财经表示,当海翼在街电占股低于20%时,其可以采用成本法,而非权益法来处理其这一部分投资。这是两种用于记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简单来说,如使用成本法,当被投企业估值上涨,则投资视为增值;而使用权益法,被投企业的亏损将等比例计入上市公司账目。

在聚美优品入主后,街电估值5亿元,海翼依旧持有街电18.4%股权,价值0.92亿元。相比此前投入的约2000万元,海翼在街电中股权增值4倍有余。

在新三板挂牌的海翼,若想登陆主板市场,必须满足沪深交易所对申报上市公司的利润要求。当下阶段,海翼若继续为街电“烧钱”已不划算。反之,引入聚美优品,并将其在街电估值飙升后的投资增值部分计入公司账目,却是更现实的选择。

海翼发言人张希对腾讯财经证实,海翼正在筹划上市,选择大幅度减少在街电的股份确有财务方面的考虑。

巨量钞票能够将街电吹悬风口

在发布完讨伐海翼的檄文不久,陈亮等人与街电签署离职协议。

按海翼的说法,其拿出约600万元现金,回购了包括陈亮在内7位离职员工本应在2017年9月30日生效的海翼股权——这是他们将所持3/4海翼股权转为街电股权之后的剩余1/4,离职员工选择将其变现。

这一回购的背景在于:为激励员工,海翼此前曾授予部分员工海翼的股权。在投资机构入股街电后,原街电团队中有11人选择将所持3/4的海翼股份转换街电股份。那时,他们看好街电的前景,把自己定位为街电的创业者。

不过,已经转为街电股权的那3/4,也就是陈亮所讲,技术团队经过争取“拿到的百分之四点多的街电份额”(由街电员工持股平台“海翼志远”持有),并未达到兑现条件而无法在离职时兑现。按聚美入股时的估值计算,这部分股权的价值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除街电外,同样受到资本加持的玩家也在不断冲入这一行业:5月初,Hi电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光速中国领投;同时,小电科技也宣布获得了3.5亿融资,红杉中国和高榕资本领投。

在这一节点上,街电的动荡是否会造成巨大影响?陈亮说,原有技术团队离职后,“聚美得从头做一套自己的东西,想要很快切入行业肯定有难度。”而事实上,聚美之所以投入巨资成为街电控股股东,“快速切入行业”正是其所看重的。

陈亮同时表示,“该给的东西也都交给他们(聚美)了,他们要做当然也做得出来,但要求速度的话,不会像之前那么顺利。”在5月底,陈亮和另外6位研发团队成员与街电签署协议,正式离职。

陈亮告诉腾讯财经,在软件团队主要人员离职后,“硬件的核心基本也都走了。还有商务、运营,几个城市的经理。聚美优品和原源团队慢慢全接管了。”

与陈亮的想法不同,街电现任首席执行官原源说,技术将不是问题,目前街电的重点在于不断铺货,以拓展充电宝网络。此前聚美投入的3亿元人民币“已经快花光了,陈欧给我的KPI就是让我一个月花完。”

街电回应腾讯财经称,“聚美集团注资街电后,与原大股东海翼集团为街电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团队:除了聚美核心产品团队和海翼核心研发团队外,还注入了以阿里原源为主的市场团队,团队力量进一步增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欧表示看好街电发展前景,并将再行注资1亿美元。原源说,除了陈欧继续的资金投入外,“我们会去组一个盘子,希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能进这个环境。”

原源6月19日在一个公开场合说,“机柜月产量 80 万台。投放是和供应链相匹配,不会造成库存,生产出来多少,铺设多少。”但陈亮反驳:一台硬件成本1000块,80万台就是8个亿。陈亮认为,街电现在(铺货量)应该接近有2万台,较此前确有增长,但距离80万台相差甚远。

没了陈亮和他的伙伴们,街电受到的影响或许并不大。踉跄之后,巨量的钞票继续把它吹悬在风口。但风速是否有它宣称的那么快?

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扫描二维码,关注资本论,投资塑造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