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深交所:白手起家艰难启程 定名一波三折
[摘要]回首深交所创立的过程,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王健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深圳证券交易所创立的过程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是一条非常曲折、风风雨雨的道路。”
很多人探讨过深圳这座城市迅速崛起的奥秘,有人说是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有人说是高科技,有人说是民营企业与创新精神,也有人说,是让深圳奔跑起来的一台重要发动机——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0年诞生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如今坐落在深圳市民中心一侧,俯瞰着川流不息的深南大道,楼体上缠绕的一圈“红丝带”是在这里挂牌的2400多家上市公司的名称及愿景。与深圳这座城市一样,这家交易所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30岁的它已跻身世界交易所前列。回首深交所创立的过程,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王健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深圳证券交易所创立的过程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是一条非常曲折、风风雨雨的道路。”
白手起家 艰难启程
时间回拨到1988年,当时深圳特区成立8年,股份制改革拉开帷幕,深发展、万科等股票开始发行并在柜台交易。时隔40年,股票在中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统一集中的交易场所还未形成。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率团出访欧洲,为特区招商引资。
在伦敦举行的一场招待会上,英国证券投资和基金的负责人表现出浓厚兴趣,却面露难色,“我们不能直接投资企业,只能买你们的证券。”
这次考察让李灏下定决心要开办交易所。回来的路上他直接去了香港,找到时任香港新鸿基证券董事长冯永祥,请新鸿基协助制定深圳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有关证券交易的法规文件,并帮助培训人员。1988年11月,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组长是时任深圳市副市长张鸿义。
张鸿义:整个过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概括,就叫摸着石头过河。心里都没有底,所以当时市委市政府要成立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就是要研究这个事能不能干,如果能干的话,怎么干?
禹国刚: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李灏书记说了,要借鉴境外的公司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投资者保护条例,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于是我们就把这些英文资料,大约200多万字先翻译了。翻译之后,再整理成相关的筹备文件资料。
杨卓鑫:写完之后就送给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比如说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的领导看,看完之后,意见反馈回来,再由我收集,然后禹总重新再编,报给市政府。
资本市场的法规资料翻译、整理的工作稳步进行。深交所的筹备也在不断推进。1989年9月,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向市政府递交了成立证券交易所的申请。11月15日,市政府下达了同意的批复。证券交易所筹备组随后成立。曾经参与筹建深圳发展银行的副行长王健,被再次委以重任,调任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和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专家小组组长禹国刚共同负责筹建深交所。不过让王健意想不到的是,深交所的筹备更加艰难。
王健:什么都没有。托人情,筹备组终于找到了最初的办公场地,是国贸三楼的一间小仓库。
杨卓鑫:一打开门,里面全是些没用的旧家具,味道特别难闻,有很多蜘蛛网,特别乱,我们五六个人就自己先把办公室打扫干净。当时很多资料需要打印但找不到地方放复印机,旁边有个楼梯,有个防火通道,我们偷偷把门关了,在楼梯那打印、复印所有的证券资料。
资料打印了,再改,改好了,再打印,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次。这一张蓝图,描画的是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不知道画了多少张,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智慧。
杨卓鑫:有一次我在王健家里,两个人商量完事情后看电视,香港新闻播完之后有股市新闻,恒生指数多少点,成交有120亿。我说王总你看,它成交120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它呀?王总说,我们的股市一定会比别人办得更好,比别人发展得更强。
禹国刚:高西庆来修改深交所的一些业务规则、章程,就是在这一张小小的茶几上,我们两个人蹲在那儿,他拿一支笔,我拿一支笔,就那么改的。
法规草案、交易所章程、业务规则,包括指数编制等等,资料整理终于完成,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召集专家论证多次,最后定稿,印了一本书,叫蓝皮书,全称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定名一波三折
1989年11月,深圳市政府在给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批复中定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工作基本就绪,王健、禹国刚以及曾柯林等人去北京报批深交所开业一事。
禹国刚:金建栋,是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管司的司长。我说金司长,我们一切都搞定了,向你报告,深交所要准备开业了,而且我给他讲的全称,就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他说)老禹,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不行的,我给你改个名字。我说,改个什么名字?他说,叫深圳证券市场。我说金司长啊,这边挂个牌子叫菜市场,这边挂个牌子叫肉市场,我也凑个热闹,挂个牌子叫深圳证券市场,人家外国人看不懂。金司长说,老禹,你才不懂呢。他的意思没讲出来,其实我听懂了。姓资姓社可关系到政治问题,他就是不让那个“所”字出来,咱换个名,叫“深圳证券交易中心”。
于是,从1990年7月起,交易所正式更名为“深圳证券交易中心”。筹备组以往起草的所有文件又全部改名为“深圳证券交易中心”。不过,一个月后,一个偶然机会,禹国刚看到了香港媒体对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访的报道。
禹国刚:朱市长第一站到新加坡,接着去加拿大,最后一站是香港。到了香港,他就宣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年底开业。
由于有了上海的先例,深圳市政府同意更名申请,从1990年9月开始,再次还原到“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还没出生,名字就改了两次,可谓一波三折。
拍板开业
1990年,在筹备组紧张筹备的同时,深圳掀起了震动全国的股票热。深圳仅有的3家股票交易柜台已经无法满足交易需求,黑市交易应运而生。到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集中交易前,深圳已经有12个证券交易部,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王健:当时特区还没有真正开放,所以来的人不是特别多。但是传出去以后,这个效应又开始发酵了,都跑到深圳来,一票难求,来买股票的人越来越多,变得无序。
李灏:交易所一直不成立,黑市就多起来了。
王健:后来就发现市场实在太乱了,今天可以上一百元两百元,明天可以掉到一二十元,黄牛党拿着手机,在几个交易网点打电话,你那10元,我这50元,那你快买,我这赶快抛掉,一下赚40元。
深圳市政府不断出台措施整顿市场,而股票热依然愈演愈烈,令人焦急万分。已经万事俱备的深交所,却迟迟拿不到上级的批文。
王健:只要我们不出现,这个市场就是无序的。你想,只要一个地方有两个证券商,它的价格就是不一样的,可是交易所是集中竞价的,永远就是一个价格。
王健和禹国刚急了。他们直接找到了李灏。
禹国刚:当面汇报,李灏说,我以为你们没准备好呢?弄了半天是这回事,你回去,这事我后面会处理。
1990年11月22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副市长张鸿义及主管机关人民银行的领导一行,一起来到了深交所筹备组的新办公室——深圳国投大厦15楼。
禹国刚:李灏走进会议室,还没坐到沙发上,第一句话就说,“今天我们是来拍板的。”我说,“今天你们拍板,明天我们就开业!”
王健:我们所有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人员培训,场地设施,一切都弄好了,随时可以开业。
禹国刚:李灏说,“老禹,你不是跟我汇报,一切都准备好了吗?来来来,先给我们表演一下,看看再说。”我早都准备好了,红马甲也出来了。先上板竞价,拿油笔写白板。
在演播室,特别是模拟的电脑成交画面,你想想,谁见过?这时候赞同的人、反对的人都看得神了,所以瓜熟蒂落的时候到了,李灏就说,“你们看,一切都准备好了,干嘛不开呀?”
张鸿义:先是郑良玉表态,说要么咱们就抓紧时间开。李灏问,“鸿义你什么意见?”我说,“我们别无选择。”李灏说,“好,那就这么定,12月1日。”
禹国刚:“12月1日深交所开始集中交易,这件事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最后拍板定了,今后不再开会研究。”李灏说。
李灏一锤定音。8天后,1990年12月1日,这是一个周六,不少人早早地来到了深圳国投大厦15楼。没有仪式,没有市领导出席,甚至连深圳证券交易所牌子上的红布都没有摘下来。上午9时,王健和禹国刚在交易大厅摇响了开市钟,也摇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钟,清脆的钟声划破了寂静,场内的红马甲活跃起来。
伍德民:国投基金部温彤筠立马跑上去了,把卖单挂上去,我记得很清楚,深安达的股票25.73元,就挂这个价格,当时我第一时间也抢上去,把买盘挂出来,成交2手,成交完以后,禹国刚就立马组织照个相。
这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了新中国第一笔股票集中竞价交易的诞生。深交所就这样在没有拿到准生证的情况下出生了。
5个月后,1991年4月11日,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授权批准了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技术引领 开疆拓土
深交所从筹备开始,就致力于采用最先进的交易技术——电脑自动撮合,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不是一件易事。筹备组决定自主研发。然而,一直到了1990年10月,研发还没有任何进展。
王侯:我就坐不住了,立下军令状以后,我买了方便面和鸡蛋,把自己关在机房,搞了13个昼夜,一个人,把这个系统搞完了。
中国第一代电脑自动撮合交易系统雏形由此问世。它指引了深交所技术系统自主发展的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投入使用后,正式的电脑自动撮合系统也在进一步的开发中。借助深圳本地的电脑公司,深交所的技术团队昼夜加班,投入到全新的挑战中。
王侯:开发撮合系统,请别人开发,如果有问题了,责任是别人的;如果自己开发,有什么问题责任就是自己的。这个系统自己搞起来,不只是安全性好,而且之后的优化、升级,我们自己非常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培养了一支很强的队伍。
1992年2月25日,中国第一代自主开发的全自动电脑撮合系统上线。对于深交所来说,技术上先进,使得交易高效、“三公”原则被更好地执行。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王侯:深交所领导一开始定这个自动撮合系统,太正确了,因为它不光是个效率问题,它能100%、不折不扣地按照预定的交易规则执行。所以说,从自动撮合系统上线,中国的证券市场就上了一个台阶,上到了一个真正忠实、完美地执行“三公”原则的台阶。
深圳的股民了解行情比较方便,怎么让股票行情及时传到外地的证券营业部?深交所尝试用专线和分组交换网把行情送到全国各地。1992年7月1日,浙江证券成为全国第一家在当地接收深圳股市行情的会员,深圳股市行情由此开始向全国传送。
面对只会越来越大的交易量,必须要有更有力的解决之道。深交所技术团队的眼睛望向了蔚蓝的天空。卫星!他们想到了用卫星来传输行情数据。
王侯:对卫星通信,我们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一开始,你说咱们走这条路,真是没有把握,再加上有专线,又有分组交换网。市场发展得快,可以说是一哄而上,我们的条件跟不上,所以逼出了卫星通信。这样我就出来筹建卫星公司,同时组建通信网。
1993年4月13日,深圳股市行情第一次用卫星传了出去。这一年,是深交所证券交易技术和设施大提升的一年。1994年8月29日,卫星通信双向网正式开通。
王侯:深圳敢为天下先这个精神,在证券行业首先实现了。当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用卫星通信来解决异地报盘、撮合成交,再把成交数据传回去,把行情传回去。在前前后后几秒滞后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我们做到了,而且发展相当快,当时是亚洲最大的双向卫星通信网。
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圳股市飞速发展,彻底实现了从地区向全国的跨越。
向世界发出
中国资本市场声音
在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证券市场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宣传也在同步推进中。1991年7月,深交所创办的《证券市场导报》发行,这是我国证券市场首份理论刊物,面向全国宣传证券知识。1993年,深交所信息部成立,同年创建《证券时报》,证券市场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1994年,深圳证券信息公司成立。
李罗娅:信息部建立的时候,我们就搞巨潮互联网了。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讲,巨潮互联网就是在做大数据整理,整理加工之后向国外的路透社提供我们的行情。巨潮网当时是很先进的,互联网起步比深圳电信还早。
1992年2月28日,“深南玻B”在深交所上市。深交所通过美联社属下德励财经和英国路透社资讯传输系统,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传播股市行情。与此同时,深交所加快了股市信息在国内的传输工作,利用央视频道在国内传输深圳股市信息。
李罗娅:我是1994年找的中央电视台,通过央视传播股票行情信息,当时给他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最后答应给三秒钟的播放时间,一年付他们200万,就播我们收市的行情,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然后找各地的报纸,刊登每天收市行情,这个难度也很大,各地的报纸开始是很不愿意登,慢慢才推广开来。
荒土开垦和耕种的艰难,今天的人们只能想像。好在第一代的拓荒者,不缺的就是敢闯敢试的实干。
1993年1月5日,深交所新的交易大厅启用。李鹏总理视察深交所,并于次日题词:“努力办好深圳证券交易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新的交易大厅位于大剧院,西面是荔枝公园,当年股票黑市交易最活跃的地方。不过,喧嚣已经不见,绿树成荫,湖水静谧。证券市场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1994年底,深市A股达118只,深交所已拥有74家异地上市公司,496家会员,当年成交金额2376亿元。市场的根基初步夯实。
从1988年开始筹建,到1994年筑牢市场根基,创业者们艰难垦荒,悉心耕种,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深圳证券交易所这株幼苗逐渐长大。从柜台交易到场内交易,从手工交易到电脑交易,从一户一票到一手一票,从实物证券到记账证券,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在同股市隔绝40年之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条件下,深交所的初期发展成就令人振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券市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流年辗转,已至而立。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凝聚砥砺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共同祝愿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明天会更好!
口述人简介:
王健,1950年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副总经理、副理事长。
禹国刚,1944年生。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专家小组组长,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成员,曾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王侯,1946年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成员、首任总工程师,深圳证券通信公司首任总经理。
李罗娅,1950年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成员,原深圳证券信息公司董事长。
杨卓鑫,1965年生。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备组成员,现任职于深证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伍德民,1959年生。原有色金属深圳财务公司(有色证券)员工,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批出市代表。
(本文由深交所和证券时报记者吴少龙共同整理,深交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