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发改委:十四五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3月8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胡祖才,秘书长赵辰昕介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发布会要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新华财经)

引导一些地方和城市继续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和增加指标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扩大消费必须稳定扩大就业、保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当前尤其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促进居民消费的工作,要着力扩大商品消费包括大宗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绿色消费。在汽车方面,要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引导一些地方和城市继续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和增加指标,这有利于扩大汽车消费,也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月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2月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春节过后,投资项目开复工率、施工企业开工率均高于往年。进出口数据显示,1—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增长50.1%。从景气指标看,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6%和51.4%,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之上,表明经济保持扩张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一次五年规划中比重最高的。这些指标涵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 、托幼等各民生领域,充分体现了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计划报告草案中明确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确信,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场主体的努力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有把握实现的。

继续降低入户门槛 实现“愿落尽落”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要继续降低入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要放宽放开除个别特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实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籍制度制度,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

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经落户的还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着力促进全面绿色转型。重点要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个目标,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完善能源消费的双控制度,完善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储能协调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21财经)

缓解青年人住房困难,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在住房方面,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

“十四五”为什么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谈到,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合理的增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纲要草案》的处理方式有效兼顾了这两方面需求。

他还谈到,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要修订和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定出台海南、深圳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表示,今年要修订和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持续破除市场准入的各种隐性壁垒;制定和出台海南、深圳等放宽市场准入的特别措施。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对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能源资源和金融安全等作出具体安排。胡祖才说,总体看,纲要草案重点体现了“四个突出”:突出体现“三个新”的核心要义,突出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突出统筹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要求,突出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的项目支撑,提出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财联社)

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财联社)

发布会实录全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从目前情况看,2021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域外疫情输入风险,同时外部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此外,在政策、改革层面,2021年将如何支持经济复苏?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谢谢。

宁吉喆: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应当指出,2021年1—2月中国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稳定恢复的态势。从生产指标看,前2个月全国统调发电量、铁路装车数同比分别增长24.2%、16.5%。从需求指标看,今年春节期间零售餐饮消费比去年春节增长28.7%,比疫情前的2019年春节增长了4.9%。2月份电影票房122.65亿元,创造全球单月单市场票房纪录。春节过后,投资项目开复工率、施工企业开工率均高于往年。昨天已经发布了进出口数据,1—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增长50.1%。从景气指标看,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6%和51.4%,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之上,表明经济保持扩张态势。

同时,如你所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仍面临一些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但应当看到,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有许多是恢复中的问题,是通过发展可以解决的问题。你讲到,对外部输入的各种风险,我们必须积极防范、妥善应对,以国内主动工作的确定性来对冲国际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

大家已经看到,计划报告草案中明确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GDP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涨幅3%左右等。这些指标的提出,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考虑了疫情对经济轨迹的影响,考虑了年度之间平衡衔接,体现了瞻前顾后、区间调控的要求。可以确信,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场主体的努力下,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有把握实现的。我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一下政策措施。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必要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增长7.8%;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增长10%以上。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今年名义GDP增速可能较高,流动性要保持合理充裕。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比去年提高200万人,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

二是继续实施惠企纾困政策。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稳住了1.4亿户市场主体,就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在减税政策方面,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在金融政策方面,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引导银行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对受疫情持续影响的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在降成本方面,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再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

三是用好改革政策。改革既是动力,也是宏观政策的组成部分。稳增长促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改革政策要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深化放管服、企业、财税、金融、价格等体制改革。开放政策要加强支持保障,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住贸易规模和市场主体,促进外贸进出口量稳质升,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是明确科技发展和产业政策导向。科技是发展的动力,产业是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切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和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继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

五是注重需求侧管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发挥好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作用。这里重点讲讲消费。扩大消费必须稳定扩大就业、保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要看到,去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4%,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的实际增速,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制约。因此,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当前尤其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促进居民消费的工作,还要着力扩大商品消费包括大宗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绿色消费。在汽车方面,要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引导一些地方和城市继续放开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和增加指标。这有利于扩大汽车消费,也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45.6万辆,同比增长17.3%。在住房方面,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

六是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环保,有利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要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经达到了9.34亿千瓦,要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推进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培育壮大规模达数万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

封面新闻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请问今年在扩大合理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考虑和计划?谢谢。

宁吉喆:

去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投资功不可没。今年我们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补短板力度,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主要从五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为6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亿元,用于集中力量办国家层面的大事、难事、急事,积极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三农”和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建设。同时,今年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规模总体稳定,精准用于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有效投资。

第二,加大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力度。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去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第三,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重大工程方面,及时推进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交通水利重大项目。

第四,促进民间投资更好发展。去年民间投资保持良好恢复势头,全年实现了正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54.9%,潜力很大。今年要采取三个“进一步”的措施:一是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继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及补短板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能力,引导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降成本政策。三是进一步创新民间投资方式,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第五,加强项目储备和资金要素保障。主要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项目走在投资前”,今年将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全面梳理重点建设任务,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组织各地方高质量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准备。三是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等保障。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话题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在解决老百姓烦心事和操心事上,有没有一些新的、值得期待的举措?谢谢。

胡祖才:

五年规划既是“国事”,也是“家事”。《纲要草案》通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指标和政策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在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此次《纲要草案》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这些指标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这充分体现了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

在就业和收入方面,主要是推进更充分更有质量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扩大就业容量,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健全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要基本同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在教育方面,主要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流入地和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400万个以上,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实训基地和专业,培育一大批“大国工匠”。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支持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在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提高到3.2人、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健全全民医保制度,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失业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同时,强化对困难人群的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在养老育幼方面,主要是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纲要草案》回应社会关切,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由目前的1.8个提高到4.5个,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胡祖才

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新闻记者:

我们看到,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包括1亿非户籍人口落户目标顺利完成,包括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想问一下“十四五”规划纲要针对下一步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还有哪些针对性措施,如何确保这些措施到位落实?谢谢。

胡祖才: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强大国内市场的源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60%、45%,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19+2”城市群格局基本确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处在60%—70%之间,所以这个阶段还是一个较快发展的中后期,也是全面转型的关键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市落户,部分已经落户的还存在市民化质量不高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方面继续降低落户门槛,实现“愿落尽落”。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落户。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同时依法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三权”。

另一方面推动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一视同仁、应有尽有”。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推动非户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人地钱挂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分配同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等挂钩机制,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公共服务领域人员编制和设施布局。

第二,优化城镇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超大城市要推动“瘦身健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导过度集中的资源要素逐步有序转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三是与周边中小城市、郊区新城等联动发展,通过推进交通一体化,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大中城市要完善功能。就是要发挥大中城市综合成本相对较低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品质。

县城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乡头城尾”,是服务亿万农民的重要阵地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多数地区,县城仍是农民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的首选。现在县城建设中的短板弱项仍然很多,必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去年以来,我们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这里也包括特大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资金支持、有序开展示范带动。“十四五”时期要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镇化地区的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加强边境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4大领域17方面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宜居宜业。推动补齐群众需求强烈的公共交通、停车场、充电桩等短板,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运用数字技术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路透社记者: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如何推动围绕双循环、新格局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为什么2021年我们设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高于6%,是怎么考虑的?“十四五”为什么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我们在2021年怎么样防范由于去年宽松政策带来的资产泡沫、金融风险、债务风险?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 赵辰昕:

这位记者提到今年的宏观调控如何来平衡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我理解大概是这个意思。其实刚才宁主任回答问题时已经谈到了,我们既要底线思维,对预判的风险做好预案,又要加强及时的跟踪和研判,要相继调控,快速准确科学应对。另外,要坚定不移地改革,用改革来化解风险和挑战。借这个机会,我再把我们委今年要重点推进的一些改革任务给大家作一些介绍,归纳起来是五个着力:

第一,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国有经济领域,重点是要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推动已经确定的四批200多户国企混改试点。我们要打造一批新的标杆企业和典型的案例,要及时总结混改实践经验,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在民营经济领域,大家也很关心,我们重点还是要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要努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和障碍。我们还要加强对民营经济运行的监测,树立一批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着力推动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有三个方面,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要落实《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推动市场提质增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在要素高效配置方面,我们要继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在完善市场准入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要健全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今年要修订和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持续破除市场准入的各种隐性壁垒。制定和出台海南、深圳等放宽市场准入的特别措施。

第三,着力深化重点行业的改革。我点几个行业,电力行业要推动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要扩大电力现货交易试点,还要推动电网企业装备制造、设计、施工等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实。石油天然气行业要深化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的改革,要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而且要推动国家管网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不断完善政府原油、成品油储备的体制机制,铁路行业,深化铁路市场化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适度竞争。

第四,着力促进全面绿色转型。重点要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个目标,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完善能源消费的双控制度,完善清洁能源增长、消纳、储能协调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

第五,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刚才胡祖才副主任已经提到了相关的措施,我再简单归纳几句。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要健全各种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努力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另外,还要完善重要民生商品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还要促进养老托育服务的健康发展,还要改革和完善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靠这种改革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关于改革我就说到这儿。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 赵辰昕

胡祖才:

回答一下“十四五”GDP指标设置的表述。GDP历来是最具综合性、也最受大家关注的指标。《纲要草案》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实际上是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这是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充分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经过慎重论证、反复比选、深入研究作出的一次调整。我想,还是要全面准确的来理解这种表述。

第一,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这次《纲要草案》主要指标表中仍然保留了GDP指标,只不过是指标值的表述做了调整。

第二,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合理的增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纲要草案》的处理方式有效兼顾了这两方面需求。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大家也看到,《纲要草案》当中其他主要指标,比如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这些指标,和GDP是相关联的,这些指标给出了具体数字,这里面隐含了我们要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第三,我们通过多方面衔接测算,GDP增速保持在一定速度是有把握的,多家智库都进行了测算。但考虑到这五年内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有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相对于五年来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因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视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增长目标,实际是具体的数值在年度中确定。谢谢。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kelli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