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引领脱虚向实 做国有资本运营改革“标杆”

经济参考报2018-07-30 01:00
0评论 收藏

“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拥有逾18万亿元资产的地方国资重镇上海,在国内率先试点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2014年即确定上海国际集团、国盛集团为上海两大国资运营平台。其中,战略持有浦发银行、国泰君安等优质资源的金融国资平台上海国际集团,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中备受瞩目。

“必须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谋划和思考国有资本运营业务,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功能,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能级。”上海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傅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

从“管人管事管企业”到“优化配置管资本”

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市属国有独资企业,确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功能定位以来,着眼于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流动、控制、配置和预算功能,提升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竞争能力,努力打造以国资运营和投资管理“双轮驱动”为核心的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

傅帆表示,本轮国资国企改革,国资管理最大的变化,就是从穿透式的、事无巨细的“管人管事管资产”模式,转向借助于法人治理结构的管资本模式。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投资企业活力为中心,明确管理重点,精简管理事项,优化管理职能,改进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投资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的转变。

诞生于本轮改革之初的国资运营平台,正是此次管理模式转变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以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第一单——锦江航运与上港集团重组为例,港航联运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通过上海国际集团的运作,锦江航运整合进入上港集团,获得更多发展资源;上港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整合后航运竞争力更强,结构也更合理。这次整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无偿划拨方式,而是请专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定价,确定合理的转让价格,在市场上形成了非常好的反响。

上海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备、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票据、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近年来,上海国际集团发挥地方金融国资平台功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全力支持各类全国性要素市场落户上海,助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参与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参与发起设立上海票据交易所,参与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增资扩股,支持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新发展等,多个要素市场填补了国内空白,增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上海国际集团作为金融国资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上海核心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上海各类要素市场的建设,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级。”傅帆说。

目前,上海市属重点金融机构的国有权益,上海国际集团占64%。近两年,上海国际集团先后对浦发银行、国泰君安等进行资本补充,累计出资超过200亿元。包括出资148.3亿元参与浦发银行定向增发,支持浦发银行发行不超过500亿元可转换债券,增强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上海国际集团帮助国泰君安顺利解决“一参一控”问题,先后在上交所和港交所顺利上市;指导和支持上海农商行完善下属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债权重组与增资方案,协助其启动并完成定向募股工作,全力支持农商行资本补充和IPO工作。

傅帆说:“上海国际集团将利用金融国资平台促进资源进一步的进退流转,把更多的资源向优质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倾斜,提升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产业基金迭代 引领资本“脱虚向实”

今年6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上海国际集团牵头发起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签署投资意向协议。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将以母基金为载体,撬动千亿级的社会资本集聚长三角,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的资本。”傅帆说,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一期将聚焦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采用“442”的投资策略。其中,募集资金的40%将投资于“硬科技”子基金,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顶尖的基金管理人;另外40%的资金用于“完善产业链”子基金,发起成立若干个专项并购基金,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加速弥补产业链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剩余的20%资金将采用直投的方式,聚焦优势产业链中的“明星项目”,打造世界级的优质企业。

上海国际集团致力于成为服务上海金融发展战略、国资国企改革,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资本运营及投资管理领先企业。“上海国际集团从2009年开始产业基金第一轮投资,经过近十年耕耘,我们对产业基金运作的规律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傅帆说。

2012年2月,在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国际集团作为主发起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最大的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赛领国际投贷基金,总规模5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集120亿元人民币。赛领基金以境外直接投资方式,为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和项目融资提供专业化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提升国内企业对境外资源的利用及整合能力。赛领基金聚焦“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关注全球前沿科技领域,已投资的以色列Mobileye、香港商汤科技等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带动效应。

截至2018年3月,赛领基金的海外投资主体——开曼赛领基金的投资组合年化收益率达到33.3%。最近,赛领基金正在发起设立总规模300亿元人民币的二期基金,已吸引包括中国投资公司、中国国企结构调整基金、工商银行等大型机构参与。

傅帆认为,上海国际集团第一批发起的金浦、国和、赛领三个基金可以称之为1.0版本,2016年发起成立的国方母基金可以视为产业基金的2.0版本,这是上海国资系统第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母基金,完全从市场寻找人才、组建专业化团队、建立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母基金更强调资产配置,通过子基金寻找优质项目,同时能够在不同的基金当中产生协同,包括项目信息来源的协同、资金来源协同、对行业分析评估资源的协同、基金投后管理协同,进一步提升产业基金管理水平。

傅帆表示,上海国际集团发挥旗下产业基金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批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载体。上海国际集团主导发起或积极参与了上海科创基金、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上海国改基金、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自贸区基金等。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高效运营国有资本,引领更多的社会资本“脱虚向实”,支持国家战略在上海的落地和实施。

服务“五个中心” 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等举措加速落地,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入加速跑。傅帆认为,新的历史阶段,来自外资参股甚至控股的金融集团的竞争将倒逼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提升其综合能力,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活力。“作为金融国资平台,上海国际集团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金融投资优势,以创新和务实举措,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持金融业改革开放。”

傅帆认为,随着上海地方金融国资规模的日益壮大,地方重点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成为上海金融产业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上海地方金融国资布局如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短板和薄弱环节,扬长补短,合理配置,实现战略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目标的统一,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防控金融风险,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研判、提前谋划、积极应对。

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上海国际集团牵头联合国盛集团、上港集团、国泰君安、上海信托、张江高科等产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于2017年9月共同发起设立了上海科创中心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资65.2亿元人民币。

作为第一支以“科创中心”这一国家战略命名的股权投资基金,上海科创基金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聚焦上海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重大战略项目和重要承载区,重点投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国际集团作为科创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帮助其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协助其储备潜在的子基金投资项目。截至今年6月末,科创基金完成9个子基金的投资决策,共承诺出资12.7亿元,可带动子基金投资114亿元,进而有望带动5-10倍社会资本投资上海科创项目。

在上海市金融办指导下,上海国际集团支持旗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于2015年底推出“科技创新板”,至今已有8个批次、179家企业挂牌,提供21亿股权和债券融资,有力服务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傅帆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上海国际集团自成立伊始就以服务改革发展大局为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服务金融国资布局优化,助力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上海国际集团将为上海增强“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新的贡献。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