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手握8万亿资金的6位银行资管老总将这么落地新规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7-29 14:00
0评论 收藏
原标题:新规后银行资管变革探讨:理念转型和能力建设要及时跟上 资管子公司需内外兼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方海平 上海报道

7月28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当日下午的新资管主题论坛聚焦于“新规后的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来自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

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推出,7月20日,各监管部门的执行通知或操作细则进一步落地,相较于预期有所调整和放松。新规及进一步调整后的细则规定之后,银行资管将全面推进整改和转型工作,其具体将如何一步步推,当前正在布局哪些工作?去杠杆的政策以及宏观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对于资管而言意味着什么?资管子公司作为未来运营资管业务的大方向,各家银行当前在做何种探讨和布局?

新规及细则全面落地,转型如何做?

建设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童文涛表示,现在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已清晰落地,适当的调整才把资管新规真正落地,继续推进,特别是在过渡期内怎样有序转型。对于新规的补充说明核心在两点:一是“实体经济”,非标有所放开,至少2020年非标在原有存量的规模下可以继续做;二是估值。这两个问题非常核心。“调整就是跟经济周期相一致,最后一定要落到实体经济,买信用债、做非标都是投资实体经济,如果货币只是流动性工具,就是骗局。”

兴业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顾卫平透露,最近半年更多的是迷茫,担心做的事情回过头来看又不合规,又成为压力和包袱。但现在与其说在这个时候那么悲观,倒不如说新规真正的开启了大资管的新时代。具体到转型,银行的理财在销售方面要跟上去;产品上,过去各个产品投资组合都是雷同的,今后在产品的设计方面确实要根据客户进行一定的细分,中高级客户、普通客户,从偏收益、偏流动性等;资产的配置,过去偏重于信用风险,忽视利率风险的管理,现在有较大挑战,要迎头赶上。

广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陈芳表示,去杠杆的方式和节奏正在作出调整,对于老产品的非标,期限错配方面需要再进一步的落实,新产品仍然是弱非标加上净值化的方向。以前说去非标,现在会说弱非标,未来的产品我们的非标一定是类信托的,不错配发行的。未来一定是以标准化的资产投资为主。再加上核算的要求,流动性肯定显著增强。新规的补充通知里采用摊于成本法是比较实际的。对于银行理财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公平化的对待我觉得迈出了一步。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介绍,招行已经在做一些转型过度的准备,比如,新规以后结构化存款和保本理财就不再归到银行理财规模里了,已经在内部安排,结构性存款已经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从规模的角度上来说大概6000亿已经开始转型。另外,在投研一体化的研究上已经着手布局了,成立了几十个人投研一体化做研究债券的小组。

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苑志宏表示,对照细则,银行理财转型难度非常大。一是理念上,包括战略定位、经营理念等,过去表外业务在模式上主要是作为表内业务的的延伸;第二个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变化对于全行业务的管理,包括跟其他业务的协同、配合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第三是产品上。另外,IT支撑,过去IT整个系统是围绕着资金池运作而搭建,未来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像公募基金一样覆盖全业务流程系统化,从IT到投研,到风控,到运营估值整个全流程系统化。上系统之后要利用金融科技成熟的成果,推动智能化的发展。

她还指出,转型期面对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情况更复杂。有两点建议,第一,有一定体量的银行,未来一定转型到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要进行全市场、全产品、全渠道的覆盖。小而美对这么大体量的银行意义不大,更追求的是大而强。第二,资管新规”下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差异化竞争。

对去杠杆和加杠杆的思考

一方面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较此前预期有所宽松,另一方面,近来货币政策对市场“呵护”有加,“风向”转变显著,去杠杆由此过度到“稳杠杆”。在这种过度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资产风险控制,以及根据资管新规要求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成为摆到各大资管机构眼前的问题。

童文涛指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频率越来越快,从原来的五、六年到三、五年,2016年市场还在加杠杆,监管太松,那时候企业债比国债利率还低,其实很多在体外空转。随后开始去杠杆,但是去杠杆到今天风向又开始变了,现在开始稳杠杆,调结构,背后的原因就是去杠杆导致目前风险太高,企业不敢投资,“所以不管是加杠杆还是去杠杆,其实都是整个经济的宏观运营紧密相关的。加多了有风险,去快了也有风险,杠杆和风险是天平的两端,需要很高超的平衡艺术。”

顾卫平说,“资管新规”一出,对社融增量的影响很大。 这当中需要考虑的是,作为一个规则来说怎么样来平衡风险与服务实体的关系。目前的细则出来以后有些方面还是有点迷茫。因为,现在的理财产品扣除结构性存款和保本外,21万亿到22万亿。它的投资组合当中大概16%左右非标,债券应该有45%左右。但如果按照新规转型,各家银行都发行“T+0”高频产品,按15%计算就有3万亿规模,难以直接进入实体经济。

他认为,理财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回归资管的本源,真正的回归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但是目前的新规要求,实际出来的效果未必能达到这一初心。



银行资管子公司展望


对于大型银行而言,以资管子公司的模式来开展资管业务是既定方向,资管子公司运作之后与现行部门运作有何不同,目前各家银行在子公司在进行哪些筹备工作?

陈芳表示,对于子公司,关键是将来银行资管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资管公司之间将来是什么样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主要还是优势互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配置与投资的双支柱”。

他认为,银行的特点是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传统优势,将来在权益和量化方面、策略选择方面要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将来的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即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这个产品的波动。这一点做起来很难,尤其未来是以标准化的资产为主,关于非标配置需求大,相信随着过渡期往下走,有些监管政策也会适时的作出调整。

魏青表示,总体上,招商银行从上到下决策机制不会因为成立了子公司反而内部协调更弱,招商银行做子公司,主要是看好财富管理非常大的空间。子公司作为一个资管机构最核心的就是两块:一块是产品够不够好;另一块是产品有没有人买。

她还透露,招行目前正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可以通过属性的区别和模型的配置达到最终效果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模型会非常有用,可以把风险收益比作为限定指标,风险收益的模型之下固收配多少,非标配多少,股票配多少,甚至还有一些别的商品或者衍生结构。未来银行理财的客户大部分诉求是相对稳定的回报。

苑志宏认为,未来子公司与现在部门运作会有很大差异,因为过去跟分行或者其他业务条线相比,资管跟它们的交集主要是两块:一块是非标的投资;还有一块是资金端、负债端,主要是通过零售条线来推进理财产品销售。未来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这两块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未来子公司的运作第一要立足于本行,又不能限于本行。第二要内线作战加上外线作战,不应该局限于自己本行的客户。“如果光看银行存量蛋糕怎么分也分不开,你多了他就少了,一定会很难受。我觉得还是要跳出这个到外线去作战,因为整个市场太大了,未来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增速在增长,”据其透露,华夏银行现在也在启动代销,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充分的做大蛋糕。

此外,陈芳在论坛期间透露,广发银行行内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已经审批通过成立资管子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50亿。陈芳表示,相比于其他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在非银金融机构牌照方面相对滞后的。对于银行资管子公司,关键是将来银行资管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资管公司之间将是怎样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我觉得还是优势互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配置与投资的双支柱,要有对于政策和市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才有竞争力。”


蔡涛:补齐四方面短板深挖四大优势 在“二次创业”中取得先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方海平 上海报道

7月28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

当天下午的“新资管”主题论坛聚焦新规后新规后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蔡涛在该场论坛的致辞中指出,在行业格局发生较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类资管机构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特点,整合交叉重叠业务,实现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

蔡涛认为,这些对银行资管机构来说更加紧迫。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能够把握新的机遇,找准转型的方向,抓紧补强自身的短版,进一步深挖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取得先发优势,是当前银行资管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补短板,蔡涛认为,有四大方面的短板需要抓紧补齐。一是补投研短版,相对于公募基金和其他市场化的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在投研方面差距明显,需要尽快建立符合银行资管特点的投研体系,补齐投研短版,以投研引领,实现业务的转型和蜕变。

二是补齐产品短板,可以预测未来行业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丰富的产品体系。为此银行资管需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新规和细则的要求加快新产品体系的布局,形成全市场配置,全渠道覆盖,全产品形态完整的产品体系。通过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占领市场先机。

三是补齐管理短板,过去的模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市场化投资占比的提高,以及产品净值化的要求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包括尽快完善与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大的系统支持和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撑,以及适应业务发展资产管理模式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是补齐人才短板,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与公募基金等市场化的资管机构相比,银行资管的专业化人才依然是稀缺的,需要加大市场化人才引进力度,并且建立市场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领先的人才机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人才高保有力。

蔡涛表示,除了补齐短板以外,银行资管还需要深挖优势。一是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细分客群需求,并且对特定类型客户制定针对性的销售策略,使银行资管业务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黏性。

二是深挖渠道优势。资管产品设计的在好也绕不开分销的问题,银行资管需要充分利用银行天然的渠道优势,不仅需要利用银行自身各分支机构,也要充分利用各类合作金融机构的代销系统,拓展销售渠道。在销售中需要利用大数据支持,采用高级分析工具和数字化工具,提升销售的精准化程度,实现精准营销。

三是深挖协同优势。协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内部各业务条线、板块和部门之间的协同,通过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发挥子公司的优势,拓展业务边界,扩大客户资源网络。

四是深挖非标优势。非标投资是银行资管的传统优势和强项,资管新规的细则进一步明确了非标投资的政策要求,有利于银行资管通过适当的非标投资继续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资管下一步应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非标投资的发展路径,保持区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独特的优势,其中最关键的前提就是要找到合适的中长期稳定资金。

除此之外,蔡涛还建议,转型过程中要树立几个观念:一是真正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客户需求作为驱动产品转型的起点;二是树立大产品的理念,即形成核心产品+附加功能+增值服务一整套的产品价值体系;三是树立真正的投资理念,在未来从标准化配置管理到真正投资管理的转变,在投资理念上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由持有向交易的转变,同时更需要在风险控制上实现由传统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向市场化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挖掘和发挥银行大类资产的配置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