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新规后银行资管变革探讨:理念转型和能力建设要及时跟上 资管子公司需内外兼战

21世纪经济报道2018-07-28 23:15
0评论 收藏

7月28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当日下午的新资管主题论坛聚焦于“新规后的资管变革以及竞争力再造”,来自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

4月27日,资管新规正式推出,7月20日,各监管部门的执行通知或操作细则进一步落地,相较于预期有所调整和放松。新规及进一步调整后的细则规定之后,银行资管将全面推进整改和转型工作,其具体将如何一步步推,当前正在布局哪些工作?去杠杆的政策以及宏观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对于资管而言意味着什么?资管子公司作为未来运营资管业务的大方向,各家银行当前在做何种探讨和布局?

新规及细则全面落地,转型如何做?

建设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童文涛表示,现在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已清晰落地,适当的调整才把资管新规真正落地,继续推进,特别是在过渡期内怎样有序转型。对于新规的补充说明核心在两点:一是“实体经济”,非标有所放开,至少2020年非标在原有存量的规模下可以继续做;二是估值。这两个问题非常核心。“调整就是跟经济周期相一致,最后一定要落到实体经济,买信用债、做非标都是投资实体经济,如果货币只是流动性工具,就是骗局。”

兴业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顾卫平透露,新最近半年更多的是迷茫,担心做的事情回过头来看又不合规,又成为压力和包袱。但现在与其说在这个时候那么悲观,倒不如说新规真正的开启了大资管的新时代。具体到转型,银行的理财在销售方面要跟上去;产品上,过去各个产品投资组合都是雷同的,今后在产品的设计方面确实要根据客户进行一定的细分,中高级客户、普通客户,从偏收益、偏流动性等;资产的配置,过去偏重于信用风险,忽视利率风险的管理,现在有较大挑战,要迎头赶上。

广发银行资管部总经理陈芳表示,去杠杆的方式和节奏正在作出调整,对于老产品的非标,期限错配方面需要再进一步的落实,新产品仍然是弱非标加上净值化的方向。以前说去非标,现在会说弱非标,未来的产品我们的非标一定是类信托的,不错配发行的。未来一定是以标准化的资产投资为主。再加上核算的要求,流动性肯定显著增强。新规的补充通知里采用摊于成本法是比较实际的。对于银行理财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公平化的对待我觉得迈出了一步。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介绍,招行已经在做一些转型过度的准备,比如,新规以后结构化存款和保本理财就不再归到银行理财规模里了,已经在内部安排,结构性存款已经准备从资管部移交到金融市场部。从规模的角度上来说大概6000亿已经开始转型。另外,在投研一体化的研究上已经着手布局了,成立了几十个人投研一体化做研究债券的小组。

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苑志宏表示,对照细则,银行理财转型难度非常大。一是理念上,包括战略定位、经营理念等,过去表外业务在模式上主要是作为表内业务的的延伸;第二个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变化对于全行业务的管理,包括跟其他业务的协同、配合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第三是产品上。另外,IT支撑,过去IT整个系统是围绕着资金池运作而搭建,未来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像公募基金一样覆盖全业务流程系统化,从IT到投研,到风控,到运营估值整个全流程系统化。上系统之后要利用金融科技成熟的成果,推动智能化的发展。

他还指出,转型期面对三个产品形态:老产品、过渡期产品和新产品,情况更复杂。有两点建议,第一,有一定体量的银行,未来一定转型到全功能、全能化资管机构,要进行全市场、全产品、全渠道的覆盖。小而美对这么大体量的银行意义不大,更追求的是大而强。第二,资管新规”下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差异化竞争。

对去杠杆和加杠杆的思考

一方面资管新规的配套细则较此前预期有所宽松,另一方面,近来货币政策对市场“呵护”有加,“风向”转变显著,去杠杆由此过度到“稳杠杆”。在这种过度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资产风险控制,以及根据资管新规要求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成为摆到各大资管机构眼前的问题。

童文涛指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频率越来越快,从原来的五六年到三五年,2016年市场还在加杠杆,监管太松,那时候企业债比国债利率还低,其实很多在体外空转。随后开始去杠杆,但是去杠杆到今天风向又开始变了,现在开始稳杠杆,调结构,背后的原因就是去杠杆导致目前风险太高,企业不敢投资,“所以不管是加杠杆还是去杠杆,其实都是整个经济的宏观运营紧密相关的。加多了有风险,去快了也有风险,杠杆和风险是天平的两端,需要很高超的平衡艺术。”

顾卫平说,“资管新规”一出,对社融总量的影响很大。 这当中需要考虑的是,作为一个规则来说怎么样来平衡风险与服务实体的关系。目前的细则出来以后有些方面还是有点迷茫。因为,现在的理财产品扣除结构性存款和保本外,21万亿到22万亿。它的投资组合当中大概16%左右非标,债券应该有45%左右。但如果按照新规转型,各家银行都发行“T+0”高频产品,按15%计算就有3万亿规模,难以直接进入实体经济。

他认为,理财最终还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回归资管的本源,真正的回归是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但是目前的新规要求,实际出来的效果未必能达到这一初心。

银行资管子公司展望

对于大型银行而言,以资管子公司的模式来开展资管业务是既定方向,资管子公司运作之后与现行部门运作有何不同?目前各家银行在子公司在进行哪些筹备工作?

陈芳表示,对于子公司,关键是将来银行资管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资管公司之间将来是什么样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主要还是优势互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配置与投资的双支柱”。

他认为,银行的特点是在宏观和固收方面有传统优势,将来在权益和量化方面、策略选择方面要多下工夫,通过合作构建和强化。将来的产品还是要符合银行的需求,即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尽可能的减少这个产品的波动。这一点做起来很难,尤其未来是以标准化的资产为主,关于非标配置需求大,相信随着过渡期往下走,有些监管政策也会适时的作出调整。

魏青表示,总体上,招商银行从上到下决策机制不会因为成立了子公司反而内部协调更弱,招商银行做子公司,主要是看好财富管理非常大的空间。子公司作为一个资管机构最核心的就是两块:一块是产品够不够好;另一块是产品有没有人买。

她还透露,招行目前正在研究大类资产配置,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可以通过属性的区别和模型的配置达到最终效果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模型会非常有用,可以把风险收益比作为限定指标,,风险收益的模型之下固收配多少,非标配多少,股票配多少,甚至还有一些别的商品或者衍生结构。未来银行理财的客户大部分诉求是相对稳定的回报。

苑志宏认为,未来子公司与现在部门运作会有很大差异,因为过去跟分行或者其他业务条线相比,资管跟它们的交集主要是两块:一块是非标的投资;还有一块是资金端、负债端,主要是通过零售条线来推进理财产品销售。未来资管子公司成立之后,这两块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他认为,未来子公司的运作第一要立足于本行,又不能限于本行。第二要内线作战加上外线作战,不应该局限于自己本行的客户。“如果光看银行存量蛋糕怎么分也分不开,你多了他就少了,一定会很难受。我觉得还是要跳出这个到外线去作战,因为整个市场太大了,未来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增速在增长,”据其透露,华夏银行现在也在启动代销,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充分的做大蛋糕。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