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加大长期保险布局:平安寿险上半年保费增21.61%
随着开门红承压效应逐步减退,保险业基本面及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上市险企在向上周期中交出了优于行业整体的成绩单,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近日,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相继发布上半年保费收入,4家险企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03万亿,同比增长12.71%。其中中国平安的半年度成绩抢眼,旗下寿险、产险、养老险、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9.6%,其中平安寿险业务增速为21.61%,优于其一季度及同业的表现,这源于平安的保障型产品的持续结构优化,及多年来综合金融、科技优势的“厚积薄发”。
据悉,行业基本面改善的一大背景在于,消费升级和国民保障意识正逐步形成和苏醒,保险需求不会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而降级,保障型产品特别是健康险将成为刚需。华泰金融沈娟团队表示,保险行业下半年压力较小,总体增速有望持续优化,监管规范和引导下预计全年价值成长稳健,上市险企估值超跌后已成优选板块。
保障型产品将成刚需
今年上半年,A股四大险企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突出万亿元,达1.03万亿,同比增长12.71%。
具体来看,中国平安实现原保费收入4079.98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平安寿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2891.2亿元,同比增长21.61%;中国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3602亿元,同比增长4.04%;中国太保实现原保费收入1911.2亿元,同比增长17.17%;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78.7亿元,同比增长10.83%。
申万宏源研究员马鲲鹏指出,在一季度年金险销售遇阻、代理人队伍脱落的双重因素负向循环下,二季度上市寿险一方面加大保障类产品的布局、弱化年金产品考核,另一方面加大对分支机构费用的投入,寿险新单拐点已现。
即便当今宏观环境充满挑战,如金融信用风险频发、中美贸易摩擦、汇率波动加大等,但保险行业依旧是“最安全”的板块。
在一份名为《保险行业的压力测试》的研报中,华创证券分析师洪锦屏指出,不管经济环境如何,已经形成的保障意识不会让人们轻易放弃保险产品,反而会提前做好对未来的安排。日本在经济陷入瓶颈之后的几年保费收入反而大幅增长也表明了这一迹象。
“领头羊”背后的逻辑
行业基本面持续改善,平安则在多项指标上继续扮演行业“领头羊”的角色,这不是偶然。
今年上半年,平安合计原保费收入、6月单月个险新单原保费收入、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6%、19.67%、78.31%,增速均高居四大上市险企之首,亮眼的业绩得益于平安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
据平安公告透露,今年二季度以来,平安寿险重点推动长期保障型产品,针对不同群体的客户需求,搭建并持续完善“基础+中端+中高端”分层级、全覆盖的保障体系,通过促活跃、高价值、高件均的多类型保障型产品,助力代理人产能和收入的提升。
“金融+科技”的双驱动战略,也为平安寿险业务开拓出更多的想象空间。据悉,平安在业内首创“智慧客服”,依托海量客户数据和AI技术,构建业务甄别、风险定位、在线自助、空中门店四大能力,大幅提升保全、理赔、核保的服务时效。70%的理赔客户可以实现30分钟内赔付,96%的投保可以实时承保。
此外,得益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相互渗透,相较同业平安寿险业务拥有了更为深厚、立体的竞争优势。
险企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再过一个月,上市险企就将进入“中报时间”。在申万宏源研究员马鲲鹏看来,保险行业短期改善趋势确定,长期龙头集中逻辑不变。建议持续关注二三季度公司推进保障型保险及代理人扩员情况,当前四大险企估值对应2018年PEV在0.7—1.0倍左右,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华泰金融沈娟团队指出,开门红承压效应已逐步褪去,持续推进的产品转型将推动保障型产品销售,19号文实施下各险企积极调整产品设计,新产品已实现完美对接,全年价值增长的趋势将逐步向好。
长江证券研究员周晶晶指出,从投资来看,市场走弱对于保险权益资产价值有所影响,长端利率走势不确定较强,但期限溢价或存提升可能,推动险企利差收益相对改善。当前估值较低,PEV在0.7—0.9间,不利因素得到反映,考虑到板块较优的长期成长空间和稳定的EV增长,当前配置具备绝对收益机会,建议积极关注板块配置价值,个股方面推荐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
汤巾《投资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