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医美大蛋糕获上市公司青睐 行业痛点催生医美App风口

第三方市场机构清科发布的《2016中国医美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医疗美容市场2015年规模为870亿元,2016年为1250亿元,2017年全年预计达到1760亿人民币,预测到2020年达到46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0%。到2020年,医美行业消费者总体数量预计将达到5000万,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自然也引来资本追逐。

6月底,艺星医疗美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艺星医美)正式提交赴港上市招股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业内已有不少医美行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登陆资本市场,不少上市公司也通过投资并购等手段切入医美领域。

而从业内看,在高额营销费用下,终端服务机构的净利率相比其毛利率要低了很多,而这也催生出医美APP这一新的风口。

受到资本青睐 实际上,业内有相当多的医美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登陆资本市场。《2016中国医美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1990-2016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共成功上市144家企业,筹资309.84亿美元。

当然,也有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切入到医美领域。

其中动作较大的如苏宁环球(行情000718,诊股)(000718,SZ)在2016年1月与韩国ID健康产业集团、韩国ID美容整形医院共同签署《框架协议》,双方计划成立合资公司,拟在中国地区设立经营整形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医疗研发事业、干细胞事业、健康检测事业以及其他美容整形医院相关业务。当年,苏宁环球又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上海伊美尔港华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80%的股权,并通过医美战略投资基金拟收购11家医美机构80%或100%股权,同时战略投资医美线上平台“更美”。此外,苏宁环球还与多方共同投资设立苏宁环球医美产业基金(有限公司),总认缴出资额为10亿元,主要投资整形医院及上下游相关标的。2016年一年苏宁环球在医美行业发起了多起投资或并购。

除了苏宁环球外,一些本身就属于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他们更多选择的是一些医美上游的耗材和器械业务作为切口。如双鹭药业(行情002038,诊股)(002038,SZ)、冠昊生物(行情300238,诊股)(300238,SZ)、华东医药(行情000963,诊股)(000963,SZ)、华熙生物(00963,HK)、昊海生物科技(06826,HK)等都有布局医美上游的玻尿酸业务。

此外,还有朗姿股份(行情002612,诊股)签署协议收购韩国著名医疗美容服务集团DMG30%股权这样的,直接并购医疗服务机构的案例。而在行业里也颇有名气的丽都整形、华韩整形也已经挂牌新三板。

7月18日,悦美创始人兼CEO向小琴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本次艺星赴港上市,说明民营医美企业已经在规模性、管理合规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可以避开内地市场的诸多局限,寻求更多元的融资市场。

她认为,资本可以加速企业的规模化,同时医美行业的变化也会催生给更多的并购,未来资本对医美行业的参与和作用会越来越大。

医美APP成新风口 不过,下游的医美服务机构也并非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暴利”。

根据招股书,艺星医美2015-2017年的毛利率分别高达50.4%、54.2%和53.3%,但其同期的综合净利率分别仅为3.2%、6.8%、11%。而在新三板挂牌的丽都整形、华韩整形、荣恩医疗等,毛利润都在50%以上,而净利润也均低于15%,最低者只有7%。

日常大量的营销费用,是众多终端医美机构高毛利低净利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艺星医美为例,2017年其销售费用为3.05亿元,占同期毛利润比例高达55%,在2015年与2016年,艺星医美销售费用占毛利润的比例更是超过了60%。

这种现象,也催生出了许多医美O2O的App。

悦美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医美App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机构的营销成本,也成为新的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对于线下医美服务机构来说,医美App出现后,获客成本降低了很多。

由于目前整个医美App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主要市场份额被为数不多的几家所主导。悦美副总裁庄海丽对记者表示,目前的医美App已经形成了两三家寡头竞争的行业格局,而在2015年之前,医美垂直App曾达到100多家。公开资料显示,新氧、悦美、美呗都在近两年有过新一轮融资,或是正在筹划新一轮融资。

庄海丽还表示,医美App带来的渠道创新、上游产品的升级和多样化、医美机构商业模式的变革、医生品牌的崛起等,都在影响着医美行业未来的格局。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