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私募发展风控究竟难在哪里?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私募想要长期存活下来,风控能力是核心。然而,国内阳光私募还很年轻,大部分私募管理人缺乏市场经验,当投资和风控产生冲突时,原来的风控机制能否落到实处,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外部不成熟 内部压力大

朝阳永续首席经济学家刘海影告诉记者,目前私募行业在风控上主要存在几大问题。第一个就是对于风控的态度不端正。他指出,资管的本源是受人之托,替人投资,信托人的职责应该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为托管人的最佳利益来做出最佳决策,不应该为自己的利益来做决策。但由于私募行业“管理费+业绩提成”的盈利模式,如果某一年管理人运气比较好,或者“搏一把”成功,会拿到很多提成,这无形中会放大某些投顾对风险的偏好而罔顾投资人利益。

第二点是行业还是太年轻,不够成熟,没有经验值参考,即产品的最大可能亏损没有参考对顾客的最大风险承受能力。这体现在目前对于私募基金业绩的过分追涨杀跌,“业绩好或者榜单上排前十的,受到投资人追捧;没排上就默默无闻。但排名靠前有时需要警惕,可能这家投顾产品涨幅大,风险也大。”在他看来,私募十大策略里面,除了股票多头,其它九大策略的净值亏损不能超过10%,这是投资者心理上能够承受的极值。股票多头型的策略则不应该超过20%,否则要收复净值需要赚33%,难度较高。

总之,刘海影认为,基金经理应该明白自己是承担了多大的风险来获得回报。因此,要尽可能建立正规、严格的风控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权与风控权的分离等。

实际上,今年私募生存的压力大,也让风控难度加大。好买财富投资总监曾令华告诉记者,目前私募风控成本高,小私募难以承担,在求生存中把更多的精力在业绩上。“最重要的还是业绩要好,所以很多精力是放在提升业绩上。”同时,北京川宝投资合伙人孙阳补充称,目前私募市场资金期限普遍较短,还没有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当市场不适合私募的策略的时候,资金赎回压力陡增,迫使私募增加自身的风险偏好。

业绩vs风控?

私募分歧大

当投资与风控发生冲突时,不同私募有不同选择。

有不少私募会选择牺牲风控。北京某小型私募风控经理直言,“公司管理上还是‘一言堂’,只要不是条文上、合同上规定的预警要求,一些限制老板想突破就突破。”但他也认为,一些大型私募通过其他方面来防控风险,“比如某百亿私募内部有比较完善的架构体系、机构化运营,他们可以不做止损,因为止损对他们只有束缚。因为他们之前的调换仓位、股票池、事前排雷等工作都做得非常完善,那样的话可以不要事后风控的束缚。”

上述百亿债券私募风控总监也指出,私募灵活度高很多,风控提出要求,但未必能够影响基金经理,某华东公奔私投资总监更是坦陈,风控体系不重要,“都是一家人,难道老板不能改规矩?风控总监不让改是要下岗的。看一家私募风控好不好,主要是看历史波动和回撤,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也有私募愿意牺牲部分收益率,来控制波动。深圳资瑞兴投资总经理汪忠远表示,风险管理是投资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不是两件事情。“就像游泳一样,等你知道爬不上岸了才去挣扎,那可能就来不及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lilyqiao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