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来了 你再也买不到保本的理财产品了
刚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意见》规定,合格投资者是指(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央行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为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对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给予适当监管激励。(注:市场之前预测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19年底。)
此前在4月25日,央行实施大面积降准,此次共释放资金近1.3万亿元,在置换掉9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后,净释放近4000亿元。在央行的表述中,这次降准意在优化流动性结构,对冲4月中下旬企业缴税带来的资金压力。但部分专家认为,此时降准可确保适当流动性,从而减缓冲击作用。
资管新规来袭 六方面从严监管
从近年来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来看,2012年后,得益于宽松的金融环境,该业务在2013年-2016年得到了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末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私募基金以及期货资管的合计规模为2014年末的2.5倍,广义资管规模已达100万亿元。
但在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诸多问题。
为此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会一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即资管新规)。虽然起初你或许并不太了解这份资管新规意味着什么,但全文长达上万字,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恐怕也能体现出它的重量级别。
具体来看,资产新规分为29条,其中主要内容包括:打破刚兑、净值管理、提高投资者门槛、严格控制嵌套、统一杠杆比例以及规范资金池业务等六个方面。
进入2018年,市场对于资管新规具体落地的关注逐渐升温。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再次把资管新规落地推向了高点。并且近日有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资管新规或将于4月底、5月初正式发布。
打破刚兑 保本理财转向结构性存款
此前我们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往往会先介绍一下几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和性质,一般情况下非保本产品的收益会高于保本产品,但其本金安全性却存在一定风险。这便让你有些犹豫,心里想要较高的收益,但又不想本金有何损失。此时理财经理会察言观色的告诉我们,非保本产品一般不会出现损失本金的情况,即使出现了,银行也会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但在资管新规中,明确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这就是说,银行以后不能再卖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了,如果非保本产品发生了风险,也要由投资者自己来承担损失。通过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保本理财规模已达7.3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理财的24.95%,发行机构多为中小银行。
具体分析来看,银行的负债端可分为表内和表外两部分,前者由存款、同业负债和保本理财构成,后者以表外理财为主,但由于表外理财不承诺保本,对银行不形成固定负债压力。
但保本理财在银行负债结构中可充当存款不足时调节负债的工具,如果资管新规落地,刚兑打破后,中小银行将面临负债结构吃紧的情况。不过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提前采取了措施,利用结构性存款来弥补这一空缺。
随着保本理财规模的缩小,结构性存款的发行规模和增速均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2月底,结构化存款规模已高达8.36万亿元,年化预期收益率在4%-4.8%之间,略低于之前的保本理财收益水平。
虽然短期内结构性存款可以替代保本理财,帮助银行实现主动负债,但并不意味着结构性存款是监管留出的口子,可以钻这个空子。尽管当前国内还没有出台有关结构性存款的相关监管文件和细则,但参考国际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来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显著严于普通存款业务,且不受存款保险的保障。
同时,在已有的结构性存款法律文本上,其多被称为“结构性投资产品”,而监管态度将其类比于理财产品来进行管理。因此,在当前净值化管理要求和资金偏紧的大环境下,不排除资管新规落地后,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管理规则也将随之而来。
但总体来看,银行不会将所有理财产品都回归表内,并用结构性存款来替代。一方面结构性存款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回归表内意味着受到MPA考核限制。因此,表内保本理财会向结构性存款转型,而表外非保本理财或部分回流表内,但大部分仍将按照资管新规在表外进行转型。
非标产品加速回表 净值产品成主流
近年来,在监管当局要求穿透式监管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逐渐向净值化管理过渡。而此次的资管新规中再次强调了净值化管理,要求金融机构要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这将使得银行理财可对接的非标产品规模进一步收缩,而非标产品也会加速从表外理财账户转移至表内的同业科目和应收款项科目。
其实,早在《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便针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可投非标债权的规模进行了规定。
就净值化产品来说,其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为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不承诺固定收益,实际用户获得的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简单来说,假设用户购买时产品的净值为1,则到了下一个开放日,如果产品净值变为1.2,则用户的收益就是1.2-1=0.2。银行会根据签署的协议书,在每日、每周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净值,投资者可以进行净值查询。
虽然此次资管新规的要求仅是体现在去通道、穿透式监管,但对净值型产品的要求引发了银行调整理财产品的结构。数据显示,在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2017年12月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激增,当月净值型产品共计发行146只,其中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112只,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34只,环比增幅70%和26%。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月底,中国理财网共有295只净值型产品登记发行,2017年同期仅为52只。
具体来看,2017年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规模为4.79万亿,而存量非标的化解方式主要有三种,非标转标、非标回表和过渡期之前自然到期终止。非标资产回表可能会增加银行加权风险资产,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挤占银行贷款额度。
虽然资管新规短期内的确会给市场带来了扰动,但申万宏源认为,站在时代的大潮中,资管新规是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新、旧时代切换的基础性监管制度变革,以信贷思维做资管、刚性兑付、非标资产、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等一系列既有行业规则都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标准化资产的直接融资、净值化产品和主动管理体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银行资管过去的“业务创新”更多侧重于流程模式和产品架构再造,券商大部分业务依托牌照价值,两者均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主动管理”特征。主动管理业务的典型特征是显著的龙头效应,在即将到来的主动管理时代,优秀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有望迎来持续的龙头估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