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1期

大企业“双创” ——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

当前,一些领先的大型制造企业、基础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凭借各自基础和优势,在推动“双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出一批值得借鉴、推广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形成《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围绕大企业“双创”的起源、地位、结构、路径、工作、成效等六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前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大企业是推动“双创”的主力军。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推进大企业“双创”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小微企业生存之路,又是大企业繁荣兴盛之道。在2017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要“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开展内部‘双创’,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大企业拥有成熟的技术、领先的管理经验、多元化的人才、丰富的营销渠道、雄厚的资金和市场资源,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创业就业的主体。大企业推动“双创”,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升级,还能够加速创意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创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当前,一些领先的大型制造企业、基础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凭借各自基础和优势,在推动“双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出一批值得借鉴、推广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二十多家企业共同形成《大企业“双创”——历史的启示,当下的需要》,围绕大企业“双创”的起源、地位、结构、路径、工作、成效等六大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并附以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进一步厘清了大企业“双创”的本质内涵,明确了推进路径,梳理了发展成效,以期为推动大企业“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迈进提供基础支撑。

第一章 起源:变革中求突破,竞争中寻发展

第一节 长河流金,变革中的新启示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创业的历史。自古以来,创新创业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赋予了全球经济全新的增长动力。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逐步进入工业经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实现了技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颠覆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成就了大规模同质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类社会迅速发展起来,农业伴随科技进步而持续发展,其比重却出现了下降,制造业比重迅速增长,成为工业经济的代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人们的收入出现了足以支付更好生活的盈余。

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只有与制造领域实现深度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变革,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中爆发,从而带来技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革。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制度,即技术经济范式。前两次工业革命证明,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本身都不能孕育产业变革,建立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体系,推进制造技术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推动各个时期工业国家转型升级的关键。英国、德国与美国之所以成为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因为在特定的时期创新性地发展了与工业革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之所以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得益于其经济制度孕育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得社会各阶层纷纷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以单件小批生产为主要模式的工业经济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厂主、手工艺人、技能工人,甚至热爱技术发明的业余爱好者们不断发挥作用,促进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断衔接、不断融合。同时,各类大众化科技信息传播载体陆续发展,技术与知识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张,普通人也能够便利地接触到科技或工业信息。社会各阶层通过利用新技术、发展新技术来追求工业成就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社会各阶层在知识生产和应用上的融合,形成了全民创业创新的氛围。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中间群体”启动不同的是,大规模生产单靠技能人员的工艺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甚至靠单个科学家的力量也难以胜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工业技术发展更多是由科学家与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工程师们主导的。在这一时期,美国和德国作为英国的追赶者,通过设立工业实验室、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工程教育等,推动大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的联合创新,培养工业人才,打破社会阶层流动障碍,为新的工业革命发展奠定了基石。拥有化工工业发展主导权和先进技术的英国,却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英国依赖于熟练工人的工业体系成为向大规模生产方式过渡的阻碍,以机器替代人力、实现工人操作标准化侵犯了工头和顾问工程师的既得利益,使其拒不配合企业的改革,直至19世纪末,英国的工厂管理者们依然不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领先国家在面临转型时采取了新的发展策略、选择了特定的领先技术,还不如说是它们在制度环境和工业实践的互动中主动求变,在回应发展转型的挑战中,实现了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科学、技术等)在新的生态上的协同,催生了新的创新系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为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提供了宝贵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从生活到生产,从上游到下游,从外围到核心,从媒体、娱乐、商贸等服务业拓展到关于国计民生的工业、农业,从浅层次的工业和产品深化为重塑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不仅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和传统服务,也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全球正处于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迈入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以互联网通信、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能运算、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规模经济正加速向个性化、动态化、协同化、以快速响应为核心的定制经济、分享经济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个性化定制需求呈倍数甚至几何级增长。“双创”不仅能够适应创新需要,通过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创新方式和组织结构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还能够适应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趋势,推动大企业通过内部组织结构改造满足市场多层次需要。可以说,“双创”是顺应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发展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发挥劳动者的创新活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资源、制造能力在网络中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共享,生产资料大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互联网带来信息流的加速流通,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供需信息透明化,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中,分工协作体系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从基于产业链的交换变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分享;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中,劳动者能够以劳动、知识、创意等多种方式参与到生产、分配过程中;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不断催生出按需制造新模式;人在生产中的关系由工业时代劳动者依附于劳动工具而形成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变为协同合作。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换道超车,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百舸争流,竞争中的新需要

一、“双创”,全球各国竞争战略的共识

创新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核心战略,全球创新竞争呈现新格局。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再平衡中赢得先发优势,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前部署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行动。从国际比较看,已有一些国家走在了前面。

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鼓励制造业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2016年2月19日,美国商务部部长、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向国会联合提交了首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计划》。《计划》列出了该计划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提升竞争力、促进技术转化、加速制造劳动力、确保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结构这四点。《计划》的输入来自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反馈与建议,它表达了国防部、能源部等计划参与部门和波音、洛马、GE等工业领袖对该计划未来至少三年该如何发展的共识,识别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手段,以及评价该计划的标准。

在欧盟,2013年12月,欧盟委员会批准实施一项科研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此计划实施期从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底,总预算约800亿欧元。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各成员国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2015年10月,欧盟推出五大创新政策:第一,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积极资助重点优先领域的研发创新活动,特别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SMES)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促进欧盟社会公民广泛参与创新创业及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推广应用;第三,强化欧盟现代化工业基础,加速纳米、生物、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关键能源技术等的市场升级;第四,跟踪评估企业创新创业绩效,适时进行创新政策调整,坚持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建设工业企业咨询服务平台;第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持续改进完善欧盟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发展战略等,也都意在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各国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以色列在2014年推出方案,为年龄较大的员工提供免费培训,教授最新的科技课程,以便其有能力填补高科技职位的空缺。2015年11月,以色列经济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以及移民局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决定放宽长期签证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与外国企业家进入以色列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外国人如果带着创新技术的提议和想法进入以色列进行研发与创新活动,可获得最多24个月的签证。如果外国人愿意在以色列继续创办新企业,则其签证有效期会继续延展,且“创新签证”会自动生成为“专家签证”。

各国不断采取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支持全国创新创业。2015年版的《美国创新战略》提出:对研究与实验开支实行永久性税收减免,简化和改进税收减免措施,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实际成本,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激励私营企业创新,促使企业更加大胆地实施其研发投资战略。美国2016年预算中加大了对更广泛的创新公司的信贷;增设了一种便捷简化的信贷方式;对进行应用性研究的年轻公司允许以信用来抵消税责;额外拨付2500万美元支持全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拨付15亿美元用于金融企业家和小企业的资本项目;设立10亿美元的款项,以竞标方式支持各州进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建设。2014年,日本发布《生产率提高设备投资促进税制》,其中规定:企业对先进设备、生产线以及作业系统的升级提高进行投资,可当期折旧和减税5%。2014年,德国发布《高科技创业基金》,提出要将基金总额大幅提升25%,投资从1.7万欧元提高到3万欧元,高科技研究密集型和高风险的科研成果转化资助也从7万欧元增至25万欧元。2013年6月,英国政府设立公共创新扶持基金(SBRI),2014年创立了创新券、协同研发基金、产业集群扶持基金和创新催化基金等新型金融模式,以解决创新资金的压力,助推英国的创新创业活动。此外,英国的欧洲投资基金(EIF)负责管理2亿英镑的创新投资,其中1亿英镑是该基金提供的匹配资金,这些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英国那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技术型企业。

二、“双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提出“供给侧改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明确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并提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双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是培育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创业与创新结合,会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双创”工作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尤其在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万众创新可以把千千万万“个脑”联接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在智慧碰撞中催生奇妙创意、能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供给。“双创”是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条新路径,通过“双创”产生更多“铺天盖地”的创新,与“顶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辅相成,构成有系统、多层次的国家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双创将创新与创业相关联,用创业牵引创新,用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实现产学研自然贯通,让市场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双创中会产生很多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并使传统的服务业领域被大大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这样积少成多,积小汇聚,双创就会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

三、“双创”,发挥三个大国优势的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创造出庞大的、持续改善的生产能力,构建起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同时,我国互联网产业创新活跃、资源富集、优势突出,人口数量庞大。通过“双创”,发挥我国制造大国、网络大国、人口大国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我国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56家制造企业进入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我国工业体系完整,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配套体系完整,在整机产品设计生产、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制造配套、系统集成及服务方面,已具备相当基础和优势。我国工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即使一个细分的边缘市场都可以支撑成千上万个企业发展。但同时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距离工业强国还有不小距离。

图1-3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情况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美国经济分析局 图1-3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情况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美国经济分析局

我国是世界网络大国。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宽带延伸至全国所有乡镇和95%的行政村,4G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网民总数达到7.31亿人,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三家电信运营商营收规模进入全球12强 ,移动电话用户超过13亿,4G用户总数达到6.1亿,超过美国和欧洲4G用户之和。

20多年来,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历经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启动早、基础好,有望引领全球。在光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烽火等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光通信设备提供商,己成为宽带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智能终端领域,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已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在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华为、BAT等企业已能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服务。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超过13亿,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技能人才近1.6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1亿,全国高校在校总人数达3500多万(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等),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这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如果能投入创新,力量难以想象。

互联网时代的“双创”核心是一场改革,抓住“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集众智、汇众力,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知识获取、工具使用、创新创业的方式和能力,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打造经济新引擎。我们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过度依赖消耗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双创”的蔚然成风,将会推动社会纵向流动,打造创新创业的社会风气,人们不再去膜拜权势,而是追求靠本事建业、立业,社会也会更加公平、公正。在一个开放而有规则的社会和市场里,无论你来自哪里、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好的生活。

第二章 地位:时代的弄潮儿,“双创”的主力军

第一节 大企业:浪潮叠起时的先锋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都会推动劳动工具、生产制造方式、组织管理模式、产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变革,大企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力量。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企业开展“双创”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进而优化供给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企业“双创”通过突破组织边界集众智、汇众力,充分调动分散的社会闲置存量资源、动态解决现有市场难以消化的巨大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创新、生产运营、市场开拓等方式,培育了新型能力,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大企业“双创”通过共享自身创新资源、鼓励员工创业创新、不断优化组织管理模式和收入分配机制等深刻改变着生产关系,催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分工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和就业模式,颠覆了以往通过不断增加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

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世界各国由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大企业主导,并通过市场方式发展产业的特征非常明显。目前,美国已建成1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每个中心大约投入1亿美元;英国政府提供2亿多英镑额外资金,用于2011—2015年创建7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一些重要产业方面,发达国家也是以培育大企业为主。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由通用电气(GE)主导,携手思科、IBM、AT&T等国际巨头,合作建立工业互联网,意图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重塑全球霸主地位。德国由西门子主导,联合思爱普(SAP)、博世等行业巨擘,深度构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谋求加速步入工业4.0时代。以色列政府采用“共担风险,但不共享收益”的方式支持企业家创业,境内聚集了220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包括苹果、谷歌、戴尔等国际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韩国在全国17个省级行政区分别组建了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创造经济革新中心”,至2017年,将培育10万家中小型出口企业和400家出口额达1亿美元的企业。

当前,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实现换道超车、由大变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推进大企业“双创”,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和网络大国双重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聚集效应和倍增效应,助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第二节 大企业:“双创”风潮的精锐

一、经济的巨头

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根据统计分类,企业从规模上可分为大、中、小三类,2016年,我国大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经济主体的2.5%,但在营业收入、利润、资产等指标上却占有重要比重,要推动全社会创业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方面,大企业发展实力雄厚。2016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达37.3%,利润总额占比达37.2%,资产更是占到全行业的46.51%。在典型行业中,石化、运输设备制造和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大企业资产都占到了细分行业的2/3左右。另一方面,大企业是带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1—5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可以看到,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型企业的PMI指数保持在50之上,是保障国民经济上行的支撑力量,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相比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的指数波动较小,在变革期具有稳定经济发展,降低风险的作用。可见,要想切实有效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二、“双创”的重点

大企业发展“双创”优势突出。大企业在资金、人才、创新能力等方面实力雄厚,在调动资源开展创业创新上拥有中小企业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充分挖掘大企业资源的创新活力,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创业创新效应。在资金投入方面,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2016年,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到规模以上企业的53.66%。2016年这500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5373.46亿元,每家企业平均11.24亿元,较2015年增长11.6%;平均研发强度为2.1%,较2015年提升了0.24个百分点。在人才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大企业研发机构平均研发人员达到73人以上,平均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31.18人年,远高于中小企业的均值水平。制造业500强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占到规模以上企业的44.32%。在创新能力方面,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数据,制造业500强企业的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到规模以上企业的29.45%。2016年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共取得专利49.76万项,较2015年增长18.17%,其中发明专利15.4%万项,较2015年增长36.58%。

三、发展的引擎

大企业“双创”带动作用强。大企业之大,不仅仅在于产出规模和资源控制力上,更在于大企业一般位于产业链顶端,对产业链资源拥有极强的整合能力,对关联产业也有着极强的带动作用。大企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投资效应和规模经济性,通过配套产业需求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进而对区域产业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区域内大企业规模和数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大企业“双创”,一方面可充分挖掘自身既有资源创新潜力,并通过各类平台集聚共享高端创新人才,极大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另一方面还可通过供应链管理、产业链金融、创新平台等模式,挖掘大企业“双创”的创新外溢效应,进一步发挥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带动效应,有效促进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显著提升产业生态竞争新优势。根据国外经验,90%的创业项目退出和创新成果转化都要依靠大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来实现,大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创业公司的重要退出通道,仅2014年谷歌就在全球收购并投资了约100家公司。

第三章 结构:内涵的维度,外延的空间

第一节 大企业“双创”的内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大企业“双创”的过程,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深度融合的过程。为更加全面、深刻的剖析大企业“双创”,我们按照两化融合生态系统的架构全面解读大企业“双创”,围绕“谁来做(主体)——做什么(活动对象)——用什么做(基础资源条件)”,从组织、价值链、资源环境三个视角全面阐述大企业“双创”的内涵与外延。

组织,即开展大企业“双创”的主体,从“谁来做”的视角出发,包括岗位/角色、部门/团队、组织、组织网络/联盟等四个方面。以制造企业为例,以上四类方面分别对应生产岗位、班组/项目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企业、虚拟企业。价值链,即开展大企业“双创”的客体,从“做什么”的角度出发,包括需求定义、产品研制、交易/交付、服务、循环利用/终止处理等,以制造领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例,以上五个环节分别对应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物流、使用和服务、报废和回收。资源环境,即开展大企业“双创”的空间,包括装备、软件、网络、平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制造领域的制造基础设施为例,以上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工业装备、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从涉及范围以及融合复杂程度看,从装备到软件、到网络、再到平台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反映了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融合发展的趋势。

百度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的平台资源、领先技术和载体空间,探索大型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构建“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各行业的创新升级。在组织(主体)方面,一是塑造创新文化,每季度组织“黑客马拉松(hackathon)”大赛,产生大批创新产品;二是创新人才培养,启动“少帅计划”,面向全球招聘3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设置百万起步年薪和一整套完整的导师计划;三是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了针对小团队的“百度最高奖”,累计发出2000万美元鼓励“小团队做出大事业”的互联网精神;四是开放员工持股。推出“航母计划”,陆续拆分并向社会开放公司内部的优质创新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放员工持股,进一步释放优质业务潜力,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激情,加速构建“双创”生态。在价值链(客体)方面,一是夯实核心技术。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公开测试集LFW中识别准确率达到99.7%,百度自主研发的Deep Speech技术实现了97%的普通话识别精度。二是创新行业应用。“百度翻译”获得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百度“无人车”在国际通用街景数据集KITTI的车辆识别等技术指标位列全球第一,自主研发的智能交互机器人“度秘”现已经具备7大类目的70多项功能。在资源环境(空间)方面,一是打造创新载体,面向全国的创业孵化企业,依托百度云生态业务,借助百度优势资源,致力于为有梦想、有恒心的创业者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打造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二是开放核心技术,构建行业生态。推出百度大脑平台、Road Hackers 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等开放平台,推动“百度大脑”的核心功能、全国各地真实路情驾驶数据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同时,百度还面向开发者全面开放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引擎、人工智能等核心能力。目前,百度的开放平台已经聚集了超过100万开发者,开发了超过50万款应用,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领域最大的开放平台之一。

海尔集团打造“人单合一”模式,通过“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打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创新模式,推动实现生态圈的多方共赢增值。在组织(主体)方面,一是推动企业平台化,海尔已经演变成一个平台企业,将研发、物流、文化、房地产等不同业务板块打造成一个个子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海尔一边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用户需求,一边连接着供应商资源和解决方案,形成创新生态系统,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以研发为例,海尔的研发资源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了基于平台所形成的整个创新生态圈。二是员工创客化。海尔颠覆了传统企业体制,压缩中间管理层级,将企业从“金字塔”式科层组织重塑为以“创业小微”为基本单元的节点组织,员工从被动接受指令的执行者颠覆为主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客和动态合伙人,并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类。平台主是平台管理者,小微主是创业小微负责人,创客是“创业小微”员工。创业小微作为企业基本单元,是独立运营主体,享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创新发展。在价值链(客体)方面,推动用户个性化。海尔鼓励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例如环形出风口的天樽空调、靓丽的水晶洗衣机都是在网上和用户互动所产生的产品创新。海尔小微通过“和用户零距离”交互获得订单,用户可以提出特殊需求,在生产环节通过柔性制造、物联网等手段实现用户生产可观、物流可溯,确保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定制产品。以电子交易完成费用支付,以物流配送实现最终交付,进而实现了用户由单纯的购买者变成了全流程个性化定制的参与者。在资源环境(空间)方面,海尔集团依托产业链上下游综合优势成立了“海创汇”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创客学院、创客空间、创客工厂、创业服务平台、创新资源平台5个子平台。一是创客学院,即创客培训平台,以海尔自身用户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和物质资源为依托,以海尔大学、创客实验室和智能工业研究院为主要支撑实体,聚集创客、创业项目、高校、政府等资源,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和创客创业生态圈;构建创客培养、资源对接体系;以创客加速培养为核心,促进人人创客战略落地,帮助创业者成功创业,输出海尔的创新管理模式。二是创客空间。包含全国2个实体创客空间、11个孵化器和2个虚拟服务平台,为入驻创客空间和孵化器的企业提供创客智慧空间及基于海尔数字技术服务为基础的应用服务的体验平台。三是创客工场。以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为依托、以模具设计制造为核心,通过全流程的产品工程解决方案,打造从创意到可上市产品的中试基地、国家级示范标杆的创客工厂。四是创业服务。开放海尔的优质资源,包括创客金融服务和创客产业链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成熟的创业服务环境,满足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补位资源。五是创新资源。目前已完成基本功能建设,包括HOPE创新平台、创新技术研发平台、检测验证与体验平台,聚焦全球的创新资源和创客资源,采用全球资源的众创、众包,搭建检测验证与体验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全流程创新社区。

第二节 大企业“双创”的外延

一、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主体包括岗位/角色、部门/团队、组织、组织网络/联盟等四个方面。

岗位/角色往往由组织中的个体承担。传统工业时代,特别是规模化生产模式下,个人往往作为业务流程的一个部分,发挥组织赋予的特定作用。而数字经济时代,个人的活动范围、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个人的创意、知识、想法等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生产、分配过程中。部门/团队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角色)组成团体,解决特定问题。传统工业时代,一个组织通常按照职能分工划分为多个不同部门。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划分组织单元则主要以“过程导向”为原则,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构建多个动态工作团队。组织,如各类制造企业、商业组织、科研单位、政府等,是由多个承担不同职能的部门或团队构成,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精心设计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活动系统。数字经济时代,为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方式逐步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的方向发展。组织网络/联盟,通过基于各种平台构建的组织网络/联盟以各种经济性联接为纽带,通过分工协作进行跨组织边界的资源整合,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经济联系在组织范畴的表现。这种组织结构呈现出组织功能单元虚拟化、组织要素分散化、组织形式弹性化和网络化等特征,可以极大的激发组织创新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水平。组织经营虚拟化、边界模糊化是数字经济时代组织变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广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从机制、资源、激励“三驾马车”上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员工创新创业,打造公司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一是发布《鼓励员工内部创新创业指导意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部分项目创业者的劳动关系保持不变;新业务孵化类项目公司化运作2年内员工可选择返回核服集团重新应聘,工龄连续计算。明确资金投入。设立1000万元的“核服集团创新创业资金”,鼓励创业团队主导,员工合伙或众筹,核服给予前期孵化资金支持,项目公司孵化后,孵化资金转化为核服的投资股权。建立综合支持服务体系。在培训和顾问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融资和众筹、知识产权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完善孵化器服务功能。二是构建双创组织管控体系。成立“创新创业管理委员会”,指导、监督和协调创新创业工作,并由总经理任委员会主任。设置“创新创业推进办公室”,负责双创工作的全盘推进。实行联合管理监督。三是搭建线上创客平台,推动创业项目落地。2015年,核服集团创业项目征集并筛选了大鹏“单车汇”、大亚湾医疗中心药店、专家村会所餐厅等近30个项目。同时,启动员工创新创业线上平台的规划建设,通过双创微信群、公司门户网站,以及线下的研讨分享等,为创业者提供智慧、资金、团队等支持。

二、价值链上的新模式

价值链包括需求定义、产品研制、交易/交付、服务、循环利用/终止处理等环节及相关的活动。

需求定义是通过管理来自于内外部关于产品要求的信息,获得产品改进或创新思路,进而确定产品目的、范围、定义、功能等方面的规定。需求定义是产品研制的最初信息来源,包括创意生成以及需求的提取、表达和转化等一系列活动。产品研制包括基于产品需求定义,进一步根据产品技术指标和研制条件确定产品的详细功能、使用方式、构成及相互关系等的一系列活动;也包括整合相关资源,按照前端研发设计的要求进行系统性的产品实现过程,涉及计划、采购、过程监控与管理等活动。交易/交付一方面包括以出售、租赁或其他任何方式向客户或第三方提供产品的交易活动,另一方面也包括为促成上述行为所进行的辅助活动(如物流活动)。从价值创造角度看,交易/交付过程本身不会使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但可以通过精准的产品交易/交付管理,优化价值链上的资金配置,实现基于产品交易/交付便捷化的价值增值。服务是指产品交付后,组织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以及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构建,加强组织和客户的联系,发现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关需求,并展开针对性服务的相关活动。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研制阶段形成的产品功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将随着时间迁移逐步降低,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持续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循环利用/终止处理是产品寿命终止后的相关处理活动,对于可以回收利用的产品,包括产品降级重用、产品维修重用、迭代升级等处理方式,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产品主要是终止处理,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价值链中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向更加网络化、个性化、服务化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模式。

网络化协同方面,一是立足研发设计,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研发。例如,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自身发展需求联合60余家有研发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成立了“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品研发协同机制。此外,基于自建的全球协同研发平台,潍柴又自主搭建了供应商协同设计平台,可供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不同语言、不同设计工具的研发工程师在同一平台进行协同研发“双创”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供应商的研发创新能力和销售收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依托全球领先的研发平台,潍柴先后承担和参与了45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得产品和技术授权专利1437项,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45项。二是搭建网络化协同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例如,东莞市怡合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立足于生产非标五金零部件制造的经验,将非标零件不断进行标准化整合,通过互联网平台支持一站式购买、实时报价和交货时间估算,聚集订单需求,同时,整合供应链生产制造资源,打造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2016年仅上半年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5.85万元,预计全年同比增长超过50%。

个性化定制方面,一是“智能工厂+平台汇聚”模式,通过汇聚个性化产品需求进行批量生产,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尚品宅配将全国各地用户个性化需求汇聚到总部订单管理中心,通过多产品按批次混合排产,将不同用户的小订单需求汇聚成大订单,自动生成作业指令进行生产、加工、配送,既满足了用户需求,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二是“智能工厂+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装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个性化定制。例如,浙江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商业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报喜鸟引入Hybris全渠道电子商务平台,自主搭建了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系统(BLPMTM系统),同时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与3D渲染技术,实现了消费者随时随地通过官网、移动互联网、第三方电商平台、门店智能终端等渠道,简单接入报喜鸟公司开放的定制平台,进行便携自主的DIY设计,生成个性化订单,并可预约专业量体师、搭配师在72小时内上门服务。通过自主搭建的BLPMTM系统,消费者的个性化订单可以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自动生成订单信息指令,驱动工厂进行大规模的个性化制造。通过开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报喜鸟解决了个性化订单通过传统纸质工艺单传递的低效率和高差错,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服务型制造方面,一是从产品到智能化服务。通过打造智能化产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远程运维、监测和预警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徐工信息通过打造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以构建智能化产品为基础,完成产品客户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合计入网产品量约30万台,集团产品入网率90%,采集多达6000多种工况,每天汇聚数据5亿条。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联动下游的客户服务与上游的设计研发,使客户能够得到最佳的产品体验与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可持续的增值服务。二是从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从提供单一的产品延伸到提供以产品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服务。广东荣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应用物联网技术,创建了荣文物联网路灯智能管理平台,将企业价值链不断延长,从原来的代理和生产路灯产品延伸到为用户提供路灯能效分析诊断、节能方案设计、项目融资、投资、设备生产、安装调试、节能量检测、人员培训、运营管理等一条龙专业节能服务。2015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809.19万元,同比增长24.32%。三是从产品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转变。将企业研制并成功实践的智能制造生产新模式对外输出,从生产销售工业品转型成为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例如,红领集团探索的服装私人订制(C2M)获得良好成效后,与复星集团联手,更名“酷特智能”,为传统制造企业提供“互联网+工业”解决方案,帮助其进行柔性化和个性化定制改造;同时,通过打造工商一体化的C2M商业生态平台Cotte,用户下载注册酷特APP就可以直接将个性化需求直接下单给工厂生产,不再为中间渠道买单,实现客户与工厂的直接对接,实现了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

三、资源环境的新生态

资源环境包括装备、软件、网络、平台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装备是直接用于产品研制、过程管理、经营管理、交易/交付等过程的相关设备装备,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机器人、机器等通用设备装备,也包括物流分拣系统、交通装备、大型加工中心等成套装备。数字经济时代,应逐步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装备的集成应用水平。软件是应用于各产业领域,为提高产品研制、过程管理与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产品使用价值的软件及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等。软件通过应用集成可以使相关设备装备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网络是相关设施设备、系统互联互通,以及数据传输交换、充分流动和无缝集成的基础支撑,主要包括互联网、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工业现场总线、工业无线网络、工业以太网等网络设施。以装备、监控系统、信息系统、产品及用户之间网络互联为基础,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计算处理、挖掘利用,将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运营管理优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是组织间实现业务集成互联、资源高效整合的有效支撑,也是培育服务新业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跃升的有效手段。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通过打造机器人创业孵化平台,汇集行业内外创新资源,打通创新与创业之间的瓶颈,降低机器人创客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激发机器人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机器人创新创业平台下设线上平台、线下平台和投资基金。其中,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作为平台门户,为平台集聚创业项目和团队,为线下星智汇创客空间孵化挑选种子项目;投资基金对星创师大赛中成熟项目进行投资,为星智汇机器人创客空间提供支撑服务;星智汇机器人创客空间作为线下平台为创客和机器人爱好者提供社交、硬件开发、培训孵化的服务。2016年,中科新松累计销售订单超2亿元,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超300%。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2015、2016两届招募海内外500多个项目,已有10多个项目通过大赛获得投资机构投资孵化机会。星智汇机器人创客空间入驻了十多个项目团队,举办上百场场机器人相关的知识课堂、创业经验分享沙龙等活动。

腾讯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个众创空间,构建了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创业服务、孵化、投资、教育、文化等五大标准的、开放性的“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创业者和合作伙伴一道,致力于构建开放、共赢的“互联网+”创业创新生态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是打造开放性的创业服务体系。采用腾讯扶持、政府政策保障和当地资深运营方运营的三合一模式来多维度扶持数百家创业服务商。其中,腾讯给予资源和平台支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与场地等支持,运营方负责日常众创空间的维护和创业公司参投,多方助力并关注创业团队成长。二是建设生态型的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和国际接轨,搭建融合了线上服务资源的线下优质孵化平台,为创业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全国首个众创空间升级版“双创”基地试点——“腾讯互联网+生态村”,总建筑面积为100万平米,绿地率占比高达45%,是一个集住所、教育、医疗等完善配套的创业生态部落。三是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投资体系。构建了由资源投资的“双百计划”与资本投资的“创投联盟”组成的全方位的投资体系:“双百计划”提供腾讯系的流量资源,拟3年内投入价值100亿资源,扶持100家市值过亿的创业企业,目前已孵化成功40家,5家公司在半年内成功上市;“创投联盟”由腾讯联合险峰华兴、今日资本、洪泰基金、经纬中国、软银中国等知名创投机构组成。四是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市场营销等方面开设多维度的培训课程,提供与创业者诉求相匹配的课程和资源,为“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提供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培训和指导。五是培育创新型的创业文化体系。借助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力量,帮助众多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进行宣传报道和信息曝光,树立创业者和创业项目的优秀品牌,加大“双创”的文化价值输出与经济价值输出,弘扬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

阿里巴巴建设云栖小镇,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圈。一是建设“政府主导、名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三位一体的云栖模式,政府主导主要是政府做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服务企业和创业者;名企引领主要是发挥成功企业的龙头引领和产业集聚效应;创业者为主体是指云栖小镇产业生态圈的出发点是为创业者打造更为丰富,多元,健康的创业环境。二是形成云栖效应:创新、产业、科技生态圈的聚合发酵。构建“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创新牧场”,即集合阿里巴巴、鸿海集团、银杏谷基金、猪八戒网、云峰基金,以及众多重量级成功企业的优势资源,扶持和帮助草根的创新小企业,整合创业创新者所需的资源与服务;“产业黑土”,即建设西湖创新研究院、互联网工程中心,帮助传统企业将商品、人和交易行为等迁移到互联网上。“科技蓝天”,即建设西湖大学,打造科研型大学与、学术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生态系统。三是召开云栖大会。2016年10月的杭州·云栖大会上,来自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名科技精英现场参会,超过700万人在线观看大会直播,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之一。

第四章 路径:核心之聚焦,潮流之所趋

第一节 核心要素: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

大企业“双创”操作层面,主要是围绕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变革四个核心要素,从组织(主体)、价值链(客体)、资源环境(空间)出发,不断推进四个核心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数据。数据(信息)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信息)的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数据(信息)的加工能力,没有数据(信息)的快速反馈能力,没有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能力等,未来就会失去竞争力。随着数据(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和动态,数据(信息)中潜在的关联和规则,日益成为组织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可能导致组织的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推动了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为其他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组织层面,随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入推进技术的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正在引发组织内部、产业链甚至全球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方式的变革,研发创新、运营管理、市场服务、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模式层出不穷,为组织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全局创新、整体提升提供了方法、手段和途径,是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业务流程。在数字经济时代,利用业务流程优化的手段来规范和提升管理水平,管理的首要原则应从以职能分工为主发展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围绕着业务流程所建立的组织,将具有更高的敏捷性和效益,同时也自然地呈现出扁平化、网络化特征。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强调用户参与和持续改进,参与各方通过共建共享更加高效、透明、动态的业务流程,实现组织间实时在线的业务协作,可极大提高总体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快速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持续深化,用户参与、服务个性化、生产分散化逐渐成为市场和服务的新要求,“科层制管理”模式下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组织结构将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的方向发展,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消费者之间边界日益模糊化,过去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组织将逐步转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企业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手段,优化和重构现有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管理上的职能协同,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壁垒,建立全新的基于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更好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快速响应市场动态变化,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推进路径:企业内、供应链、全社会

从大企业推进“双创”发展路径来看,共有企业内部集成、供应链整合、全社会协同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重点、目标不同。

一、企业内部集成阶段

在企业内部集成阶段,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两化融合综合集成,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和过程的集成与互联。数据方面,重点加强跨业务领域或环节的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高度重视,成为核心资产。技术方面,以网络(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跨业务领域或环节的相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支持相关资源全面整合和跨界优化利用。业务流程方面,关键在于加强跨业务领域或环节的流程重组,通过流程化打破业务壁垒、组织壁垒,实现价值创造过程的优化。组织结构方面,关键在于加强跨业务部门和管理层级的组织变革,涉及利益格局和职权的重新分配。

中信重工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优势,努力探索大中小企业联合实施双创的制度体系和经验。在数据方面,中信重工双创示范基地提出建设重装众创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将为3000名创客或500个创新团队提供50万条行业研发知识、20万条产品运行分析数据、10万条产品仿真试验数据、1000台运算资源、30种专业设计分析软件、10套管理应用系统和统一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协作沟通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数据优化利用促进信息集聚,为双创奠定基础。在技术方面,中信重工搭建了众创线上资源共享平台、重装众创线下实验与验证平台和重装众创成果孵化平台三大众创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在业务流程方面,中信重工在管控模式上进一步改革优化,探索由系统分工向板块分工+职能管理的转变。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全球化配套”的发展思路,公司着力打造以总体设计、总装制造和试验验证为龙头,以核心系统和设备专业化研制为支撑,以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新型装备制造创新体系,充分带动社会各方的创新创业热情。在组织结构方面,中信重工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为副组长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双创工作纳入董事长、总经理月度督办重点事项跟进落实。同时,以创客空间模式建立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国际创客群和社会创客群四个层面创客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涌现出一批“首席设计师”、“创新蓝领”和“金牌工人”,形成了人人有创新热情、处处有创新课题、事事有创新空间、个个有出彩机会的全员创新格局。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一体两翼蝶变体系”为基础,围绕铸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开展铸造产业链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数据方面,共享装备搭建了项目众包、知识产权、全流程虚拟制造平台、标准库、专家库等线上创新平台,支持员工创新。员工可以通过创意/提案平台收集信息,交流思想,提出改进建议、发布创意等,针对好的建议或创意以创新项目的工作形式组织实施,每年筛选出优秀的提案在科技创新大会进行表彰奖励。在技术方面,共享装备围绕铸造产业链,从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两个方向打造众创空间,公司正在建设的双创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创客空间、共享研究、虚拟制造、共享铸造、共享检测、铸造3D打印、智能化服务、共享商城等模块,设立创意专区、开展众包业务(设计众包、检测众包等)、提供创客服务,为创客提供软件平台。在业务流程方面,一是开放自身创新创业资源,加速孵化创新企业。一方面依托自身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单一铸造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孵化了铸造配套的化工产品、模具、加工等5家企业,实现内部产业的延伸;另一方面,围绕铸造产业链的前端、后端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场地、技术、数据、人才支撑,孵化企业,创造创新创业机会,例如在前端废钢等原材料供给方面,公司成立了专门团队,提供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个体小微企业提供原料场地、采购标准等一条龙服务,已经先后孵化成功5家小微企业。二是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持续加大专项研发经费的支持力度,平均每年开展200个以上内部创新项目,支持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在组织结构方面,共享装备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副总裁、总经理等9名核心领导为成员的双创示范基地领导小组,成立双创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作为共享装备双创示范基地专职管理部门。同时,通过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员工积极性。一是鼓励创新。搭建了项目众包、知识产权、全流程虚拟制造平台、标准库、专家库等线上创新平台,支持员工创新。员工可以通过创意/提案平台提出改进建议、发布创意等,每年提案/创意大于500项,针对好的建议或创意以创新项目的工作形式组织实施,每年筛选出优秀的提案在科技创新大会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支持创业。通过使企业组织小微化,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共享经营体”管理模式,将公司内部划分成380个市场化运作的“小微企业”,搭建员工岗位创业的新机制,体现了市场利益机制、责权利相统一、公司经营目标和经营体(员工)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小微企业采取“一制、一表、两卡”规范运行,通过独立核算、市场化运作,有效调动全员积极性,为全员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二、供应链整合阶段

在供应链整合阶段,其重点是推进供应链企业间数据共享,实现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协同与配合。数据方面,关键在于实现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各主体之间的开放共享。技术方面,关键在于以网络(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跨企业主体、跨业务领域的创新融合,支持相关数据资源的实时协同和利用。业务流程方面,关键在于根据供应链上下游主体之间实现业务协同,实现基于供应链固定上下游主体间的实时响应。组织结构方面,面向供应链上下游创新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方式逐步扁平化、平台化。

荣事达电子电器公司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打造“中国智能家居第一品牌”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方面,一是明确产品方向,优选项目,广开创客之源。荣事达以“智能家居”产业链为中心,明确“社交客厅”、“懒人厨房”、“健康卧室”等十大智能家居生态圈产品体系,面向社会甄别和筛选创新创业项目,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吸收进入“双创中心”进行创意推进和加速新品产业化市场化。二是开放九大资源,精准投入,提高效率。荣事达基于自身成长经验,整合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人力资源、硬件和市场9大资源,根据创客需求精准投放,提高创业成功率。组织结构方面,一是建立了“创客入驻+退出”机制,并对创业成功项目开辟了集团收购、引入第三方投资者、上市退出等途径,进一步为创业团队配置高端创业创新资源,推动团队做大做强。二是建立创业项目的“合伙人制度+事业部制度”,将创业者和企业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方面帮助创业团队快速度过初创期,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一方面助力集团快速进入家电、建材、新能源等智能家居涵盖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完善智能家居产品体系。开展“双创”以来,累计获得专利100余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5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截至目前,已成功立项20余个新项目,累积开发200余个新产品系列,共计1000个品种,获得省级以上新产品认证20余项,新产品产值占企业年度产值的60%以上。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搭建三类平台,推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支持创业创新。一是搭建光电产业云共享支撑平台,致力于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中心的共享,面向光电产业企业、行业从业者提供创业辅导、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会员增值服务、流量变现、平台分享等方式盈利。二是搭建“慧创云”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中小微创业创新企业、创客团队,采用以B2B为主,B2C+B2G为辅的商业模式,协同联合单位和合作伙伴,推动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资源开放共享,发展从创意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和从产品到产业的多级孵化模式,为中小企业“双创”活动提供支持。三是打造“烽火创新谷”线下双创基地。由武汉市洪山区政府、烽火、高等院校共建,“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创客群体—基底企业—行业龙头”生态链,帮助创新创业者“一站式”解决创意、资金、服务及成果转化问题。目前,“慧创云”注册企业2369家,近三年成功孵化企业24家,烽火创新谷已吸纳45家上下游企业和专业机构。

浪潮集团打造“公司+创客”的双创模式,推出百城万客的双创行动计划,致力于用大数据推动创业创新。数据方面,一是依托自身积累的50PB的数据储备,支持“公司+创客”模式,二是通过PPP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当地建设双创中心,将数据开放的项目化建设方式转化成服务化方式,将脱敏后的政府数据提供给双创中心,支持各类创新应用的发展。技术方面,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双创”服务平台。一是线上建设浪潮大数据双创服务平台,包括“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大数据资源中心、大数据采集平台、大数据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大数据流通开放平台、大数据创客服务平台。二是线下建设创客中心,在全国建设了三十三家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型办公环境,全方位满足创业团队的办公需求。业务流程方面,一是探索出了“公司+创客”业务发展模式:即围绕数据生产-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的产业链条,以支撑A创客(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和B创客(从事大数据采集的创客)创新创业,形成完善的大数据双创生态。在“公司+创客”模式下,B创客采集的数据不仅能解决数据资源获取难的问题,也能为A创客提供技术支撑、营销支持,有效推动大数据相关应用的开发。

二是完善大数据“双创”服务体系。按照创客、企业的不同需求,对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的服务客体进行分类孵化,建立一套由“基地服务+创业辅导+技术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构成的五级孵化培育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渠道,成立大数据创投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承建国家级“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浪潮天元大数据将在该实验室中设立创客开放实验室并对外开放,创客能够共享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成果,将技术、项目、创意等在实验室进行孵化。组织结构方面,一是推动建立扁平化组织架构。顺应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网格化”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层级,在各地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通过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大数据创客中心直接为大数据创客提供专业、详尽的服务内容,快速推动大数据创客的业务发展。二是鼓励员工自主创业。积极孵化外部创业企业的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创业、企业内部创业,集团公司根据项目需要提供资金、平台等资源支持,鼓励员工投资入股,与公司共成长。目前,浪潮成功孵化了标立得、爱城市网等多个A创客团队,培育了包括百分点、江苏运时、天天易期、青岛万众网络技术、重庆中交通信信息、云驾科技、云腾科技、东深科技、云听科技、深达尔科技等1353多个A创客企业,带动A创客实现营收超过4亿元。

科大讯飞通过搭建语音云开放平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数据及技术方面,科大讯飞语音云经过连续多年的扩建和升级,目前规划存储容量64PB,处理能力约为58万亿次/秒,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有云之一。截止2017年3月,讯飞云平台日处理交互约32亿次,每日新增数据量超过100TB,总用户数超10 亿;注册开发者团队已突破30万,带动超百万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进行双创活动。业务流程方面,一是成立了云平台事业部,负责讯飞云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维,确保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资源的高可用性;同时针对开发者团队的需求和成长,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全力建设和维护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二是推动利用AI技术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支持家电、汽车、医疗、金融、便民服务等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发展智能产品。三是建设线下人工智能“双创”基地,推动“双创”工作高效开展。组织结构方面,先后成立了讯飞研究院(主要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语音及语言核心技术、人机交互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和大数据研究院(负责公司大数据技术能力的系统规划、大数据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支撑,推动公司大数据战略的落地),公司对研究院的扶持不遗余力,广聘英才、重金投入。科大讯飞采取骨干人才股权激励政策,员工购房贴息,设置伯乐奖鼓励员工内推举荐优秀人才等手段,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公司引进核心技术及行业领先人才254人,核心岗位优先人才1016人,共开展培训600多场,培训44817人次。

三、社会化协同阶段

在社会协同阶段,主要任务为全面推动组织与社会各相关主体间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和过程的智能化和协同化,主要特点是“动态化”,相关活动和过程以网络化动态组织为主。数据方面,围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以数据为新驱动要素的数据开发利用,切实发挥数据这一新驱动要素的发动机作用。技术方面,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加强推动相关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深度的创新融合,信息物理系统成为有机整体,支持相关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实时优化。业务流程方面,按用户需求和价值创造要求,加强动态流程重组和价值网络的实时优化。组织结构方面,加强网络化动态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开放、协作和共享成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形态。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着力打造“中航爱创客”创新创业平台,依托航空工业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产业链配套等优势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业创新。在数据方面,搭建“航空+双创”生态圈,聚合内外部资源。通过中航爱创客平台汇聚“客户+资源+渠道+科技服务”等产业链优势资源,一是推动自身资源开放共享,与地方企业和创业团队共享航空工业的通用技术、民用产品和研发设计、原型制造与测试试验能力,二是面向全社会广泛汇聚创新资讯与创意、创业项目,聚集深度合作的创投资本与科技人才。在技术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资源汇聚与流动。初步构建了“三大平台、一批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在线上,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优势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为一体的三大平台,包括中航爱创客网络平台、电子设计云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在线下,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全力建设发展10个双创基地。在业务流程方面,发挥社会合力,推动联合创新创业。一是以自身先进技术、研发、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依托,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提供商业策划、管理咨询、技术辅导、市场营销、资本对接等创业服务,支持创业团队、中小企业等开展创新创业。二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联合包括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国有投资公司以及民间资本等全社会资本,筹建面向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投基金,定向扶持新兴产业化项目培育。在组织结构方面,探索市场化机制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创新发展的规律,着力构建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通过灵活配置创新创业要素、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解放生产力。一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股权多元化、参股不控股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二是探索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管理层、技术团队出资入股、核心高管股权期权奖励,实施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工程”,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联合技术中心等形式,共同开展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爱创客网络平台2015年3月上线运营以来,注册用户超过 36 万,汇聚科技资讯3万余条、日均用户访问量达3.8万,总访问量超过800万,上线航空工业优质航空技术资源(解密)1万余项,成功举办首届航空工业创新创业大赛,收到来自103个成员单位的839个创新创业项目,吸引1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近100万社会人士关注。

阿里巴巴秉承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创新创业的巨大孕育孵化与内生动力优势,紧紧围绕核心电商、阿里云、蚂蚁金服、农村电商、菜鸟驿站、钉钉等多业务模式,构建互联网企业双创大平台,探索形成阿里巴巴独具特色的“双生态驱动”的“大平台、多模式、富生态”双创新模式。一是着力全面布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以创新中心为载体,汇聚阿里巴巴集团科技、商业、人才、生态资源,整合输出云栖小镇、阿里云创客+基地以及阿里百川孵化基地的运营模式,构建广大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和创业团队协同创新的大生态。截止2017年5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已在全球部署133个创新中心,覆盖中国28个主要城市以及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创新中心平台累计为超过1600家的创业企业提供免费云资源扶持,通过平台为创业企业实现融资额超过8.5亿元人民币。二是着力推动实施农村淘宝培育工程。依托淘宝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千县万村”项目计划,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农村淘宝村小二,建设县域青年电商创业孵化中心等。目前农村淘宝已在全国29个省落地、开业近700个县级服务中心、3万余个村,培养农村淘宝村小二和淘帮手5万余名,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精准扶贫探索了一条新路径。三是着力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依托蚂蚁金服平台,积极推动为小微企业创业融资贷款、农民创业贷款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服务。目前蚂蚁金服已经为500多万家小微创业创新企业提供贷款超过8000亿,为超过4000万农村用户提供互联网化的信贷服务,为超过28000名农村淘宝电商创业者提供了超过12亿的专项资金支持。推出的互联网推进器计划,已与40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帮助他们向新金融升级。四是着力开展菜鸟校园驿站项目。以菜鸟网络为平台,加快推广菜鸟校园驿站,搭建校园智慧物流和创业孵化平台。截止2017年5月,菜鸟校园驿站已覆盖全国1500余所高校,与上百所高校达成校企战略合作共建双创联盟基地,全年服务2400万师生用户。联合高校和品牌企业共同搭建企业创新孵化基地,已帮助800多个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提供了10万余个勤工助学机会。五是着力打造企业办公沟通协同平台。针对初创型企业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办公信息化突出诉求,打造“钉钉”移动办公沟通协同多端平台,供众多创业企业免费试用,使其以较低成本跨入高效的移动办公时代。截至目前,钉钉已免费服务超过300万家企业和组织,在全国举办了八场巡回峰会。下一步,钉钉还将实现推动各行各业最优秀工作方式的协同共享。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持续为超过5亿消费者提供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物流等多样服务。旗下各业务平台支持创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包括为数百万大学生和年轻人提供创业机会。仅零售商业生态,已累计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超过3300万,超1200万人开店创业。其中,女性店主超600万,残疾人店主超16万人。

第五章 工作:自上而下,因势利导的规则

第一节 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战略部署

一、保驾护航,营造“双创”发展良好环境

2014年9月以来,国务院发布了20多个文件支持“双创”发展,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既是小微企业生存之路,又是大企业繁荣兴盛之道。10月再次强调,“在消费领域,中国‘互联网+’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也要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这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总体定位就是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供给,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二、路径指引,发布大企业“双创”系列报告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方向指引、典型引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广泛征集全社会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和做法,并加强宣传推广,强化路径指引。2016年4月,向全国31个省和15个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19家全国性行业协会、26家大型央企等,征集了200多个大企业“双创”相关案例材料,编写并印发了《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案例集》,分行业遴选出40个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和主要做法的实践案例。2016年7月,围绕《指导意见》的宣贯工作,面向全国再次征集了典型案例,发布了《大企业“双创”典型模式白皮书》。2016年8月,指导发布了《重点领域大企业“双创”概貌(2016)》,总结并反映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开展“双创”方面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揭示了进一步推进的方法和路径。

三、典型引路,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认识,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会议、媒体等方式,以宣传大企业“双创”为重点,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推广,以试点示范加强典型引路,在更广区域、更高水平激发制造业“双创”活力。2016年4月召开大企业“双创”电视电话会,交流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切实发挥大企业“双创”的标杆效应和示范效应,加速企业体质增效和转型升级。2016年9月举办省部级干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马凯副总理出席开班式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交流并展示了大企业开展“双创”的典型做法。2016年8月,指导举办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其中,分会场以“双创”引领发展新模式高峰论坛为主体,交流了制造业“双创”的典型经验和做法。2016年10月,依托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面向制造业“双创”、工业大数据、工业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物理系统等共计遴选和支持了15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面向制造业“双创”项目共3家,分别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12月举办“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厅局级研修班,交流并现场考察了我国制造业龙头企业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企业“双创”等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2017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各地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认识,推进大企业“双创”等相关工作落地见效。目前,已有13个省市着手开展培训工作。同时,2016年至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指导在四川、新疆、浙江、河南、广东、上海、山东、福建、安徽、山西等10余个省份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

第二节 各地区相关工作

各地政府把“双创”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举措,以大众创业稳增长,以万众创新优增长,通过设立支持发展众创空间专项资金和大众创业扶持优化资金优化“双创”发展环境,坚持把“双创”与改革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相结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就业政策,通过“双创”带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完善政策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发布以来,安徽、福建、四川、广东等超过10个省份围绕推进“双创”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天津、河北、浙江、河南、广东、海南、宁夏、武汉等25个地方出台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大企业“双创”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二、搭建“双创”平台

部分地区通过支持搭建“双创”平台推动“双创”工作快速发展。广东省、山西省、河北省、青海省等10余个省市出台了促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基地等“双创”平台的政策文件。广东省首创“互联网+”小镇。出台《广东省“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方案》,2016年,遴选首批18家省级“互联网+”小镇,推动产业链、资本链、技术链、服务链向“互联网+”小镇集聚,打造互联网经济发展载体。拨付2250万元支持“互联网+”小镇建设。举办2期“互联网+”专题培训,培训首批18个“互联网+”小镇申报单位和各地经信主管部门负责人。2016年,全省18家小镇互联网产值新增1714亿元,达到3879亿元,增长79.2%。新增互联网企业574家、达2499家,其中产值超10亿企业37家,集聚了华为终端、腾讯微信、网易、酷狗、UC等互联网骨干企业。建立IT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903家,新增“双创”平台56个。河南省济源市加强“双创”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新愚公众创空间”,吸引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服务型企业入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资源和配套设施服务。广西省南宁市抓住双创“蓄能期”这一发展机遇,成立“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坚持中关村发展理念和标准,把双创基地定位于面向东盟、辐射中南西南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中关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在线对话、主题交流以及圆桌论坛,给广西本土企业带来与来自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的代表面对面学习、交流、洽谈合作的机会。山东省日照市积极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016年,全市新增创业实体3.65万户,带动就业10万余人。截至2017年2月,日照市共建立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8处,入驻企业5042家,全市省级创业示范平台达3处。安徽省亳州市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不仅有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亳州筑梦社区、亳州青年创客空间2个市级创业创新平台,还有各县区建立的创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创业平台。截至2017年4月,亳州筑梦社区已签约创业企业282家,其中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17家,青年学子创办的企业98家;亳州青年创客空间已入驻企业78家,其中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30家,青年学子创办的企业10家。

三、开展试点示范

部分省市通过试点示范支持“双创”发展。天津市在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方向选树一批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带动行业和区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江苏省深度挖掘遴选50家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案例,编制成册在全省推广。研究制定全省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示范工程创建方案,组织开展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创建。河南省开展“互联网+”工业创新示范,累计认定省级示范企业52家,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企业组织和生产方式变革,形成一批典型案例。河北省2017年将重点围绕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集成化应用等方向,培育30个“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山东省从其白色家电产业优势出发,依托大企业家电产业园成立多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如南村家电产业园。通过家电电子产业区、配套产业园、仓储物流园等多维园区的建设,做大创新创业基地,做强家电产业链。浙江省开展“三名”企业试点培育工作,已先后遴选60余家企业作为省级试点。试点企业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四大创新”,将建设智能工厂、无人车间,实现装备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高度融合作为其发展目标。湖北省着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打造100家省级制造业“双创”试点企业。全面鼓励大企业整合自身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支持员工进行内部创新创业,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孵化、融资投资等各类“双创”平台。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培育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服务平台,打造制造业互联网“双创”新生态。

四、举办“双创”相关活动

部分省市通过举办“双创”大赛,或组织开展系列交流研讨会,推进典型模式与做法的宣传推广。江苏省举办“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共有100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共举办了25场巡回路演,6场分地区培训。总决赛超过10万人在线收看网络直播,达到良好宣传效果。开展2016年度互联网十大风云和新锐人物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宣传江苏互联网企业家,在省内营造互联网经济发展良好氛围。河北省联合各市政府举办13场“河北省‘互联网+’制造业市县行活动暨‘大智移云’发展趋势报告会”,优势企业作制造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典型案例分享。山东省在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中举办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双创”分论坛,参会人员超过1000人,通过网络直播收看的超过1.4万人。安徽省注重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双创”平台建设的典型案例挖掘,总结推广“荣事达模式”,得到国务院、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批示。2016年12月15日,举办全国大企业“双创”现场交流会暨2016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安徽站)。新疆自治区通过创办一系列大型活动,不断加大“双创”工作的影响力,包括自治区云计算供需对接会,并举办了自治区智能制造高峰会、自治区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发展大会和自治区“双创”大会等。陕西省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举办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暨创青春新农人与青年电商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将纳入创新项目库给予优先支持或推荐进入中国青年双创板西部中心。同时,参赛企业也将获得落地区域的政策、资金支持,享受一系列优惠服务。浙江省通过“2017浙江省科技活动周”和“双创力量看‘浙’里—2017浙江省双创成果展”等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其以民营经济和“互联网+”为特色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甘肃省通过加大政策解读宣传,营造良好“双创”氛围。通过召开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讨交流推进会,举办甘肃省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甘肃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完善发展环境

部分省市通过强化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加强金融、财税支持等手段,推动“双创”工作。天津市、海南市、安徽省等近20个省市出台了完善“双创”税收、财政、融资等政策的相关文件。吉林省利用长光卫星等企业建立的“双创”平台,引进软通动力等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20期、1930人次,开展创业者和专业技能人才培育237期、3万人次。贵州省推动大数据金融服务提速升级,成立全国第一家从事数据资产投资业务的大数据投资机构——贵阳数据投行有限公司,对合作方的数据资产进行登记确权,评估赋值,形成数据资产包,提供给双创企业使用,并开展基于数据资产的创新金融服务。甘肃省整合利用部门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鼓励和支持地方加快“双创”工作。甘肃省财政设立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基金7000万元,重点对返乡创业示范县、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和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给予扶持;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师资培训培养和扶持自主创业等。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着力优化双创融资环境,计划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设立1亿元双创发展专项基金,成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设立1亿元的风险资金池,助推“双创”发展。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梯形融资模式”,辐射1.5万余家在孵科技型企业。截至2016年,成都高新区已聚集金融类机构800余家,利用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发的各类政策性融资产品,累计为1200余家次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以扶持政策为手段,累计引导金融机构为3500家次企业提供融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培育上市企业2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3家。

第六章 成效:星罗棋布,数据画出的“双创”

目前,大企业“双创”的主要措施为:第一,普及应用平台。各行业、各省推广普及“双创”平台和工业云平台。第二,各行业、各省开展实行新模式,包括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

“双创”已经成为大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激发企业自身创新活力的关键举措和完善创新体系的有效手段。截止2017年第2季度,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60.0%,大企业将“双创”与本企业所处行业领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据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已建成各类互联网“双创”平台110个,聚集科技服务机构数超过1200个。在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开展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网络精准营销的企业分别占21%,13.6%和8.6%。文教、汽车、家具、专用设备等行业实现个性化定制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15%、9.2%、8.1%和7%。

第一节 “双创”战略布局逐步深入,各项工作加速快跑

截至2017年第2季度,我国“双创”平台和新模式应用率都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平台应用情况总体水平较高,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60.0%,比上季度提高了15.83%,同时,“双创”平台的普及率在各行业基本达到50%左右水平,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普及率都达到50%以上,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区域的普及率均超过其他指标。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38.3%,比上季度提高了4.64%,在各省和各行业应用率低于“双创”平台普及率,优于三类新模式应用比例,仍存在较大上升潜力,如图5-1。

企业应用比例低的模式增速更快,三类新模式拉近距离。其中实现网络化协同企业应用比例为31.0%,比上季度增长2.99%,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应用比例为24.3%,比上季度增长8.97%,开展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应用比例为7.3%,比上季度增长8.96%,三类新模式应用比例均低于两类平台普及应用水平,其中比例较低的两类新模式企业应用比例增速较快,超过了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的增速,三类新模式企业应用比例拉近距离。

“双创”平台和工业云平台的普及应用率是其他新模式应用的基础,一方面,平台应用更具有普适性,对于大部分企业都有应用可能,而新模式的行业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部分新模式的应用是建立在平台应用的基础之上,在时间上存在先后应用顺序,因此,企业普及应用平台比例均高于企业应用三类新模式比例。

第二节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领先,行业间差距并不悬殊

电子信息行业是两类平台普及率最高的行业,也是三类新模式企业比例最高的行业。在“双创”平台领域,电子信息行业普及率达到了56.6%,而装备、消费品及原材料行业的普及率也能够达到50%左右。在工业云平台领域,各行业之间的差距较“双创”平台差距增大,但仍不悬殊。

三类新模式下,各行业企业比例比两类平台低,但是行业间的差距依然不大,各行业中网络化协同企业比例和个性化定制企业比例差距在5%和1%左右,服务型制造差距稍大,电子信息行业企业高出消费品行业企业近10%。

第三节 “双创”挂钩区域经济,新模式与平台应用关系密切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地区“双创”推进程度更深入,山东省在双创各项指标中均进入前三位,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在“双创”推进中的各项工作皆取得较好成绩,在“双创”平台普及、工业云平台应用中均能达到50%左右的比例,而在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的比例也占据了前位。

各地区在平台应用方面差异较大,在新模式应用方面差异更加悬殊,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最高省份是普及率最低省份的两倍以上,而工业云平台应用率最高省份是应用率最低的省份的三倍以上。而在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和个性化定制三项工作中,各地区之间差距更加悬殊,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差距达到了11倍、11倍和5倍。

三类新模式在企业中的比例依赖于两类平台普及应用水平,各省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应用比例与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平台普及应用有助于推动企业网络化、服务化、个性化发展。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介绍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3年10月,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由两化融合各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盟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使命,以“合作共赢 各得其所”为宗旨,以“战略规划、理论方法和工具、系统解决方案研制、交流推广”为重点,把握融合创新发展新趋势,汇聚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央企集团、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协同工作机制和平台优势,不断完善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发展理念、主要任务、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政府、行业、企业等提供跟踪研判、专题研究、标准研制、评估诊断与咨询、贯标评定、试点示范、宣贯培训、解决方案、成果推广、会议交流、国际合作等高质量全方位服务。工信部明确将联盟作为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实施主体。联盟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电子第一研究所),秘书处设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

一、联盟简介

联盟接受指导委员会指导,由会员代表大会、专家委员会、理事会、秘书处、分联盟、工作委员会和国际联盟等组成。联盟指导委员会由工信部领导和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组成。联盟聘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专家顾问。联盟现有会员单位486家,涵盖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23家国家级协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等27家中央企业集团,海尔、徐工、潍柴动力、格力电器、中兴通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36家行业龙头企业、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联盟已在福建、广东、河南、河北、武汉等地设立分联盟,并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两化融合标准化、新媒体、金融等领域设立工作委员会,并积极推动国际联盟建设。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www.cspiii.com)作为联盟互联网工作载体,是各方资源与成果共享、核心业务协同的重要纽带。平台提供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包括企业、行业和区域自评估、自诊断和自对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跟踪服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信息公开与监督管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以及培训宣传、论坛交流等服务,全面支撑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工业云创新行动、工业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物联网标识产业应用、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互联网+等工作。联盟还开通微信公众号,已被近80000余位专业读者持续关注。

二、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前身为成立于1959年的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支撑我国工业领域信息安全的国家级研究与推进机构。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与积淀,中心逐渐形成以工业信息安全和两化融合为核心,军工电子、知识产权、数字资源建设等共同发展的业务体系。多年来,中心以“支撑政府、服务行业”为宗旨,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政策编制,服务对象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防科工局、科技部、发改委、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等政府和军队领导机关,以及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十三五”时期,中心将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布局需求,做大做强核心业务,巩固传统优势业务,以“支撑政府、服务行业”为宗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保障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和服务行业发展的权威研究机构。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支持下,我中心建设工信部两化融合体验与推广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首个围绕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集现场演示、远程互动、场景仿真和研究实验为一体的两化融合创新中心。实验室整合了权威专家、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典型企业等多方优势资源,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流程设计、系统集成、数据应用、组织创新等综合问题,汇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模式应用及宣传推广等创新方法集、工具集和案例集,为开展先进制造、创新管理模式、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等提供跨地域、多视角、全方位、体系化的实验环境,面向全国、全行业推广两化融合创新成果。

三、联盟秘书处(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简介

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部门之一,致力于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所等提供信息化领域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支持服务,在国际情报跟踪与趋势分析、信息化战略规划、两化融合、互联网经济、物联网标识与解析、智慧城市等领域进行了多年深入研究和实践。中心业务主线包括主题研究、管理创新、测评服务、资源平台、解决方案等。主要业务领域包括:

——信息化战略规划。中心承担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信息化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支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驱动四化发展指导意见》等多个国家级信息化战略规划编制。参与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深入开展网络空间、德国工业4.0和智能制造、信息化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领域全面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国际情报跟踪与趋势分析。中心建立了一套国际信息化情报跟踪与趋势分析体系,覆盖了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韩语等多语种;长期跟踪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50余家国际知名智库在信息化和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基于国际情报跟踪,开展系统全面的趋势分析和研判,形成战略性、前瞻性的报告和决策参考,为各级主管部门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定期形成国外智库与国际组织信息化研究、世界信息化热点聚焦、国际信息化战略和政策发展等情报产品。

——两化融合。中心是国家两化融合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是全国融合创新发展的领航者。牵头国家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等文件编制工作,牵头制订9项两化融合相关标准,牵头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研制与应用推广,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在全国全面普及,目前贯标企业近5200家,2018年将超过10000家。推动全国31个省市、数十个行业、75550余家企业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工作,研究绘制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全面剖析全国、各省市及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经济。中心是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互联网经济领域重要支撑单位,重点研究方向涵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电子商务、大企业“双创”等方面,牵头编制了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信息化指导意见,全面参与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牵头和参与支撑了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和宣贯、大企业“双创”平台试点和评价标准、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及运行形势分析等重点工作;我中心与中石化、中航工业、海尔、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大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物联网标识(handle system)应用与推广。中心是DONA MPA(中国联合体)工作的牵头承担单位,负责组建Handle全球顶级管理根节点,提供物联网标识注册、解析与资源管理等服务,同时围绕Handle体系开展国际合作、技术与标准研究、平台建设及产业应用。中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同时面向产品追溯、智能供应链管理、异构系统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等产业实际需求,推动Handle系统在食品、药品、装备制造、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与集成创新。

——智慧城市与社会信息化。中心开展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跟踪研究,撰写并发布智慧城市案例集(含150多个国家的智慧城市案例)。承担国家和各地方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等文件编制,参与制定国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智慧城市相关实施服务团队,制订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立项,我中心“智慧城市互操作应用的标识服务需求”在国际电联正式立项;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化促进城市群发展、电子政务、农业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指导委员会

主任:谢少锋

副主任:安筱鹏

委员:王建伟 冯伟 梅杨 李超 吴兵

编委会

主任:尹丽波

副主任:何小龙

编写组

主编:周剑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编:陈杰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编写组成员:

张健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李潇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夏宜君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感谢以下单位及个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宝贵意见和材料(排名不分先后):

储国松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方明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桂志辉 海尔集团

侯晓楠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陆成长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马铁宝 阿里巴巴集团

潘保春 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王强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王誉霖 中广核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徐宏伟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杨军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杨砾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

俞章法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张傲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启亮 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 权 声 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