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1期

批评者怒喷林毅夫“把吉林推进火坑”,双方仍激烈交战中……

林毅夫团队为吉林乃至东北经济开出一剂猛药,引发巨大争议。他们建议吉林“先发展轻工业、再推进重工业”。对此,一些人士批评称,林“缺少常识”,“不懂东北”,发展轻工业是“把吉林推进火坑,将贻害百年”。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等学者纷纷参与了这场争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关于如何振兴东北,近些年来一直是经济界持续不断的讨论议题。而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率领研究团队开出了一剂猛药,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近日,林毅夫领衔的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团队与吉林省发改委联合课题组发布了30多万字的重磅报告《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

这份报告强烈建议吉林“先发展轻工业、再大力推进重工业”,提出别再“加长避短”,而是应该“扬长补短”,建议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即建议发展轻纺、家电、电子。报告还认为,吉林的根本问题不是营商环境差,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低,这与其他人士普遍认为的吉林乃至东北经济问题的根源是体制机制的观点截然不同。

对此,以前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为代表的批评者怒批林毅夫“缺少常识”,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轻工业是“把吉林推进火坑”,林的药方“完全不可理喻” 。他认为,“吉林要把自己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才是正道。”

随后,林毅夫团队成员付才辉当晚就做出回应,称“评论人士只是道听途说,并未见到《吉林报告》的完整版”,同时列举种种数据维护团队立场和观点。

孙建波此后也再度展开措辞激烈的反驳,称发展轻工业“将贻害百年”,并且强调“东北万万不可先去补短,要集中精力做强优势产业”。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等学者纷纷参与了这场争辩。

“吉林药方”

《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一、病症

数据显示,东北增速大幅下滑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上, 吉林也不例外。

这表明,2003年-2016年的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采取的是“强化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型振兴政策”,而非“遵循比较优势型振兴政策”。

结果就是,第一轮“振兴东北”战略使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政府‘输血’—企业进一步扩张—利润下降—经营困难”的怪圈。

二、对策

过去振兴东北的战略思路是侧重“加长避短”(提升重工业忽略轻工业),如今,东北与吉林如何“扬长补短”才是其转型升级根本。

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背比较优势型赶超战略”转轨到“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

1、先轻后重

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顺序必须是“先轻工业充分发酵才可以大力推进重工业”。

吉林省过去以及现阶段主导型的比较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林毅夫建议发展轻纺、家电、电子,即“吉林省轻纺工业提振计划”工程、“长春-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联合转型升级计划”工程、“吉林-广东家电与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升级计划”工程。

2、重视轻工业不代表放弃重工业

吉林省继续做大重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立五大产业集群等措施。五大产业集群分别为: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

三、结论:重回两位数增长不是奇迹

吉林省目前完全可能挖掘出1.2—3.6个百分点的新增长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完全有潜力回“8”冲“10”。我们对吉林省未来的增长潜力充满了信心。

首轮交锋

《吉林报告》发布后,现任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随后发文《林毅夫要把吉林带到坑里?东北发展该发挥比较优势还是补短板?》予以反驳,类比称当年俄罗斯和东欧试图效仿玻利维亚采用休克疗法,但一败涂地。

1、驳斥优先发展轻工业——“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

孙建波反问称,东北承接这些产业(轻纺、家电、电子)的比较优势是什么?是人工更廉价?产业工人更熟练?气候更适合?还是物流更便捷?

他表示,光是一年那么多时间段冰天雪地不能开工生产,成本就不知道要比东南沿海地区高多少。东北也不具备承接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的基本条件,没有厂商会选择东北来为其配套,也没资本和越南、马来西亚、中南美等地竞争。

2、质问——“东北发展轻纺、家电和电子,必然是死路一条”

孙建波表示,林毅夫说希望报告有利于吉林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那么,“说好的比较优势呢?林毅夫团队怎么没指出来?”

林毅夫团队称,课题组在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吉林省和地方政府、大学院校、数百家企业的鼎力支持。对此,孙建波称,“这一年的调研啊,不知道耗费了多少银子。花钱倒不打紧,如果东北的发展方向错了,东北在新一轮竞争中将错失一个时代。”

3、两个致命错误——“林毅夫给东北开的药方,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完全不可理喻。不可想象这是一位大经济学家提出的。”

孙建波认为,林毅夫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吉林和东北当成一个国家而且是大国经济来诊断;二是不尊重经济发展逻辑。

“在当今全球已经进入人工智能发展前夜,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的今天,你叫东北从承接轻纺、家电、电子起步,你觉得尊重了经济发展的逻辑了吗?我怎么没有看到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实施经济追赶的时候搞轻纺呢?”

4、东北真正的问题

孙建波称,投资圈有个共识——投资不出山海关。这不是说东北没有轻纺、家电和电子,而是说东北普遍存在着企业家忽悠、政府刁难企业、政策朝令夕等现象,行政干扰企业等现象。这就必然产生普遍的业绩虚假和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

他认为,东北问题“不在产业结构,而在制度和文化”,特别是“政府的官场理念问题”。

孙建议,东北应该发展的是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特色物产,真正的比较优势是粮食农业、中医药材、精密仪器和机械等工业、软件产业、区域金融。

随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发文回应,一一予以驳斥。

对于孙建波质问的比较优势,付才辉称,团队提出的“吉林省可以叠加大农业、大健康、现代轻纺……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等五大万亿量级符合其潜在比较优势”。

付才辉还表示,《吉林报告》的建议是扬长补短而非只发展轻加工业不发展其他产业,“评论人士只是道听途说,并未见到报告完整版,居然也把我们的结论作为批评我们的依据,有点不思其解。”

他称,孙建波文章也认为吉林由于纬度高不能发展轻加工业,并以北欧为例,其实这是他对北欧的情况不熟。至于孙建波认为吉林冬天天寒地冻有半年不适合生产轻工产品,这显然不是事实,因为这些产品是在工厂里生产而不是在露天的地里生产。

另外,孙建波的文章也提出“我怎么没有看到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实施经济追赶的时候搞轻纺呢?”——这显然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正是通过大力发展轻纺行业积累资本之后才升级到重工业以及现代科技行业的。

关于孙建波批评称东北不应发展轻工业,付才辉称,报告中提出的是现代轻工,不同于传统简单的轻工业,承接江浙轻纺工业的转移也需要发挥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装备改造以及产品质量升级,即转进。这意味着吉林省还可以发挥重工业的基础反哺轻工业,与此同时也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称,大力发展现代轻工业,不但可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还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付文辉写道:“那些墨守成规地认为东北应该坚持重工业分工而东北沿海应该坚持轻工业分工的思想,事实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再次交战

对于付文辉的驳斥,孙建波毫不手软,二次发文开展激烈“口水战”。

孙建波称,扬长补短的建议不能适用于东北:

扬长,是没有疑问的。但如果东北要先补短,然后再扬长;或者同步补短,就危险了。以下三个因素决定了东北不能发展轻纺、家电等产业来补短板。这些产业无论多么弱,都万万补不得。

1、东北不是独立的国家,是中国的一个地区

一个国家产业门类要相对齐全,但东北是一个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要在中国的地区之间,形成高效率的分工。

2、东北塌陷,但并非不如1980年代的东南沿海

东北要崛起,也并非要从东南沿海的1980年代起步。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一穷二白,轻纺、家电、电子,是中国的高端产业。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素,在国际上也很有竞争力。但今天的东北,如果再做这些产业,毫无竞争力可言。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越南、非洲等国家,与国内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也无优势。这些产业的制造迁移,已经完成了从东南沿海向内地或海外迁移的过程。今日再提,毫无意义。

3、轻纺等产业不能帮助东北完成原始积累

能够换钱的初级产业,一定是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就是本国或本地的成本更低的产业,这样才有钱挣。

试问,东北要是发展轻纺、家电、电子,成本会比目前成熟的那些产业集群更有优势吗?一定能在竞争中胜出吗?如果不能,是亏钱呢?还是挣钱呢?如果靠政府补贴来活命,地方政府发展这些产业又能得到什么呢?

如果东北要靠轻纺、家电、电子等产业来挣钱打基础。花谁的钱来招商引资呢?如果是花中央财政的钱,为何中央财政不直接补贴东北的优势产业呢?如果花自己财政的钱,不要忘了,这是一笔亏本买卖,如何实现原始积累?

孙建波认为,要发展,要发挥长板效应。一个地区是否有竞争力,只看最强势的产业,根本不用看短板。因为只要长板足够强,不用自己“补短板去生产”。

他重申,“东北的塌陷,是因为东北经济没有规则。”而这,“也许也是因为资源太多了,没必要和商人讲道理,爱来不来。这也是一种资源诅咒。”

因此,“东北发展,也不是单纯产业规划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优秀的企业家不愿意来。”

争议四起

除了孙建波,其他学者也参与了这场火爆的论战。

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任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宋常铁赞同孙建波的说法,“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报告对东北产业规划的指导让人大跌眼镜。”

宋常铁称,林教授团队报告问题的要害是:对东北地情的陌生,对东北历史的陌生,以及对新时期国内各地产业竞争现状的不清楚。他称,东北本来轻工业就很发达,是学者们不懂东北经济史。早在民国时期,东北的轻工业就已经很有规模了。

对于林毅夫提出的东北农村人口可以成为潜在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的来源,宋常铁称,国家给东北最核心的产业定位就是农业和环境保障,就让你种地、放牧。国家压给东北农民的粮食种植任务也从不见松绑。所以,“东北搞轻工业姑且不论产业基础,即使在农民工资源上已经不具有优势。”他还表示,无论从原材料、物流,还是气候,东北得劳动力和技术优势并不突出。

至于东北经济的根本问题,宋常铁也将矛头指向了体制问题。他称,长期高度计划色彩的经济体制使东北没有了民营经济的社会氛围和生长空间,“算到2003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比长三角至少多了25年,比珠三角至少多了39年。东北经济落后直接因素主要就在于此。”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则把吉林该不该发展轻纺工业等问题,上升到了“分析老工业基地问题究竟适用何种理论框架”的高度。

张可云提出,林毅夫团队使用的新结构经济学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而不适用于分析膨胀区域与萧条区域。老工业基地属于曾经高度辉煌过,之后衰落了的萧条区域。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则对《吉林报告》中“吉林外商投资较低的根本原因不是营商环境差,而是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低”的观点提出质疑。田国强认为,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体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也表示,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让关键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并且发挥效益的土壤和环境,“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请政府加快“自我改革”,为企业和创业者松绑。

对于这场争辩,你怎么看?

来源: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祁月。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票

确认投票
原子智库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