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央地收入划分新政再次明确:制造业和服务业才是未来主流

特约撰稿人 平川

上周末国务院印发的《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其重要程度被低估了。

推进方案的主体内容就三条: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五五分账”,在三年过渡期结束之后,未来仍会继续延续;二是建立增值税留抵退税长效机制;三是部分消费税征收环节下移,并通过增量下划地方,逐渐培养地方税源。

说到央、地收入划分,绕不开1994年正式实施的分税制。分税制划分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央、地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此外,还实施了中央财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并建立分级预算制度。

8年之后,所得税收入央、地分享改革开启,所得税收入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

到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改革的60项重点工作,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这个思路,2016年5月1日在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之后,中央与地方的增值税收入划分,由原来的75:25调整为50:50,即五五分享。当时确定的是三年试验期。

现在三年试验期到了,之后怎么办?第一条回答了这个问题,并解决了地方政府心里的疑虑。

第二条针对退税,但实质是我国对全球减税浪潮的顺应。跟随美国进行大规模减税,其意图在于在全球减税大战中占得先机,以便于进一步吸引全球资本流入中国。从内部来讲,减税可以给企业减轻负担,也可以刺激全民创业;税率降低会导致企业数量增加,从而在长远角度获得更多税收,即放水养鱼。

这次减税,重点针对的是增值税。增值税是中国第一大税种,占据全部税收收入的40%。由于增值税征收率一直很高,地方政府很难通过强化征管来对冲中央政府提出的税率下调,所以,这种减税更容易落到实处。

第三条则是给地方增加税源。讲消费税调整给地方,相当于给地方政府增加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的背景是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低于支出增速。

数据显示,2019年8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3.2%,低于去年同期的9.4%,也低于去年全年的6.2%。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出则维持在较高的位置,2019年8月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长8.8%,高于去年同期的6.9%和去年全年的8.7%。

即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之下,财政支出增速较去年全年仍在加速,这使得减税降费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地方被中央给予更多财政收入,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更好的稳增长和就业。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说明房地产税等地方税种的推进慢于预期。

2011年,上海和重庆率先试点房地产税改革,开始对个人住房征收房地产税。但从税收效果来看,试点并未带来可观的收入。上海和重庆房地产税在税收中的总占比未有明显增长。

2018年,上海和重庆房地产税分别为213.8亿元和67.3亿元,占地方财政税收比重为3.4%和4.2%,分别占据各自土地出让金收入的11.1%和3.2%。另一方面,由于只针对增量征收,所以扩围的个人住房房地产税并不多。

综上,即使房地产税由两个直辖市推向全国,恐怕依然无法有效解决财政对科技、军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硬性投入,以及减税需要。此外,由于房价抑制政策的长期存在,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上所获得的收入有限。如果全面推广房地产税,在当下会加剧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减少。

总体来说,鉴于房地产税的全面铺开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地方政府未来从房子和土地上所获的收入恐怕会越来越少。

这就需要一个替代方案。

这份推进方案的最大意义在于,给地方政府明确了以后的出路: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不是房地产,才是未来的主流。

只有发展好制造业和服务业,才会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当然,由于发达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也发展更快,所以这些地区会更快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好处。

由于制造业是减税浪潮中最为受惠的行业,加之其在央、地收入分配新政中明确了预期,所以地方政府将会有更多动力和耐心去培育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在这次减税中仅次于制造业,且养老、育儿等在我国存在巨大短板,故未来将会被重点扶持发展。

可以说,央、地收入分配新规,将会深远的影响到未来的产业方向,也会最终作用到每个普通人身上。无论从投资、创业还是就业的角度来讲,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将会是未来。

【本文系腾讯财经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uedo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