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灼见 | 美股涨跌为什么要看美联储“脸色”?未来波动将加大

[摘要]随着美股资产泡沫风险的不断累积,加息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持续发酵。美股投资者目前最希望的是,美联储能够关注到近期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对未来加息节奏放慢有所暗示,但迄今为止的一切线索,都指向美联储紧缩的政策立场不会改变。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近两周来,美股再次经历“过山车”行情。11月15日凌晨,美股周三收跌,苹果及银行板块走低令市场承压,道指收跌超过200点,这已经是连续第4日下跌。

虽然这三大基准股指都并未下跌至接近于今年早些时候触及的低点,但已经回吐了此前连涨九个交易日期间的很大一部分涨幅,加深了投资者有关回调还将加深、并将演变为一次全面熊市的忧虑情绪。

加息成了美股下跌的罪魁祸首?

此次下跌,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议。早在9月,随着股市行情的剧烈波动,美国投行界有人士指出美联储未来关于加息的决定或许会导致下一次大规模的股票崩溃。

10月初以来,美股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包括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的很多人都把股市暴跌的责任归因于美联储持续紧缩的政策立场。特朗普之前反复强调美股上涨都是他的功劳,而近期美股出现抛售潮,都是美联储的错。

一时间,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政策立场饱受非议,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美股之所以能够屡创历史新高,也是美联储背后的功劳。随着北京时间8月23日凌晨美股交易的结束,美股历史上一个新的纪录——“史上最长牛市”诞生了。美股之所以能保持近10年的牛市,得益于美联储过去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2015年底以来至今的近3年时间里,美联储改变政策逻辑,经过数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上涨至2%-2.25%,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开始大量流回美国本土,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延长了美股牛市周期。

随着美股资产泡沫风险的不断累积,加息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持续发酵。美股投资者目前最希望的是,美联储能够关注到近期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对未来加息节奏放慢有所暗示,但迄今为止的一切线索,都指向美联储紧缩的政策立场不会改变。

加还是不加?通胀数据很关键

加息预期为什么会导致美股跳水呢?这里面有一个较长的逻辑链条。当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直接会对债券市场造成利空。因为利率/收益率的上涨,无论是政府债券还是企业债券都会价格下跌。

然而,不仅是债券市场价格下跌,股票市场也会与债市产生联动的下跌效应。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影响着许多消费者和商业贷款,当它提高利率时,借贷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更高的利率意味着企业融资和维持现金流将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在传统金融的估价模型里的折现率更高,更高的折现率将直接影响公司未来业绩的进一步走强,从而导致市场对股价走向的悲观情绪,所以到最后,美股也因为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更快而跟着跳水。

纵观历史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都是先由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资产价格上涨,当美国经济再度回暖时,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往往会刺破宽松时期产生的资产泡沫,从而导致了另一次危机的产生,美联储被迫再次下调利率。

美联储的加息节奏,与当下美国的核心通胀数据密切相关。按照美联储的一般利率决策机制,如果通货膨胀持续走强,那么美联储也将提高利率水平。

根据11月15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10月CPI同比上升2.5%,预期上升2.5%,前值上升2.3%。由于核心CPI剔除了能源和食品价格,因此是美联储更为看重的通胀指标,不过,10月核心同比2.1%依旧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的目标。

11月13日,美联储前任主席耶伦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时预测,美联储在2019年将再次加息三到四次,紧缩政策的实际步伐将取决于通胀和就业市场是否会按照当前预期发展。如果联储坚持跟着薪资涨幅和通胀,持续渐进加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将攀升,美股估值和盈利预期都存在压力。

波动加大将成美股“新常态”

当下美元持续走强,加息进程的提速不仅对美股资产价格造成压力,也对美国经济基本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2017年数据为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有43.5%的销售额都来自于美国以外市场,科技公司更是有高达57%的营收都来自于美国境外。

美元走强使得美国制造产品在境外市场上出售时变得更贵,使得美国公司在利润下降和损失市场份额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就难怪很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美元走强给这些公司的盈利带来了“逆风”。

按照高盛最新测算的“牛/熊市风险指标”,美股市场目前出现熊市的风险高达73%,也意味着未来12个月美股平均回报率为零。

在减税政策效应递减、全球贸易前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后期美国消费增长可能有所放缓。美国当前经济增长受政策、预期等短期性因素影响较大,全球市场面临深刻调整,后期很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这些一切将进一步催化资本市场的焦灼情绪,波动加大将成美股“新常态”。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jasongqwang
收藏本文

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为你推荐